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桐城市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时间:2022-03-05 09:05:21

浅谈加强桐城市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就桐城市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提出自己一点了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田水利、问题、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为了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而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竞争力和农民切身利益,是新形势下衡量“三农”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因而,引导农民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效益衰减、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成为真正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和解决“三农”的一项重要举措。

1.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蚕田基本建设、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兴修水利,农田水利设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初步缓解了部分农业灌溉用水不足的问题,为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市农村水利设施仍比较落后,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灌区由于工程标准低,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减少,工程实际供水能力大为降低;而零星的灌溉点片,由于缺少水源工程和供水设施,大部分成为“望天田”。由此导致我市农村工程性缺水问题比较突出。再者,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要以较少的土地养活较多的人口,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

2.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增加农民收入,就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别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研究表明,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只有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产品结构调整才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只有不断改善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和转化能力,才能使农民进一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多形式、多层次转移,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

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

我市的经济作物主要是种植棉花、蚕茧、花生、水果及其它经济作物。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有些农作物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不小污染,很多地方因为水利设施不到位无法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及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必须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合理发展“绿色经济”、“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保护绿色生态环境,促进我市农田水利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桐城市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真正认识到城乡水利统一管理体制是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是水行政管理职能的重大改革,从指导思想、工作领域、工作方式、队伍建设到与之相应的组织行为、服务手段、管理办法和管理观念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变,在投资、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几个方面实行观念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三)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结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桐城市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高层住宅剪力墙优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略论外墙干挂石材施工技术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