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教育内审质量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3-03 02:42:08

关于提高教育内审质量的几点思考

摘要:优化教育内审机构,加强内审人才培养,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对审计过程加强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塑造积极向上的教育内审文化,以提高教育内审质量,更好的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

关键词:教育内审;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教育内审机构需要加强自身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推动教育内审工作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优化教育内审机构,提高教育内审质量

目前基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编制少,且缺少专职审计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常常聘请基层学校财务人员作为兼职审计人员充实审计力量,审计人员在审计专业知识、审计技能、审计创新能力等方面偏弱。因审计并不能给教育主管部门带来直接的工作业绩,单位领导存在片面认识,往往不够重视。

为保证教育内审质量,发挥其职能:1.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控制系统,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审计过程;2.国家审计部门、教育内审机构及教育内审人员要通过沟通、审计法规的宣传,取得领导的支持;3.在缺少专职审计人员的情况下,要提高兼职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专业结构,并以一定形式在教育内部公开兼职审计人员,提高他们的公信度。

二、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教育内审队伍,培养“德才兼备”的审计人才

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任务的完成与审计工作的质量,是审计工作不断创新的关键。

1.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加强专业审计人才的引进,做好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养。

2.内审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审计工作中,教育内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品德操行,做到自尊、自重、自律。

三、对教育内审过程加强管理,提高审计质量

1.有效地开教育内审工作,应科学界定审计范围与内容,把握好以下审计重点:

(1)教育收费管理方面。实施教育收费,要严格执行收费许可证制度和收费公示制度,落实国家有关取消收费和免费的政策;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预算外资金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收取缴项及时缴入财政专户;不得截留与隐瞒收入,设置小金库与账外账,严肃教辅用书的征订与使用。

(2)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方面。近几年来,为保证中小学正常运转,财政部门提高了公用经费预算定额,中小学校应用好管好公用经费,不得用于教职工福利、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学校基建等,应加大教职工培训费、业务费投入,压缩学校车辆运行费、公务接待、出国考察的支出。

(3)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学校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设置台账,制定保管、使用、维修等制度,在固定资产购置上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每年均需组织专人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食堂管理方面。学校举办食堂是一项公益,必须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坚持保本经营的原则,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学校单独核算伙食成本,严格控制伙食成本开支范围,学生伙食费按实结算,凡属非税收入及学校其他代办服务性项目收入均不得计入食堂收入;完善伙食定价机制,加强加强原材料采购、验收、保管等方面的管理,规范使用食堂经营结余,不得直接或变相用于发放学校教职工福利奖金,不得用于学校招待费,或以其它方式转由学校用于非食堂经营服务方面的支出。

(5)学校内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应建立健全有效性的内控制度,学校重大经济事项决定坚持科学、民主、公开的原则,学校发展规划、重要投资项目、大型维修、设备采购、教职工考核分配方案、学校重大改革、大额资金使用等,应根据事项的性质、大小,发挥学校办公会、行政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民主决策作用。

(6)基本建设方面。内审部门应查阅有关工程开工文件资料是否齐全,工程项目开工是否符合规定;检查建设施工合同,学校为有效控制建设工程质量、工期、造价等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施工合同执行中,甲乙双方是否履行各自职责;工程变更是否符合相关手续,工程竣工结算中工程量和定额的套用是否确当;工程其他费用,包括设计、勘察测绘、监理、审计等支出是否符合相关政策;加强预付工程进度款的管理,特别要防止所付款超预算甚至决算的情况发生。

(7)社会捐赠资金管理与使用方面。接受的社会捐款要严格管理、不得挪用,对于接受的货币资金,应开取财政票据,缴入财政专户。

2.防范审计质量风险,把握好关键环节

(1)审计准备阶段。审计项目实施审计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是做好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学校人员编制,审计期间单位预算批复和执行情况,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规章制度;二是开展审前指导,根据审计项目特点,对审计人员提出工作要求,厘清审计人员工作思路;三是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分析审计风险,确定审计策略;四是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内容、范围,对内审人员进行工作分工,明确审计责任,确定工作目标和审计重点。

(2)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与关键阶段,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成败。一是实施符合性测试,审查被审计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评估审计控制风险。二是实施实质性测试,通常以抽样方式,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三是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实行三级复核制度。

(3)审计报告阶段。内审小组在实施审计结束后,做好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的复核工作,对形成的结论模糊不清,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复核审计报告,检查审计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措辞表达的恰当性、建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审计报告签发前,要征求被审计学校意见,加强双方的沟通;出具审计报告,做到评价客观、内容完整、事实清楚、数据准确、责任明确。

(4)审计终结阶段

教育内审机构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对有关事项提出审计意见各作出处理决定,并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

通过教育内审,可以肯定学校在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工作成绩,同时能够发现问题,促进其改进,提升管理水平。但有的学校针对审计发现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思想上不重视,整改上不作为,屡审屡犯。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审计整改监督制度,维护审计权威,树立审计人员的信心、责任感,体现审计行为的价值。一是实行整改报告制度。审计决定书送达后一定期限内,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整改方案、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二是实行整改问责制。建立多部门联合整改检查机制,主管领导牵头,通过监察、人事、基建办等部门的共同参与,对整改措施不力或整改不到位的予以问责。三是教育内审机构采用审计回访、追踪审计等方式,保证内部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得到有效落实。

四、塑造积极向上的教育内审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总和,教育内审文化,是指在长期的教育内审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为大家认可、遵循,带有教育审计特色的价值取向及精神、道德、作风、思想意识、行为方式、规范、制度等因素的总和,其核心是教育内审人员的群体价值观。教育审计文化有鲜明的教育审计行业特色,主体是教育内审机构和教育内审人员,教育内审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树立教育内审良好的外在形象。

我们要塑造积极向上的教育内审文化。审计文化是审计实践的总结,并推动着审计活动的不断发展。审计活动受到法律法规、行为规范的约束,逐渐成为自觉行为,懂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逐渐形成价值目标、审计理念,思想信念,教育内审文化弥补了教育内部审计法律管理规定的不足,提高教育内审机构及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育内审质量的提高。

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内审文化,保证教育内审质量。教育主管部门要营造团结和谐的审计环境,增强审计人员的凝聚力;发挥内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让内审人员以一种求真务实、尽职尽责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审计工作;整合人力资源,激发审计人员的创新精神,追求更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工作中展现教育内审在审计活动中的文化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国家要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教育内审任重而道远,必须履行好审计职能,为创建平安、文明、绿色、和谐校园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骏修,沈国强.教育审计工作手册[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2.

[2]曾烈省.审计应服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J].中国审计,2011(3):63-64.

上一篇:浅谈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下一篇:国内信用证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审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