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沈阳现象”

时间:2022-03-02 11:25:33

小品《不差钱》于2009年央视春晚播出后,小沈阳一炮走红,直至发展为“小沈阳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呢?

“小沈阳现象”的特征

这里所谓的现象,即指“社会现象”。瑞典著名语言学家、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者索绪尔指出,所谓“社会现象”,不是指语言和社会有联系,也不是指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内涵,而是从社会学意义上说的一种“集体意识”。它是个人自觉性的总和,对个人的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品《不差钱》中的小沈阳形象,可以这样描述:娘娘腔、戴发卡、穿七分大红花裤衩。就这样的三大件,造就了一个舞台上浑身女人味的东北“纯爷们儿”,更造就了一个现实中的“小沈阳”现象。

“小沈阳现象”原因探析

1.扎根于央视春晚这一沃土

央视春晚是一块培养新星的沃土。历年来,借助于春晚舞台走红的明星数不胜数。春晚具有极高的人气和关注度,能够上春晚表演节目,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演员及其演技的莫大肯定,更是演员寻求演艺人生转折点的便捷之举。

当然,小沈阳能够上春晚,并非由于他自己原有的名气,而更多的是沾师傅赵本山的光。在春晚之前,小沈阳的全国媒体曝光率少之又少,仅在东北小有名气。而师傅赵本山则不同,今年春晚《不差钱》获得小品类一等奖,这是赵本山第11次蝉联春晚“小品王”,因此,借助于师傅的举荐,小沈阳在春晚崭露头角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2.《不差钱》剧组对小沈阳的重力打造

无论从小沈阳表演的时长,还是从小品话题的选择上看,《不差钱》可以说是专门为小沈阳量身定做的。《不差钱》总时长约23分钟。笔者做过统计,自小品开演54秒时小沈阳登场,至演出结束,专门为小沈阳打造的时长约12分钟,占总播出时长近1/2,赵本山约7分钟。这充分体现出赵本山的良苦用心――努力把徒弟推上至高点。

从小品话题的选择上看,以发掘演唱新星的舞台《星光大道》作为小品的背景,是为小沈阳量身打造的模板,整个小品成为小沈阳的一个模仿秀活动。

3.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

小品的演播,其实质是人际间的一种编码与解码的互动。如何让观众“原汁原味”地解码,是小品演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一切的实现,都要借助于语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更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中介。幽默、诙谐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无疑是融合人际关系、实现解码的最好的一道剂。《不差钱》中的小沈阳正是很好地把握住了这道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东北“纯爷们儿”形象。

自从《不差钱》播出以后,他的一些幽默的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的街谈巷语:“人家是纯爷们儿”、“有还是没有呢?”、“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哼儿!眼睛一闭不睁,这一辈子就过去了,哼儿!”这些语言,细细品来,有些诙谐,却也不乏道理。也正是这些,促使小沈阳能够刚一亮相央视春晚,便能胜利折桂。

4.充当受众生活的“减压阀”

某种程度上,小沈阳是影视娱乐化的产物。根据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喜剧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暂时性地赋予的假定而消解了社会身份之间差异的狂欢节,它总是将已经符号化的现实仪式进行消解和嘲弄,从而通过参与者临时性的身份解放而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小沈阳的小品,固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喜剧,但人们在看过、听过之后,真正达到了一种纯粹个体上的心理愉悦。据统计,在《不差钱》长达23分钟的表演中,观众为小沈阳的鼓掌呐喊次数高达37次,在全场节目中获得的鼓掌次数最多,其喜剧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小沈阳的小品是雅还是俗

小沈阳的小品是雅还是俗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更成为今年两会明星代表的提案内容。针对种种辩论,我们可从以下几种理论对“小沈阳现象”进行探讨。

1.马克思主义指导与社会文化多元理论

社会多元文化,是指文化主体在价值取向上的异质性、多样性,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表现为由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存在一定冲突的文化所构成的系统。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一元的主流思想,但同时,建立在多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中华文化,应当是多元文化共同繁荣。

因此,建立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我们对小沈阳及“小沈阳现象”进行重新审视:“小沈阳现象”的流行,是我国现阶段多元文化盛行的反映。作为大众文化之一,小品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并非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而是更适合平民百姓、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

2.形象文化传播理论与非语言符号

从传播学意义分析,所谓形象文化传播是人们为了吸引公众而人为创造的某种公众印象。小沈阳在形象文化传播上,可以说打造得非常成功。

小沈阳的标志性“行头”,及“嗯哼”等类语言的使用,为平民百姓喜闻乐见,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非语言符号表达方式的运用。有人统计,人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只有7%是借助语言,其余93%都是靠非语言符号进行表达。通过感官的刺激,这些非语言符号,相对于语言来说,更易于为受者所接受。

3.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亦称接受美学理论,或接受效果研究。这一理论,引入传播学领域,提出了一个传播学流通渠道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注重受众,即注重传播效果。

央视国际“春晚门户”网站的子栏目“堡”,在2008年2月6日~2月16日,在“希望看到小沈阳的朋友们举手”的调查中显示:83.39%的观众“希望看到”,“无所谓”的占7.63%,“不希望看到”的仅占8.98%。可以看出,春晚之前,小沈阳就占有了极大的受众市场。这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小沈阳的小品内容是符合受众口味的。占领了受众市场,就意味着取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小沈阳现象”,作为一种民间的非主流文化,陷入“雅俗”之争,其实质不过是现阶段我国多元文化在价值观上的一个反映。鲁迅曾说过:“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对于不违背主流文化、具备基本的审美标准的小沈阳,我们可以说:他的小品是通俗的,而决非低俗。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少儿期刊编辑初探 下一篇:《快乐向前冲》的“平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