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技术创新策略研究

时间:2022-02-28 02:01:10

浙江省技术创新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描述了浙江企业在该领域的现状,详细地分析了不足之处,从而总结出一套系统可行的技术创新成功策略。

关键词:技术 创新 策略

一、浙江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目前浙江已经拥有了强大的科技综合实力。浙江建立了千余个各类科研机构,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29家,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88家。各种各样的研发中心也开始落户浙江。宁波、杭州留学人员创业园被列为部级示范建设试点,杭州高新软件园区被列为首批10家部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宁波国家软件园成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出口加工试验园。浙江建立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杭州产业基地,创建了绍兴轻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3家部级生产力示范中心、21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面推行课题制、合同制和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生物技术示范、纳米技术应用、服务业电子化等四大工程,启动了区域重大科技攻关试点县市项目22个,建立了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举办了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项目对接、国家863计划成果与浙江民营企业对接等活动。

2006年,全省科技投入首次突破400亿元,达405亿元,跃居全国第5位,其中企业科技投入占了80%。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我省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不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约占销售收入的0.66%,大大低于日本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8%标准。除此之外,科技活动人员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经过多年的积累,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储备了一定的科技人才。

另外,根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一份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凸显四大特点:一是灵活性。建立了真正以企业为主体,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经营机制。二是市场导向性明确。据该局问卷调查显示,把顾客需求列为主要技术创新动力的企业达88.6%,而把出现新技术列为原因的企业仅为20.5%。三是应用性增强。在被调查企业中,41.3%的企业技术来源是自主开发产品,25.1%的技术来源是仿制,9.9%的技术来源是国内购买。四是群体性明显。块状经济是浙江中小企业的重要特点,目前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有306个,其中10亿-50亿元的有91个,50亿一100亿元的有13个,100亿元以上的有4个。随着企业的聚集,形成了科技要素聚集度比较高的特性。一旦某个企业在生产的某个环节进行了技术创新,很快会在集群内传播和渗透,从而将一个创新发展成一群创新。因此,浙江省技术创新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多项创新要素迅速提高,但是在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浙江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偏低

在科技活动中R&D(研究与发展)活动处于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R&D经费是衡量一个企业科技资金投入的主要指标。它不仅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科技实力,而且体现了政府及全社会对科技事业的支持程度。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将制约着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根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调查表明,37.8%的企业在购买技术和机器设备方面投入经费最多,对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尤其是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不足,基本上是引进10元钱,消化和吸收仅花1元钱。浙江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尚未进入良性循环。

(二)技术创新人才不足

人才资源已成为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最宝贵的资源。目前浙江技术创新人才的规模、质量、结构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人才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企业普遍反映随着科技投入的加大,企业创新人才不足逐渐成为技术创新中最突出的矛盾,制约着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2004年,浙江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1082.5万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4.3万人,仅占2.58%,平均每个企业拥有技术人员0.39人,而绝大部分又集中在少数的“小型巨人”中,相当部分企业基本无技术人员可言。

(三)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

从企业的外部机制来看,政府和企业没有完全分开,还处在“政企不分”的状况。政府在各种政策、措施协调和配套方面还不够成熟,政府尚不能自如地行使宏观调控职能。技术创新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市场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由于创新体制的不完善,创新机制的瓶颈制约,使得企业本应具有的主体缺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普遍存在大锅饭现象,缺乏重奖有关科研人员的政策和氛围,无法形成技术参与分配的创新机制,致使企业内部员工缺乏创新热情。

三、企业取得技术创新成功的策略

(一)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直接组织技术创新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产学研三者合作为主。政府要提供信息服务,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发展专利事业,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行为;加大对R&D投入,政府应通过立法形式规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比例,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充足的资金保证。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一是要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要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快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技术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在产业技术发展中的牵引作用,才能真正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从“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的根本转变。

(二)加强创新技术的保护与持续开发

创新技术的保护取决于制度环境和技术性质。虽然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好的专利制度,但目前还有不少企业专利意识差,不懂得用专利法来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和创新技术。通常,创新技术的保护除了用法律武器以外,还可利用技术的特殊性来保护。技术的保护性取决于技术的复制成本,凡易用文字、图表等表达的技术就不易保护,反之,就易于保护,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依靠技术领先占领市场或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技术的企业,应从两个方面加强技术保护:一方面是增强专利意识和法律观念,树立注册在先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一些有特色、起点高、易于保护的实施技术。

另外,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保护市

场竞争优势,还要注重技术的持续开发,不断创新,这就需要企业员工和创新人员有不断创新的动机和热情,所以应建立有效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对职工创新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求异思维、反向思维、替代思维、模仿思维、想象思维的能力,培养企业创新后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企业竞争优势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机制上,要制定一套人才激励机制,从利益分享上充分体现知识对企业价值创造的重大贡献。政府要降低企业人才引进的成本,对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引进的高水平人才,给予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方面的适当倾斜。人才激励机制可以从四方面构建:一要加大物质激励力度,形成良好的动力,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二要注重长期激励机制和短期激励机制的结合。三要注重精神激励机制作用,以精神因素鼓励员工。四是要注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

对于科技创新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对激励机制进行合理的设计,比如某技术员工发掘出对公司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技术,这名员工的奖金应该被设定一个非常可观的数目。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非常必要。

(四)增加合理的技术创新投入

为弥补专利体制阻碍技术创新扩散的缺陷,政府应设立鼓励创新的诱导机制。浙江政府虽然也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如设立各种创新基金予以资金支持,也把税收优惠政策作为诱导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具体操作上还未到达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的程度,还没有完全根据竞争性、基础性、公益性的标准选择其资助的项目。以后的努力方向应该是:首先不要破坏公平竞争原则,一视同仁;其次,政府行为应限定在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的范围内,而不直接去干预企业的创新活动;最后,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要注意国民待遇,不要对内资与外资差别对待。

另外,增加技术创新投入还需要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拓宽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技术创新的特点是投入大、风险大,当然成功后的回报率也很高。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来自银行,资金缺口很大。作为银行贷款,它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愿意支持短、平、快的项目,以获取短期利益。因此能够满足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缺口的只能是资本市场。

上一篇:贵州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的机遇和挑战 下一篇:庐山旅游风景区品牌提升途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