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解说的“硬伤”及其“疗治”

时间:2022-03-01 08:37:19

赛事解说的“硬伤”及其“疗治”

摘 要:在赛事转播中,现场解说有时会出现语言“硬伤”。体现在对赛事规则了解不到位的常识“伤”、 狭隘的体育道德观念“伤”、语言搭配不当“伤”、非得体的幽默“伤”、超常规的情感“伤”和不协调的节奏“伤”。 只有全方位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能力,体育解说员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透视体育活动背后更深层、更广泛的规律。

关键词:体育赛事 赛事解说 语言硬伤

赛事解说的受众往往是现场观众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给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赛事解说不仅要有过硬的语言能力,还要对赛事充满热情、了解该项目的比赛规则、了解参赛队员、了解赛事背景资料、了解战术变化。一场精彩的比赛有了恰当的解说,就像一处旅游胜地有了导游的引领,能欣赏出一些不易为人知的妙处。当然,赛事解说靠的是现场即时发挥,在瞬息万变的竞赛中,加上赛事日程安排、时差、环境等因素给解说员带来的紧张劳累,现场的口误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在赛事解说中,我们也会听到一些解说员语言“硬伤”。

一、对赛事规则了解不到位的常识“伤”

体育赛事解说的工作平台应基于对体育赛事情况的熟知。有解说解释自由泳说“所谓自由泳,就是什么泳姿都可以采用”;讲解手球规则说“手球与足球不一样,它完全是用手而不是用脚……”;解说摔跤运动说“摔跤就是两名运动员把对方撂倒后在地上滚来滚去……”这样的解说恐怕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

解说所拥有的体育理论知识不能只依靠平时生活中获得或从事体育活动习得,而应该更系统全面地把握有关的体育理论和项目知识。作为解说不仅要了解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技战术、发展史等,还应对裁判执法规则、运动员状况、体育竞技理论有相当的了解。居高望远才能游刃有余,解说员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全面了解、准确掌控比赛的进程,读懂比赛,从而恰到好处地点评比赛。依靠临时“恶补”、照本宣科就会显得捉襟见肘,就会影响到对观众收视欲望的刺激程度。

二、狭隘的体育道德观念“伤”

在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三种姿势决赛上,以3.3环领先第二名的美国选手埃蒙斯出现了重大失误,最后一枪仅打出4.4环。体育竞赛的残酷性和不可预知性在这一刻打乱了人们的意识,相似的悲剧竟然复制在了这位有才华的运动员身上(4年前的雅典奥运会上埃蒙斯最后一枪脱靶,失掉了金牌)。电视镜头捕捉到了埃蒙斯的妻子错愕的眼神,而解说员的声音却是欢呼:“不会吧,不会吧,奇迹再次出现了,太神奇了!”并重复了两遍。

体育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本着对体育精神的尊重去看比赛才称得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欣赏。作为体育赛事解说可以有适当的倾向性,但不可过于狭隘,只为本国(或本人喜欢)的运动员(队)鼓劲、欢呼,而对其他运动员的精彩表现或视而不见,或吹毛求疵,甚至幸灾乐祸,恐怕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为中国运动员庆幸本无可非议,但这种欢呼却经不起推敲,这种充斥着狭隘的体育道德观念的语言在耳边响起的时候,估计听众心里也会五味俱全。体育比赛的魅力在于有规则的、公正的、平等的、和平的竞争,“体育、文化和尊重”是奥林匹克的三大支柱。因此,作为公众监督中的媒体形象,解说员应完善自身修养,提升道德水准。

三、语言搭配不当的硬“伤”

北京奥运会上在张湘祥获得举重冠军后,主持人来了一句“我们浸泡在巨大的幸福之中……”;在比赛前的紧张时刻描述运动员“如果把镜头拉近一点的话,可以看到他们心脏跳出来了”;某解说在我国男子射箭比赛时说“咱们还不具备争取奖牌的实力,但具有冲击金牌的实力”;某解说员播报背景材料时说“一些大型飞机把外国元首运到中国来”。有拙劣的比喻:某解说员比喻“世界纪录就像玻璃瓶一样,一次一次的被运动员打破……”;“菲尔普斯就像一只在水中的……大鸟!”等等。

口误在所难免,但语言搭配不当的硬“伤”则说明解说员的语言组织能力差。普通话说得准确、音质好也许能成为一名不错的播音员,但要做一位体育赛事解说员却未必称职。体育赛事解说靠的是现场发挥,要用圆润的声音、灵动的口舌和创作的激情来演绎比赛,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在急就章中立竿见影。因此,解说员还需要加强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非得体的幽默“伤”

北京奥运会上,当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在“水立方”连连取得优异成绩时,解说员说:“我还有个建议,奥运会结束后,最好把菲尔普斯留下来,让全世界的医学专家做个解剖,看看他有什么特殊的装置。如果困难,把菲尔普斯的老妈留下来也行,看看他们的DNA究竟有何不同”,说得让人胆战心惊!羽毛球女单的比赛,解说员说:“其实有些压线的球,你可以快速走过去,用风把球带出去”,让人啼笑皆非。

的确,欣赏比赛可以励志也可以怡情,特别是在比赛特别激烈或出现特殊情况时,解说员可以运用适当的风趣幽默的语言,缓解观众的紧张情绪,化解窘况,活跃现场气氛。恰到好处的幽默是解说员智慧和机智的结晶,是高水平解说的体现。在欣赏体育比赛中不乏娱乐的成分,有人认为“幽默和轻松愉快才是解说的最高境界”。但幽默的底线是得体,否则的话,就会让人们的笑变了味。

五、超常规的情感“伤”

著名的黄健翔解说门事件,黄健翔因为没有顾及到自己央视解说员的身份,没有顾及到屏幕前的无数观众的不同审视比赛的需求,喊出了著名的“海啸音”,高呼“意大利万岁”,以及倾向性鲜明的“不要给澳大利亚队任何的机会……”令人咋舌的120秒解说实况迅速成为网络上的最热点播,成为流传度最高的“解说门”事件,带来的是超常规的情感之“伤”。

体育赛事解说员对比赛往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好恶。在紧张激烈的比赛过程中,根据比赛的进程融入感情,有时也会有个性化的体现,或许由此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人们其实更欣赏激情澎湃、趣味盎然而又专业到位的解说,但这种感情应该是在客观的基础上的自然流露,同时要用观众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加入感彩。体育赛事解说员有着自己独有的角色,他既不是超级某赛事迷,也不是超级大专家,在特有的公众媒体上说话,必定要找好角度,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考虑自己所服务的媒体的立场。

六、不协调的节奏“伤”

北京奥运会上的女子赛艇解说,一直在不紧不慢、一刻不停地做着絮絮叨叨的叙述,让人听了感觉不出比赛的轻重缓急。在北京奥运会某项游泳决赛时,男解说不停地介绍“水立方”游泳馆的设施状况,结果选手都冲到终点了他的介绍才刚结束。

体育比赛极富韵律和节奏,在解说过程中控制好解说的节奏和韵律是营造比赛现场气氛的重要环节。当比赛进入紧张激烈的时候,解说的语速应加快,语调应提高,这才能对应场上的紧张气氛;当队员转换场地、做器械准备或暂停时,可适当加入背景材料;当百米运动员准备起跑、跳水运动准备起跳、射击运动员正瞄准的时候,此时应是无声胜有声。宋世雄在解说比赛中,到了紧张激烈的关头,语速最快可达到每秒400多个音节,当然,适当的留白也是掌握好解说节奏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快则快,当缓则缓,张弛有度,是体育解说的合理的节奏。

的确,赛事解说是急就章,是对解说员的全方位的考验。作为该行业的从业者更需要有更加全面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条件,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处乱不惊,扬长避短。只有全方位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能力,赛事解说员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透视体育活动背后更深层、更广泛的规律,从而游刃有余地解说赛事。

参考文献:

徐 梅、黄健翔:《我就是行业标准》,《南方人物周刊》,2006.7。

吴丽萍: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上一篇:新生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迷失 下一篇:探索 开拓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