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反搏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1例

时间:2022-03-04 09:52:59

体外反搏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1例

作者单位:200941 上海中冶医院

通讯作者:陈志君

【关键词】 体外反搏;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3岁,因“咳嗽、咳黄痰伴发热”入院。患者既往无肺结核病史,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无烟、酒嗜好。体格检查:体温38 ℃,脉搏104次/min,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20次/min,急性发热病容,口唇无发绀,咽部明显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散在干音。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104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2.6×109/L,N 87%,血脂、血糖、钾、钠、氯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正常。胸片示双肺纹理明显增粗。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轻度ST-T改变。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予以静脉注射头孢唑林钠注射液等治疗1周,临床症状好转。亚极量平板运动试验:Ⅱ、Ⅲ、avF及V4~V6 导联ST段明显压低,最大压低0.3 mv,持续约5min,经过休息后ST段恢复至运动前状态。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予以增强性体外反搏(型号为WFB-5A,广州华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压力控制在0.03 kpa,每日连续反搏治疗1 h。共完成2个疗程(12 d为1个疗程)。复查亚极量平板运动试验:Ⅲ、avF及V4~V6导联ST段轻度压低,最大压低0.05 mv,持续约1 min,经过休息后ST段恢复至运动前状态。

2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1979年WHO将冠心病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5型。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无临床症状,但客观检查有心肌缺血表现的冠心病[1]。临床上心肌缺血的治疗原则一方面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肌的需氧量;另一方面是增加冠状动脉灌注,以增加氧供。药物治疗(无论任何一种药物)、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或)支架置入术及冠脉旁路移植术等都是单纯从增加供血或减少氧耗来实现的。而体外反搏能同时满足上述两者要求,既可增加冠脉灌注,又能减轻心脏负荷,对治疗心绞痛有明确的疗效。而且该治疗方法无创伤,可以重复使用,而且价格低廉[2,3]。陈杭等[4]研究证实体外反搏通过改变心肌切应力,增加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的释放,促进侧支循环,增加内皮细胞血管舒张因子的表达及修复内皮细胞,进而改善心肌缺血,提高运动耐量、缓解心绞痛。国外目前主要将体外反搏用于不适宜再血管化治疗而又经过足量抗心绞痛药物治疗仍然无效的顽固性心绞痛患者[5]。基于上述理论和临床实践结果,笔者对1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采用EECP治疗,经过2个疗程的反搏治疗,复查亚极量平板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说明该疗法对心肌缺血确实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7.

[2] 蔡大卫.体外反搏.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5-111.

[3]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4-规范化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51-757.

[4] 陈 杭,贾连旺,李杏珍.体外反搏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内皮素-1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753.

[5] RM Sinvhal,RM Gowda,IA Khan.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for refractory angina pectoris.Heart,2003,89:830-833.

(收稿日期:2011-03-25)

上一篇:233株淋球菌耐药性的监测与分析 下一篇:临床路径在子宫切除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