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及思考

时间:2022-03-04 02:27:38

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及思考

【摘要】综述了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应用的机理、给药方法、制剂选择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儿科;中医药疗法;灌肠疗法;综述

中药灌肠疗法属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药煎煮并将药液经灌注于肠道内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开创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近年来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应用较多,而且临床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1中药灌肠疗法的基础研究

1.1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研究中医学认为,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由于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通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宣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作用。若病位在肠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婴幼儿肠壁较薄,具有通透性高、肠壁孔隙大、蛋白质结合率低、可使药物分布容积呈增大趋势的优点[1]。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药物可通过下列两条途径发挥全身疗效:一条是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另一条是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且直肠给药吸收后维持时间较长,进入体循环的量为50 %~70 %[2],作用速度与静脉用药类似。表明中药灌肠给药,药物易被吸收,且药物吸收后除产生局部治疗作用外,大部分还通过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直接发挥药效,从而既可减少药物在肝脏发生化学变化造成肝损害,同时避免了药物经口服被消化液分解破坏的弊端。可见灌肠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高于口服给药。

1.2中药灌肠疗法与制剂研究临床常用的灌肠疗法分为3类:保留灌肠法清洁灌肠法直肠滴注法。目前儿科临床常选用直肠滴注法。因为直肠滴注法给药速度慢,对直肠等局部组织的刺激相对其他灌肠疗法小,并且减少了因短时间注入药量过大导致药液溢出的弊端,且肠道内保留时间较长。对于久病体虚、耐受性差、需多次反复用药的小儿可用此法。保留灌肠法是用注射器将药液直接经肛管注入直肠或结肠内,凡暴病实证、短期少次用药、耐受力强或哭闹好动的小儿可选用此法。

肠道的生理特点为药物吸收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文献报道,制剂的分子量大小、酸碱度、药温、渗透压对药物的吸收亦有很大影响。临床可根据病因寒热不同,选择不同灌肠药物的温度,一般寒证灌肠温度为40~42 ℃,热证的灌肠温度为37~38 ℃。药液与血浆渗透压决定药物有效成分是否能进入体内,若血浆渗透压高于药液渗透压,肠道可吸收大量水分,药物易吸收;反之则药物不易吸收。

2 中药灌肠疗法的临床应用

中药灌肠疗法多在儿科急重症中应用,如通过局部作用治疗肠炎、中毒性肠麻痹、菌痢等疾病;亦可发挥全身作用,如治疗乙型脑炎、肺炎、高热惊厥等危重病人。林秀珍等采用肺炎液灌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86例,并与基础治疗的84例做对照,结果治疗组患儿痊愈61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4例;对照组患儿痊愈31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9例,两组患儿疗效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

3小结

临床实践证明中药灌肠疗法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又保留复方药物的整体性,还可解决患儿口服中药困难问题,是儿科给药方法的有益补充。但文献报道仅是个人经验或较少治疗病例,缺乏大样本、多中心、临床对照前瞻性研究。同时从侧面表明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最佳治疗方案,需结合当代儿科临床实际,对中药灌肠疗法治疗儿科疾病进行挖掘、整理、制定其操作规范,适于儿科疾病谱的技术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使统计结果更具有可比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发挥中医药灌肠疗法治疗儿科疾病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谢惠民.合理用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627.

[2]王立新. 近10年来中药直肠滴注临床应用概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2):15.

上一篇:简议中医情志护理 下一篇:高血压病中医研究中若干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