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3-02 08:03:13

小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贪吃的哈罗德》是一篇形象鲜明突出,语言生动浅显而富有意义的故事,它的故事情节性较强,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较大的想象空间,从而更好的培养幼儿的游戏兴趣,而小班幼儿正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他们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平时也总是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因此,我将绘本故事《贪吃的哈罗德》延伸到音乐游戏《贪吃的哈罗德》,从而生成了本次音乐游戏活动,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创造,用表情和动作创编各种动物的动作和造型,同时,在蹦蹦跳跳的嬉戏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结构。

但是,怎样才能在本次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通过创编游戏推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帮助幼儿提高思维的效率?同时让幼儿通过“吃进”与“喷出”的游戏活动尝试简单的正反推理的思维活动,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教学过程中刚建立的新经验,不断给予幼儿挑战的刺激,调动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其主动的建构,进而能创造性的表现不同乐曲的内容。

一、通过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帮助幼儿打开自由思索、自主创造的思路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引导幼儿愉快、主动的参与创造活动,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思索、展开想象、自主创造,充满自信的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如在表现《贪吃的哈罗德》中各种不同动物的动作、造型的教学活动中,我创设了一个愉悦的森林聚会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自由倾听、欣赏音乐,同时借助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在自由嬉戏的故事情节,帮助幼儿打开自由思索、自主创造的思路,让幼儿随音乐自由表现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孩子们非常有创意,他们用不同的动作、表情、造型表现了小兔、小孔雀、小刺猬等角色,不但丰富了情节,而且还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表现角色的动态上,更加惟妙惟肖。当然,尽管有些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的创造性表现与真情实感的流露,充分体现了幼儿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通过自主感受、表达音乐,促进幼儿自主创新学习的潜能

《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且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是“创造表达”。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们常为了保证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而代替孩子去体验、判断。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往往要求幼儿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感受理解音乐,使幼儿没有机会主动感受、自由想象,只能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参与。在这种教育影响下,孩子们的音乐兴趣会日益减弱,音乐灵性会不断消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同时,人类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学习的潜能,而这种潜能早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充分显露出来了。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自主的去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哪怕孩子们的理解与原音乐的内涵大相径庭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孩子们这种不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努力达到目标的体验,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过程,它有益于孩子们更好的自我认识,体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乐趣。如在倾听《贪吃的哈罗德》中“哈罗德吃进小动物”这一段音乐时,我先不告诉幼儿这一音乐片段的内容,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听音乐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联想,然后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这一音乐片段。结果孩子们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热情,几乎每个孩子都参与了活动,而且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他们都非常乐意的把自己的理解表现给大家看。当孩子们富有个性的理解以及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被教师接纳、赞许和分享时,他们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满足了自我表现的需要,这种正向的情绪会激励他们更加热爱音乐。

三、 通过及时、具体的回应,帮助幼儿发展创造性思维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跳跃、零散的,以直觉行动为主,容易受他人影响,喜欢模仿别人,语言表达也缺乏准确性,幼儿往往能做出来,但是却说不清楚,因此教师及时具体的回应对幼儿的语言和创造性思维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贪吃的哈罗德》的两次实施过程中,对于创编“被喷出”的造型动作这一创编环节,在第一次实施过程中,我请幼儿创编“被喷出”时的动作,当第一位幼儿做出一个“被喷出”的动作,我回应道:“你是这样出来的呀……”显然,“这样”、“那样”的语言并不能让幼儿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果,在接下来集体即兴创编“被喷出”的动作的环节里,该班幼儿你看我,我看你,茫然不知所措地摆弄了半天,最后的动作都差不多。而在第二次实施的过程中,我在看到幼儿的表现后,便立即模仿其动作并回应道:“他是跳的高高的出来的呀!”结果,立刻有一幼儿蹲下来缩着身体爬了出来,并自己解释:“我是从地面上爬出来的!”紧接着,又有一幼儿举起双臂旋转着出来,并解释:“哇,我是转出来的!”还有的幼儿让自己蜷缩在一起滚出来……几乎每个幼儿出来的动作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由此,不难看出,教师的不同回应产生的创编效果也不同。第一次教师的回应语言没有具体指向性,导致幼儿的创编没有明确的“思路”,而第二次教师通过及时、具体的语言回应先给出了思考的规律——“高高的”、“跳”等按照反义词规律对应的是“矮矮的”、“爬(走/飞/滚等)”,同时还通过语言和动作的配合,给幼儿提供创造具体形象的榜样,启发幼儿改变方位、行走方式等概念中的某个维度,表现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从而达到教师提出的“被喷出时不同的动作或造型”的要求。由此可见,幼儿的创造性表达不但需要通过观察、模仿同伴和教师的榜样示范,更需要教师通过及时、具体的回应提供的思维框架作为创造支架。

综上所述,小班幼儿虽然年龄小,经验少,思维粗浅,但其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是不能忽视的。通过对音乐活动《贪吃的哈罗德》的设计与实施,不难发现,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教师的思维引导。只有教师自身对创造性表达的线索、规律、类别等概念熟练掌握,才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及时有效的激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幼儿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创造,体验成功创造的快乐。

上一篇:宽严相济 润物无声 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