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慎独”伦理要求

时间:2022-02-28 12:34:29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慎独”伦理要求

网络人际关系是以计算机、网络和数字符号为中介,在超文本和多媒体链接中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与传统的人际关系相比,网络社会的人际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但网络空间固有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引发了大学生在网络人际关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障碍,限制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朝纵深化方向发展。在目前网络技术超前而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律滞后的状态下,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行为的选择与控制主要靠自觉自律,特别是儒家慎独的修养方法与道德境界。

一、儒家慎独伦理与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特点的内在相通性

慎独作为儒学伦理的重要修身内容及历代社会倡导的美德境界,就是无论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不管有没有人监督,不管约束是否存在,都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做个道德高尚的人。与传统的人际关系形式相比,网络人际关系具有超越时空性、控制弱化性、自由开放性、相对独立性和虚拟隐秘性,这些特性与慎独在内在精神与本质要求上具有相通性。

1.儒家慎独伦理的自监精神与网络人际关系的超越时空性内在相通。与传统人际关系方式根本受制于物理空间和时间不同的是,网络人际关系可以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失去了现实的物理意义。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个网络终端,大学生就可以足不出户,和素不相识的人聊天、游戏。地域、民族、身份等现实的羁绊和障碍被突破,个人的社会活动空间和人际关系领域前所未有的宽广,这就需要网络人际强化自我监督,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而慎独就是要求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按道德行事,因此网络人际超越时空但不可超越道德,这与慎独伦理所强调的的自我监督精神是相通的。

2.儒家慎独伦理的自控精神与网络人际关系的控制弱化性内在相通。因特网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不归属于任何国家或任何人,这就使得现实社会的法律和道德约束机制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作用,法律制度和道德他律约束对网络人际关系活动的控制远远没有对现实人际关系活动的控制那样有效,网络人际关系主体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参与网上活动,在这里,大学生自由和夸张的个性可以得到极大的张扬和发挥。而慎独就是在充分发展自主的同时重视自控的作用,重视对自主提供一种导向,从此来进行道德上的指导和规约,因此这种道德要求与慎独的自我控制精神是相通的。

3.儒家慎独伦理的自觉精神与网络人际关系的自由开放性内在相通。在网络社会,权威、金钱、地位、性别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作用已经失去作用,不同地域、民族、肤色、文化、层次、语言的大学生可以自由交流思想与交换看法,不同的价值观、伦理观等意识形态之间可以相互碰撞与融合。但在网络交际中,如果不能看到与对方的相互独立性,不能接受对方的异质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就有可能伤及对方。没有自律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没有秩序的开放不是真正的开放,网络人际关系的自由性开放性环境必须要求道德主体诚心实意地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秩序,而慎独提倡的是一种自觉理性,这种道德要求也与慎独的自我觉醒精神是相通的。

4.儒家慎独伦理的自律精神与网络人际关系的相对独立性内在相通。在虚拟空间里,大学生们可以设计出一个没有罪恶、没有欺骗、没有黑暗的“天堂”,同时也可以制造一些非常阴暗、冷淡、无情的另类生活方式。在网络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本质上是一种符号交流,和现实的生活交流有着巨大的差别。网络人际关系的间接性使大学生分别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上网的过程中大家应该是互不干扰的,对于网线的另一端,网络人际关系主体可以随心所欲,网络语言和行为可以不受他人的限制。而慎独就是要求大学生在没有法律和舆论等他律性约束的独立时空中具备良好的守独自律能力,这种道德要求与儒家慎独的自律精神可以相通。

5.儒家慎独伦理的自省精神与网络人际关系的虚拟隐秘性内在相通。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大学生们只要随便填写一下注册表或者登记表,就可获得一个身份,并在网上进行人际情感交流。此时,只有网名(符号)可以标志“某人”的存在,而“某人”的真实身份、性别、年龄、知识背景、联系方式等现实人际关系所需的要素在网上几乎是虚设的和隐秘的。一个五大三粗的彪形大汉可以美化成一个温柔可爱的美眉,一个强盗也可以装扮成一个善良的天使。网络人际信息的不真实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使大学生过分追逐角色的虚拟性,在这种近似游戏的人际交往方式中乐此不疲,人际关系双方都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反而产生一种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心理。而慎独就是要求主体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悔悟,这种虚拟隐秘性与儒家慎独伦理所倡导的自省性要求是相通的。

二、儒家慎独伦理对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现实指导

1.文明言语,规范行为。这就是说在缺乏约束的情形下谨慎自己的言行,不要任意妄为,放纵自我,即要慎于言行。孔子讲:“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易传》把能否“谨言行”作为事之成败的重要因素,《礼记・缁衣》告诫君子要“谨于言而慎于行”,宋明理学家更把言语行为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教导弟子多在言行上省察克制,不敢有丝毫放逸。在网络人际关系中,言语和行为是必须的手段和载体,也是人际关系主体道德力量的确证。尽管行为主体的真实身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他们做不道德的事并且极有可能不被发现,越是这样越要保持节操,不能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更不能肆意妄为。大学生在网络人际关系过程中,不要口出污言,不要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谣言,不要言语攻击。要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危害,在网络生活中自觉做到尊重他人隐私,未经允许不阅读他人电子函件;不私自拷贝未经授权的软件,不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不充当黑客骚扰网络的正常生存,不作出任何有伤风化的不得体之举,等等。

2.合理欲念,谨慎分辨。这就是说要慎重对待各种可能违背道德、有悖良心的感望,要仔细分辨身边事物的是非曲直。“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慎言・见闻篇》)。“养心莫善于寡欲”。“欲慎其独,心不可有须臾动”(《孟子・尽心下》)。荀子曰:“辨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说的都是要明辨是非,择善而从。在网络人际关系过程中,大学生多半存有复杂多样、正邪交融的人际关系欲念,面临五花八门、形形的人际关系对象,遭遇光怪陆离、良莠难辨的人际关系信息。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能够审慎区别自己的欲望和真正需要,审慎辨别人际关系对象的真实意图,分辨网络人际互动信息的真假、善恶、美丑,坚定自己人际价值取向。如果大学生在网络人际关系空间中能够做到克制不良欲望,对网络世界的纷繁芜杂信息能够理性分辨,择善而取,那么网络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3.防微杜渐,严格自律。这就是说要重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防微杜渐;在无人监守之地(之时)严格自律,不做越轨之事。即要慎于隐微。“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太公金匮》)。“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知几”(《后汉书・传》)。在“熟人社会”中,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相对严谨。一旦进入网络,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情感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正如作家莫言所说:“人一旦上网就变得厚颜。”因为网络人际关系行为绝大多数是独立进行的,“人所不知而己独知”,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信息的传递,是发生在“至微至隐”、“幽隐细微”、“幽暗之中”的“细微之事”。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网络人际关系时要坚持防微杜渐的哲学思维,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条,在隐蔽处下工夫,从点滴细微处入手,从一句话开始,从一个基本的网络行为做起,防微杜渐,严格自律。

4.反求诸己,内省自身。这就是说要自我思考省察自己的视听言行等是否规范,检查自己行为的动机和结果,就是“自己跟自己打官司”,“自己做自己的法官”,即要慎于省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等等都是慎于省思的经典表述。在大学生隐匿性和虚拟性的网络人际关系中,他们往往容易失去社会舆论的监督,更无从听取别人的忠告和批评,因此,大学生要纠正自己的不道德的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常省吾身”也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学生在网络人际关系中也应自觉反省自己的行为,时时关注自己有无越轨之处,是否违背了道德原则和规范。只有具备这种慎思慎省的精神,才可以克制不道德的想法,克服自身不道德人际关系行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慎独道德人格。

5.善始善终,持之以恒。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既要慎其初始,又要谨慎对待结果,始终如一,一辈子不做坏事,保持崇高人格风范。即要慎于始终。陆贽说:“夫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故君人慎初,圣人存戒”(《兴元论解姜公辅状》)。“慎独二字,无论远近终始,都是滚作一段。更无可间断离析处,不可须臾离”(《天关语通录》)。在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中,由于偶然的“良心”发现,或者由于外在环境的制约,他们对于自身言行过失或许能暂时克制避免,给人以“正人君子”的外在表象,但由于多数大学生自身意志力比较薄弱,道德信念不够坚定,缺乏恒心和持久力,经常是虎头蛇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网络人际关系中必须建立长久的内在监督机制,时时处处以网络人际道德标准严格自律,使自身网络人际道德修养持之以恒,达到“从一而终”、“善始善终“的最高慎独境界。这是对网络人际主体毅力和恒心的考验,也是大学生意志品质养成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

上一篇:篮球教学在BLACKBOARD平台上的设计与应用 下一篇:对高职院校推行“双证”衔接教育实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