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决胜纤维素

时间:2022-03-03 10:50:40

2011年4月,中粮广西北海项目停产。这个中国1.5代非粮乙醇工业的代表项目,在折腾了四年后,终于迎来意料中的失败。

作为当事业主,中粮集团经历此番重创,其筹谋已久的生物燃料战略,也行至风口浪尖。在几近失去非粮乙醇的最后阵地(也是唯一)后,新一波市场质疑奔袭而来,这让宁高宁和中粮不得不重新审视,停步反思。

在过去的六七年间,中粮在生物燃料几乎所有战线上都发起冲击,意欲先期抢占制高点,提前为未来的“生物质时代”划定疆界――从过往新能源发展经验看,宁高宁为中粮定制的大棋局,理当获得不菲回报。

尽管战略大胆、愿景诱人、技术可行、团队堪战,执行层面的技术细节亦可圈可点,但受限于多变的政策墙,中粮不得不疲于奔命,苦心构建的生物燃料产业链,已是一片项目衰微。

历经玉米、薯类、甜高粱等多种原料项目的挫败,如今中粮生物燃料重心已押宝纤维素,它能拯救中粮的燃料梦想吗?

生物大鳄

宁高宁对行业有着近乎固执的领先情结。他对企业部门有一个要求,无论是做什么领域,都一定要做到前三名,否则就要从集团中除名。

“做生物燃料这个业务,符合公司有限多元化的战略。生化能源事业部在集团内是比较特殊的一个部门,做的是扎扎实实的实业,这可以更好地抗御风险。”中粮一位负责人向《能源》记者解释道。

有限多元化与行业前三,这给中粮的生物燃料战略定下了发展基调。

2005年,刚从华润调任不久的宁高宁,“借着酒劲”给老东家打了电话,希望能借道华润进入生物燃料产业。之后双方一拍即合,到2006年初,中粮完成了对黑龙江华润酒精厂(中粮肇东)和华润生化的收购。

有了这个基础,宁高宁没有迟疑,以当时华润酒精和华润生化人马为班底,成立了中粮生化能源事业部。而这个4000多员工的部门成为了日后中粮在生物燃料战场上攻城拔寨的利器。

随后,擅长资本运作的宁高宁虎口拔牙,闪电收购吉林乙醇和丰原生化(中原生化)部分股权成功。至此,四大定点企业已三入其瓮,一个生物帝国雏形初现。

在2007年初中粮控股筹划在港上市时,在招股书中浓墨重彩地突出了生物燃料的战略规划:规划上市所得款项22亿港元中,19亿港元用来推进该战略,建立黑龙江、广西、河北、辽宁、湖北五个基地,将中粮控股的燃料乙醇生产能力由2006年的18万吨,提升到2008年108万吨,最终成为中国领先的燃料乙醇供应商。

而在之前的2006年,中粮集团已经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完成了对全国原料产地普查,并和内蒙古、山东等多个各地政府签订了燃料乙醇投资协议。

如果这个布局最终成功,加上之前位于安徽的丰原生化,中粮就控制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全国各个地区的原料生产区域。在宁高宁的运筹下,仅两年时间,中粮的生物燃料帝国已经悄然成型。

但一场突如其来的舆论让中粮狂飙的生物步伐骤然终止。2006年至2007年间,在经过“与民争粮”、“与粮争地”的全民粮食大讨论后,即便是最乐观的执行者,也嗅到了这场寒冬的灾难气息。

中国政府出于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本为解决陈化粮问题而诞生的生物燃料项目被决策层迅速收紧:项目审批权上调、严格控制企业生产规模。迁延至2007年6月,以玉米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被彻底叫停。受此波折,除中粮北海木薯项目外,非粮燃料乙醇项目也再未被审核通过。

转战纤维素

折戟北海早有端倪。由于原料木薯种植分散、效率不高,而大量的需求导致了广西木薯市场出现巨大波动:农民惜售、市场炒作、价格一路狂飙。尽管采取了包括与农民签订长期收购协定、向国外进口木薯等一系列措施,但是中粮最终依然未能避免原料价格暴涨、市场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

“原料收购成本大涨,种植结构不合理,缺乏相应的销售渠道,并且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政策不明确等都是非粮燃料乙醇需要面对的问题。”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分析道。

此后,通过一系列公关,尽管当时国家能源局专门赴广西进行调研并制定解决方案,但是企业元气已经大伤。“我们现在的木薯项目只能维持三成的销量。”中粮人士坦承道。

如今回头再检讨中粮的生物燃料战略时,在政策逆转之外,最大漏子应是中粮本身在原料生产线上的布局。

彼时,除内蒙古赤峰为玉米原料生产线和山东甜高粱项目外,包括广西、河北、湖北、辽宁等地均以薯类为原料,此后,粮食被禁、非粮受限,同属1.5代的薯类与甜高粱,却因上述各种问题,至今未能打开局面。

若沿着既定目标前行,中粮必须修正原料类别。

“目前的趋势是国家对第一代粮食原料燃料乙醇的补贴在逐步减少。”中粮人士说,“这是一个政策导向问题。对于非粮燃料乙醇,比如说木薯和纤维素等项目,有无政策支持就很重要。”

所以,当以玉米为原料的一代燃料乙醇技术正从国家战略层面消失,以木薯为原料的1.5代的燃料乙醇生产线也不是那么受“待见”时,被广泛看好,没有了所谓的“争粮”“争地”质疑的纤维素燃料乙醇项目成为主要阵地也就理所当然了。

2011年5月,消息称中粮燃料乙醇二代技术纤维素项目取得突破,和中海油一道,中粮与英国TMO可再生能源公司将在2012年前建设真正的年产量可以达到万吨级的“商业项目”。

事实上,早在2006年,中粮便与丹麦诺维信公司签订了6年的排他性合作开发纤维素燃料乙醇协议,此后消息不断,却迄今尚无整体布局的突破。

一位中粮人士告诉记者,纤维素项目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在技术层面,正逐渐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每一项障碍,“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什么时候可以取得生产许可,这个才是关键。”

“相对于风能和太阳能而言,生物燃料确实稍微复杂一点。但是,这不是不进行的理由。通过推动燃料乙醇项目,我们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能源压力,而且还能带动相关产业,推动三农发展。相关政策不足导致了今天的局面。”清华大学李十中教授谈到这个问题,显得痛心疾首,“国家一定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加大原料的供应链建设,建设覆盖面较广的供应体系,确保生物燃料企业的原料供应;并且合理规划土地,提高盐碱地、荒地的利用率,推广甜高粱、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然后是加大对生物燃料的补贴力度和税收优惠,并积极推动生物燃料的推广使用。这是沈宏文针对生物燃料产业开出的药方,“我们还要尽快推进生物燃料技术的研究和产业体系建设。”

“我觉得技术问题可以解决,包括原料、运输等问题都可以解决。我们目前只是在等两样东西,一个是生产许可,一个是补贴政策。”上述中粮人士对记者表示。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新角色 下一篇:夏的取水史:关于水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