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点击”成都?

时间:2022-03-04 01:08:32

成都的各项经济指标并非都有突出表现,尤其是普遍认为最重要的GDP、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并不在前列,但成都有很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从我们对各种来自不同城市、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人的采访反馈来看,他们认可成都,除了城市舒适感之外,最重要的是活力,以及,它更让人兴奋。从我们本期的成都“新一线”特刊的公司人调查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让人兴奋”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很重要的因素,每个标签背后都是个体的公司人对于一个城市的认可度。与之相类似的可能还有像国际航线的数量,这可以看出全球范围内对这个城市的关注度,跟它相关的还有成都本地人很爱提及的领事馆的数量是新一线城市中最多的—这说明在关注度之外还有足够的活跃度。

这些指标与我们调点—品牌市场开拓和大公司分支机构入驻之类的数据综合起来看,就更能看出成都所表现出的竞争力了。我们也是在这个调查开始之后好长时间,才意识到我们这个调查的逻辑可能更接近于Google的PageRank,有越多的“链接”指向这个网页,就越说明这个网页的重要性。而我们前面提到的公司人的热情和认可、国际航班和领事馆、B2C公司对成都市场的认可和大公司的入驻,这些都可以视为对这个城市的“点击”,最终是这些点击让成都脱颖而出。

这一期,我们同时推出了400个中国城市排名,你会看到一些有趣的数据。比如好几个知名度相当高的城市排名靠后,究其原因,或者因为它是资源型城市,或者因为产业形态非常单一—这个城市中公司人总体数量可能很多,但大都局限在规模庞大的当地大型国有企业当中,所以最终它在整体以“点击量”为算法的排名中,不占什么优势。

这是规则的一种结果,但它可能也确实具有足够的寓意,产业单一型城市在国外有底特律这样的前车之鉴,而资源型城市最后难免发展成“资源枯竭型”城市,这是外部“链接”到这个城市的数量较低的重要原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公司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是庞大的公司成为城市存在的主体和原因,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城市向更多元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而城市本来应该是多元丰富的。

这是一个悖论。从地方政府角度出发,吸引大公司进入是“政绩”的一部分,过于强调招商引资往往会给城市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上期我们报道的因中石化闪爆事件引发的青岛与中石化之间的矛盾。但如果从扩大就业、吸引人才、城市发展角度看则是正确选择。中国的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已经超过100个,这些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公司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强调民间、社会组织来分解过于庞大的政府的职权,但实质上在城市里发挥更大作用的往往是公司。

在19世纪中后期,美国政府支出占GDP总额5%左右,如今已经达到40%至50%,这与越来越庞大的城市相关,而人类管理这么大规模的城市借助的除了交通、通讯、信息管理等进步之外,还有就是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组织管理的进步是从大公司开始的。爱德华·格莱泽说,“新奥尔良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人民”,这适用于任何一个城市。对于那些已经有了庞大人口并且寄希望于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来说,更开放、更多交流与“点击”是它们具有持续发展机会的根本。

上一篇:伦敦创业公司进军美国 下一篇:新媒体和新技术带来的新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