高血压疾病患者26例的心理护理

时间:2022-03-05 03:13:41

高血压疾病患者26例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 高血压 患者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29

高血压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综合征,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是引起脑、心、肾血管病,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对高血压疾病患者36例进行积极心理护理,有效控制了高血压,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9月~2011年9月收治高血压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0~76岁。

高血压主要心理问题:患者入院时对药物依赖的心理较重,普遍认为只要坚持服药,血压就会有好转,降至正常,而轻视了心理调节。患者刚开始服用药物时效果较好,以后血压有所波动,产生怀疑药物疗效等不良情绪,不配合治疗,不吃药,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心理情绪变化引起血压升高,可能由于紧张和焦虑,使血管紧张性增加、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同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而使血压增高[1]。还有些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高血压无太大影响,若无不适症状可以暂时不治疗。用药较随意,耽误治疗。

护理方法:①给于患者心理支持:要耐心听取患者对病情的倾诉,来消除患者的焦虑状态。引导患者讲出其近两年所经历的主要生活事件及其感受,吐露出内心的矛盾冲突,以作评估和制定护理措施的依据。向患者说明长期精神刺激、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对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影响,使患者想方设法克服心理矛盾,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意志坚强、豁达开朗的心理精神状态。并说明只要树立坚强的信心和意志,消除顾虑,学会放松,不用服用降压药物就可控制血压,使患者明确目标,树立信心,与医护人员合作,保证治疗方案的实施。要注意保持室内的安静及清洁,减少影响患者情绪激动因素,并且要通过解释说服、鼓励,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和压抑心理,真正做到心态平衡,心情放松。②个性化心理护理: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鼓励和诱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以乐观、豁达的胸怀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解除思想上的顾虑、增强抗病信心,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指导家属关心患者,要充分认识高血压病的特征,积极帮助就医治疗,体贴照顾患者,减轻患者精神上的压力,减少影响患者情绪激动的因素,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使患者心情愉快。提醒患者定期查血压,按时服药,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促进患者的恢复。虽然疾病也会有反复,但是只要坚持全方位治疗,高血压是会被控制的。③用药的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用药的原则。联合用药以增加药物的协调作用和减少不良反应;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血压应缓慢下降,逐渐加量,达到疗效后,以维持量巩固疗效;对血压长期显著增高患者,不应降压过急,以免导致心、脑、肾等脏器供血锐减,轻者有不适感,严重的会引起脏器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指导患者应终生服药,不能血压降至正常即可停药,因为降压药物只有在服药期间才有效,停药后血压又回升,所以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药物剂量或种类,长期服用,才能保持血压平稳。嘱患者在高血压治疗中不能有“不难受不服药、有病不愿服药、不按病情服药”的想法,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遵医嘱长期、规律服药。患者情绪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各个环节。告诉患者要保持一种良性心理,则药物易发挥治疗效果。负性心理则必然影响药物疗效,使血压难以下降。

结 果

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有放松的心态和良好情绪,有效地控制了血压,患者比较满意。

讨 论

高血压是一种公认的身心疾病,全世界有10%的成年人患有此症[2]。现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实施心理支持护理、个性化心理护理、用药的心理护理,效果较好,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1 王苏英,施建英.影响血压测量的有关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8,42(9):839-841.

2 张冬梅.高血压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心理治疗[J].科学24小时,2005,10:42-43.

上一篇: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 下一篇: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