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时间:2022-03-05 01:36:07

论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摘要:文章从失业这个社会问题入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失业的历史成因,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或者说工业化过程对于经济体系,特别是对其劳动力市场的独特影响,创造了产生某些体制发展的环境,社会保障制度就是这些体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要保证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社会保障制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保障的改善对经济的促进效应应是间接的、长期的。因此,应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也是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创造条件。

关键词:失业;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

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萧条证明了,仅仅依靠劳动力市场本身,并不能解决失业问题。劳动力供求的全面均衡,取决于整个经济体系中各基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只有从宏观经济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失业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建立健全一个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解决由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等社会问题有着现实意义。

一、失业的理论分析

(一)失业的内涵与类型

所谓失业(Unemployment)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1、自愿性失业。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经济学中的所讲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1)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具有过渡性或短期性,起源于劳动的供给方。(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3)技术性失业,是由于原有劳动者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或者是技术进步使得劳动力需求下降。(4)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即人们收入下降,产品需求大幅度下降的行业,周期性失业情况比较严重。

3、隐蔽性失业。隐藏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产出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即“3个人的活5个人做”。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出水平没有下降时,即存在着隐藏性失业。

(二)造成失业现象的经济因素

1、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首先,技术进步的过程要求劳动者素质随之相应提高,被淘汰下来的劳动力由于素质较低一时难以找到工作或因需参加培训而暂时离开就业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结构性失业就会出现。其次,由于技术条件不同、缺乏就业信息,被取代的劳动力在从某一类工作向另一类工作转移时,将会遇到相当大的障碍。最后,由于各部门间技术进步速度和需求增长速度的差异及时间的不同步性,被一些行业所淘汰的工人可能需要在劳动力市场等待一些时间甚至最终也未能找到工作,从而引起劳动力市场摩擦性失业或净失业。

2、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一方面,要维护整体经济效率,淘汰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这就使一些低素质的个人或企业在竞争中失利,成为谋求整个社会进步的一个必要代价。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受制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共同作用。由于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获得更高效率的一个必要成本,因此劳动力周期性失业想象也就在所难免。

3、经济发展的劳动力需求效应。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长期变动趋势的影响在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B.弗里曼(Richard B.Freeman)在其《劳动经济学》一书中概括为4个因素:生产结构(产品的构成)、劳动生产率(增长了的生产率)、技术进步(生产方法的变化)、投资率(资本和其他资源的变化)。周天勇所著《劳动与经济增长》建立的公式:e=g-p说明劳动力需求增长率e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g减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p。其含义为:劳动力的需求水平,从动态上看,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慢,劳动力需求量相对较少,就业水平就低,失业率就高。

4、传统劳动力配置体制必然导致企业的冗员。传统的劳动力配置方式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通过企业定编定员自下而上编制用工计划,使企业无法根据生产的不同需要对劳动力的数量进行调整,导致了劳动力需求的僵化,出现隐蔽性的失业或在职失业。

5、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在短期中存在替换作用。以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自然失业率”和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假说为理论支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货币主义学派领袖人物弗里德曼认为经济体系具有自动纠正失业率偏差的能力,指出“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总是存在着暂时的替换但不存在持久的替换”。长期的反复无常的通货膨胀率会造成社会和政治压力,通货膨胀预期的不确定性的增大可能引起消费和投资的减少,从而导致失业的增加。

二、社会保障对失业的影响

社会保障作为理论概念的出现源于1935年美国颁行的《社会保障法》,通常被解释“社会保障”或“社会安全”。我国在“七五计划”中开始使用“劳动保障”一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了:“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对社会成员在生、老、病、伤、残、失业、丧失劳动能力或因自然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每个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存在着积极的社会稳定功能。

第一,社会保障具有调节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的蓄水池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经济过热或过冷的现象,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时,社会保障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提供相应的购买能力,唤起社会的有效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复苏。从社会保障的宏观效应看,社会保障制度使人们在失业时能够获得一部分稳定的收入,维持某种程度上的稳定消费,这不仅能起到保护劳动者、维持经济再生产的作用,而且也由于保持了一部分稳定消费市场而明显地作用于经济景气周期,防止了经济发展中由于生产过剩和贫困化而引起的经济波动。

第二,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通过实现失业有救济、贫困有支援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有效地化解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从竞争的角度讲,适度的淘汰虽有助于增进经济效率,但由于被淘汰者本人和其子女在消费上的不可分性,从而使贫困具有了代际传递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打破这种贫穷传承,从而减少社会矛盾也减轻社会未来时期的福利负担。

第三,对于一个劳动力供应充裕、存在较大就业压力的社会而言,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可以使那些边际生产率过低的低素质者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从而为具有更高边际生产率的年轻一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对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无疑是有好处的。同时,大规模社会保障计划的组织实施,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创造了相应的公共就业机会,缓解失业的社会压力。

三、结束语

总体来看,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的影响,在于体制设计时正确把握各种政策措施的力度,保证其朝积极有利方向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保证。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理查德・B.弗里曼.劳动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87.

2、刘翠宵.中国社会保障问题[M].法学研究,2001(6).

3、英.社会保障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杨先明,徐亚非,程厚思.劳动力市场运行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9.

5、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谢丽惠,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实践办主任、副教授;程序,江西省体育局经济师,江西省足球协会副秘书长,江西威腾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一篇:我国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 下一篇:废旧纸制品回收的潜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