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鉴赏教学

时间:2022-03-01 01:27:35

论语文教学中的鉴赏教学

内容摘要:针对语文学科的教育,新课标要求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施到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就是要求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一个实质性的提升,本文通过对文学鉴赏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字:语文教学 鉴赏 情感

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就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鉴赏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鉴赏的发展与“接受美学”的出现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接受美学”强调了读者在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是情理交融的过程。学生在鉴赏中既表现出差异性又表现出一致性。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征为鉴赏提供了可行的前提。

一、文学鉴赏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

文学鉴赏指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语言媒介,对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感受、体验、品鉴和欣赏。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得到悦耳、愉目、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又能得到思想、认识、道德、情操方面的效益,进而加深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

文学鉴赏的发展与美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尤其与“接受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上世纪60年代后期诞生的“接受美学”改变了读者在文学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文学鉴赏的主体,文学作品不是由作者独立完成的,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结果。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只有通过鉴赏活动才能真正实现。

(一)文学鉴赏有差异性和一致性

文艺鉴赏的主观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不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由于读者生活经验、主观立场、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的不同,在鉴赏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领悟、想象和联想不同,就产生了文学鉴赏的差异性。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主观条件各不相同,艺术感受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在同一欣赏对象上认识和理解会出现深浅、正误的差别。鲁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它传世的两百年间,“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即使是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境遇中去读同一作品,其感受、认识和理解也往往会有所不同。德国诗人海涅说过,他在儿时很喜欢《堂·吉诃德》,而到了青年,再读《堂·吉诃德》就觉得扫兴乏味了。文学鉴赏不仅有差异性,也有一致性。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会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一阶级的人有相同的审美趣味,就是不同阶级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文学作品也往往有着相同的或相近的审美感受。曾经和何其芳谈到:“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说的就是各个阶级既有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又有审美趣味的共同性。

(二)文学鉴赏是一种形象思维活动

它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是情和理的统一。读者首先通过阅读去感知作品,从作品的形式到内容具体感受。然后读者透过形式,进入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通过形式,诱发读者的感情和联想,使艺术形象在读者的头脑中“活”起来。然而,文学鉴赏中读者不会只满足于接触到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场面,而是力图对作品进行理性上的分析,力图理解艺术形象中所蕴涵的思想意义,力图去把握作品中艺术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本质。这是感知阶段的继续和深化。初步感知和理性分析这两个阶段在文学鉴赏过程中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往往相互交错,循环反复。

二、文学鉴赏是对美的认识和评价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无关的。”因此,文学鉴赏在语文教学中是可行的。

(一)语文教材为文学鉴赏提供了前提

语文教学中鉴赏的对象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是普通文,他既有被选入精读教材的资格,多少带点文学的意味”,“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被誉为“语言的图画”,教材中的文章,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不管是叙事还是状物,是诗歌还是散文,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包含着作者的强烈情感,巴金说过:“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眼见过或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家》时,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的回忆到现在还是异常鲜明。”杨沫谈到《青春之歌》的人物创造时也说:“我爱他们尤其是卢嘉川。当写到他在牺牲前给林道静的那封最后的信时,我的泪水荡漾在稿纸上,一滴一滴地都把纸湿透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早已有过深刻的阐述,他把文学称之为“情文”,认为创作的文学作品必须抒发作者强烈真挚的感情。“为情而造文”,“情动而辞发”。这就使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渗透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形成了“以情动人”的巨大审美感染力。梁启超曾指出情感教育的“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大法宝。”

(二)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创造

文学作品比直接的生活有更大的自由。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它本身便具备美的特征。虽然有的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美的事物和美的情操,而是描写美的情操被玷污,被毁灭,借以暴露和鞭笞丑恶的势力,丑恶的灵魂。但这类作品同样能使我们产生摧毁丑的事物的强烈要求,培养高尚情操。如: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通过祥子与兵匪,祥子与暗探,祥子与车厂主,祥子与虎妞,甚至祥子与天气的关系等各个侧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艺术地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斗争,甚至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剧命运。有力的说明了在旧社会里想仅凭个人奋斗劳动发家,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作品对于社会罪恶的真实描绘,激起人们对旧世界的极大的义愤。

参考文献

[1]《文学鉴赏向导》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其意义 下一篇:语文阅读中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