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家庭结构分析

时间:2022-03-04 09:32:44

河南省家庭结构分析

【摘要】运用“六普”相关数据,分析了2010年河南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家庭规模及家庭结构状况;并且通过与2000年“五普”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总结出以下结论:(一)我省2010年不论城乡,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代际层数减少。我省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依然大于全国平均规模。(二)随着全省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不论城乡,我省有60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数明显增多。河南省的养老问题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河南省;家庭结构;养老问题

个体的全面发展,家庭的幸福、文明、和谐,一直都是我国社会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就需要深入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国将户分为了家庭户和集体户,其中家庭户占绝大多数,河南省也不例外。因此家庭户成为河南省人口政策和制度体系的重要参照。

一、河南省家庭状况的描述分析

(一)家庭户数及家庭人口的变化

在2010年“六普”时点上,河南省家庭户数有25928729户,家庭户人口90085335人,平均每户3.47人,而全国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07人。2000年全省有家庭户24247308户,家庭户人口89284474人,平均每户3.68人。10年间我省家庭户户数增长了6.93%,家庭户人口仅增长了0.90%。原因如下:1、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河南的计划生育政策日臻完善,计划生育管理不断强化,家庭的生育量即妇女生育子女数大大减少,相对而言影响了家庭户人口的增长速度。2、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时期,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迅速分化,家庭小型化趋势更加明显。

(二)我省家庭户类型结构变化

目前对家庭类型的划分,常用的方法是按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划分:1、夫妻家庭:只有夫妻二人组成的家庭,包括丁克家庭、空巢家庭以及未育夫妻家庭等;2、核心家庭:即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3、主干家庭:指同代家庭成员中只有一对已婚夫妇和其他未婚成员组成的家庭;4、联合家庭:指父母和两对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至少两对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5、其他家庭形式:如单亲家庭、隔代家庭、同居家庭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的小型化,我省家庭户的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与2000年相比,2010年我省家庭结构最大的改变是二代户进一步分化为一代户,2010年一代户的比例明显上升,比例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而二代户的比例显著下降,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三代以上的户只有轻微的上升。

总体上看,由于家庭小型化趋势的发展,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的大家庭、联合家庭正日益减少,而关系比较单纯的小家庭、核心家庭正日益增多。

(三)我省有老年人家庭户的变化情况

随着全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有老年人的家庭也在增多。2010年全省有60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为8172454户,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为5754338户,分别比2000年“五普”时的6583305户、4944138户增长24.14%和16.39%,占所有家庭户的比重分别达31.52%和22.19%。而全国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所有家庭户的比重为30.59%,低于我省0.93个百分点。

此外,2010年全省60岁及以上的单身老人有1047722户,比2000年的658316户增加了389406户,增长了59.15%。因此,做好单身老人的统计工作,对做好高龄老人的服务和保障工作十分有用。照顾和赡养好单身老人,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老年空巢家庭、隔代家庭的变化情况

较之2000年,我省2010年的单身老人户数不论城乡均明显增加,由2000年的658316户增加到了2010年的1047722户,几乎是2000年的1.5倍。其中,镇的增长幅度最大,由2000年的47148户增加到了2010年的153665户,增长近3.26倍。分城乡来看,依然是乡村的单身老人户数最多,是城市的约4.8倍,单身老人户数最少的是镇地区。

我省2010年只有一对老夫妇的空巢家庭户数变化情况与单身老人户数变化情况相同。较之2000年,我省只有一对老夫妇的空巢家庭户数增加了47.53%。其中,镇地区由2000年的69025户增加到了2010年的214150户,增加了约2.1倍。分城乡来看,乡村的只有一对老夫妇的空巢家庭户数最多,约占总体的64.59%,约是城市的3.3倍。

与2000年相比,我省2010年不管是一个老年人和未成年的亲隔代家庭数还是一对老夫妇与未成年的隔代家庭数均明显增加,其中,一对老夫妇与未成年的亲属户增加了84.96%。分城乡看:1、镇和乡村的隔代家庭户数均是上升趋势,镇的隔代家庭户数增加幅度最大,增加近1.7倍;城市的隔代家庭户数反而减少;2、乡村的隔代家庭户数明显高于镇和城市,约占总体的81.59%,其次是镇和城市。

二、河南省家庭状况变化的主要结论及讨论

(一)家庭结构主要特征讨论

我省家庭结构变迁的主要特征为: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核心化,大家庭逐渐消失,小家庭占主导地位,家庭的代际层数减少。

产生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省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的急剧下降是影响家庭结构变迁的最根本的因素,2010年我省的人口出生率由2000年的1.10%e下降到了0.98%e。第二,社会经济因素: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离乡输出,迁往城市,降低了生育率,造成家庭规模的缩小;第三,思想观念因素:随着现代文明和西方养老观念的渗透,人们的生育观念和养老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年轻一代更注重自我发展和追求,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淡漠,离开父母就业或单独居住,很多人的生育观从以前在强迫下不得不少生到现在的主动不生、少生、晚生,并且出现了很多的单身家庭、丁克家庭等,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冲减了我省家庭户人口数量;第四,政策因素:目前我省依然坚持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政策,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有效控制了生育水平,减少了家庭孩子的数量,使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

家庭关系核心化和家庭规模小型化这种家庭结构变迁会带来很多影响,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首先,核心家庭在简化和改善家庭人际关系、减少家庭矛盾、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成员身心健康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家庭关系从复杂到简单,使个人摆脱了各种关系带来的压力和约束,减少了因复杂关系产生的各种家庭矛盾,最大程度满足了个人的情感需求,舒展了人的个性,有利于身心健康。

其次,核心家庭的缺点也不容忽视。1、家庭内部关系简单化以后,随着日常生活的社会化,主要精力和情感均投向了家庭以外的工作单位和社会往来上,个人的家庭束缚力和责任感大大减少,长此以往,夫妻间的会产生心理上的猜忌和精神上的抑郁,影响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进而导致离婚率的上升。2、家庭结构简化,使得不同代际间的生活照料关系减弱,家庭养老资源趋于萎缩,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陷入了困顿的局面,且随着家庭代际关系的重心逐步下移,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更加恶化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二)老年家庭讨论

随着全省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010年我省不论城乡有60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数明显增多;单身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夫妇的空巢家庭户明显增多;一个老年人和未成年的家庭户和一对老夫妇和未成年的家庭户也有明显增加。而且上述每类家庭户的数量都是乡村多于城市。

这些现象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老年人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分配等。在农村,由于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大规模流动、年轻人赡养意识的淡化和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落后等等,当今我省农村的养老形势十分严峻。再加上我省农村养老保险推行工作不彻底,农村大部分老人并没有享受到社会养老,这就使得农村养老雪上加霜。

关于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政府部门和社会应适当的承担起农村老年人的赡养义务,适当的给予生活状况不好的老年人一定的补助和救济,低保政策可以向高年龄老年人倾斜。然后,逐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调整养老保障相关政策法规。在现阶段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应本着低水平起步的原则,养老保费由单位和个人缴纳,政府给以税收支持。

上一篇:年画发展之历史 下一篇:论第二轨道外交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