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

时间:2022-02-28 01:26:43

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

内容摘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的一部分,新课标也对散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但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本特性出发,散文教学最需完成的是其情感渗透目标。那么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渗透?本文将以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和张洁的《捡麦穗》为例,从情感的生发、情感的过程、情感的结果三个方面来简单地分析散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问题。

关键词:散文教学 情感生发 情感过程 情感结果

散文是语文课本中不可回避的一大文体。如何将这一重要的文体所承载的语文情感真正融合到学生的内心?这是散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新课标对散文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要求看似涉及到散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实则可浓缩为最关键的一点:要与作者相识、与作品相合、与生活相连地进行情感渗透。这里⒁员心的《我的家在哪里》和张洁的《捡麦穗》为例,从情感的生发、过程和结果三方面来简单地谈谈散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问题。

1.情感的生发

所谓情感的生发即情感的开始。若将新读到的一篇散文通俗地比喻成新遇到的一位异性朋友,那么情感的生发便发生在初识阶段。初识散文这位新朋友,如何生发出情感呢?笔者认为这离不开读者“我”与“这一位”与“这一篇”的了解。

1.1“我”与“这一位”

“这一位”与“这一篇”的说法在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的《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多有阐述,“我”即读者,“这一位”即写这篇散文的作者。要生感,首先必须要对写这篇散文的作者有所了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比如学生要理解冰心在《我的家在哪里》中所流露出的对儿时家的眷恋之情,我们就必须知道冰心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而且需进一步了解儿时的冰心所生活的家的样子及氛围。在了解儿时的家的同时,为了更深入理解情感,学生最好对冰心的人生经历都能有所知道,这样才能“有话题”与作者展开对话。同样,我们要生发张洁在《捡麦穗》中传达的那种自己与老汉间纯洁的情感,我们就必须在接触到文本之前,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张洁小时候的经历。张洁为什么那么信任老汉?那么珍惜与老汉之间的情感?这其中一重要原因就是张洁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她没有父爱,且在当时“重男轻女”思想的笼罩下,张洁除了拥有来自母亲的爱,几乎没有任何人毫无保留地爱她。当一个人长期缺少多方面的爱时,一旦拥有就会尤其珍惜与怀念。所以说在正式进入文本之前,先了解写这篇文章的“这一位“,这是情感生发的第一步。

1.2“我”与“这一篇”

“这一篇”的范畴很广,这里我们要谈的“这一篇”仅涉及作者所写的这一篇散文的含义。“这一篇”要求师生仅立足文本,无关乎与这篇文章想联系的电影、图片或实物等。文本具有其它媒介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是感受作者所见所闻,体认作者所思所感”,所以我们最初拿到一篇散文,不应该在其身上附加太多而外的物体,而应该就文本本身来感悟。比如说学习《我的家在哪里》,许多教师在开始讲课时就将中剪子巷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在学习《捡麦穗》时,就将烟荷包通过PPT展示出来,这样的做法当然有助于学生实物感知,但更拉远了作为读者的“我”与文本本身的距离,缩小了情感的生发空间。

那么如何拉近“我”与“这一篇”的关系?笔者认为“读”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就如同与刚遇到的朋友要进一步沟通,必须多见面一样,散文必须多读。这种“读”最好抛开老师的范读或录音的听读,让学生自己反复读,因为“散文教学的关键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和独特感悟”。在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下,学生反复读到的,就是自己初步生发出的最为真实的情感。

2.情感的过程

如果说情感的生发是与一篇散文初识,那么情感的过程则是与这篇散文恋爱,因而情感的过程在整个情感渗透中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上最难操控的。情感的过程如何进行开展,笔者认为一是要以联系生活的方式来品味文本细节;而是教师要带领学生回归到“内在的言说对象”上来。

2.1品味细节

要品味细节,就需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及设置的场景等。要真正融合到作者的内心,我们需要联系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散文大都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的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相较于教师已经有些距离,更何况是年龄更小的学生。所以抓住一个细节进行品味,必须联系到读者本身所处的年代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比的手法进行情感渗透。

例如在《我的家在哪里》一文中,洋车夫问我要去哪里,我回答我要回家,去中剪子巷后,洋车夫就“把我举上车去,拉起我走”。这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细节,怎么用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品味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现在八九岁的年纪,站在大街上等出租车。出租车来了,你告诉司机你要去的地方,司机就过来抱你上车,安全的载你回家。这时,学生的疑惑出来了:司机会那么好心?他不会把“我”卖了?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感受出一个简单的“举”字承载的是车夫与作者之间的交往的信任,而正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信任与真诚牵引着冰心怀念儿时的家。再又如《捡麦穗》中,陌生的老汉每次来到村庄,见到“我”总要塞给我几块灶糖。基于这样一个细节,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小时候在家门口玩耍,卖麦芽糖的陌生人经过递给自己几块糖,你会怎样做?很多学生会回答出“赶紧跑回家”、“掉头就走”等答案。为什么会出现与作者截然不同的表现?学生便会在疑问中寻找答案:我们被父母长辈疼爱着,不缺吃;同时也被告诫着,要有防备之心。而张洁小时候的世界里缺少关爱,缺乏物质。通过这样从读者自己角度出发的对比,学生更能够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

2.2回归“内在的言说对象”

“内在的言说对象”主要是指作者在文本中谈及的事物,以及在人或物中融入的情感。散文教学回归“内在的言说对象”就是指教师围绕文本展开,不要跑到文本以外。许多教师总是在课堂上设计了很多环节,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最后却没有真正得到情感的渗透。这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跑到了文本外面。如下以《捡麦穗》为例的教学过程(简要摘录):

1、作者介绍

A、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张洁。她的文章如一幅 “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著有《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

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景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

2、整体感知

文中写了哪些人的梦?

他们的梦实现了吗?

两者对待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思考回答后让学生对文章的第二部分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品读细节

围绕“我”失落的梦,找出寄托作者情感的事物和与之相关联的语句。(学生找出语句,进行朗读,然后学生尝试根据文章的描绘划出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样子,最后分析小火柿子与烟荷包的象征意义)

4、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我”与姑娘们捡麦穗及“我”和老汉之间的交往,表达了“我”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的追求。

5、拓展交流

作者一直追求朴素的爱,这种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结合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6、课后作业

阅读张洁的“大雁系列”作品,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感想。

上面这个课例,能看出教师比较用心地进行了备课,但学生未必真正理解了作者内心在这片散文中要传达的情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教师对细节的把握有跑偏嫌疑。对于《捡麦穗》这篇文章,烟荷包与小火柿子无疑是两大重要细节描写,但是在情感的过程阶段,这一细节并非重点,尤其绘画意象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更是有哗众取宠之疑。在最为重要的情感的过程阶段,这篇文章更应该把握的是“我”与老汉之间的对话。教师只需让学生慢慢品读文章第三部分的对话,不用多加解释,学生便可理解作者对至善至美的追求的情感。然后在通过上文中所提及的联系自身对比领悟细节的方法,学生便很容易思考到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这样的爱。所以说,散文教学要回归到作者言言说的本身,而不是教师自我附加外在的内容,然后将情感强加于读者身上。

3.情感的结果

很显然情感的结果已走到一堂散文教学课的尾声,就如同读者与这篇散文在经历初识、恋爱之后,要步入婚姻殿堂一般。那么情感渗透的结果如何?笔者认为针对所学的具体散文来说,学生能够阐述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的情感,而对学生后续的表现而言,需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学生享受阅读散文,并能够自主去感悟生活;二是能引发学生广发的阅读兴趣,并能够去寻找阅读更多与作者、作品相关的文章。

例如《捡麦穗》一文,在课堂的尾声,教师再来品味烟荷包和小火柿子,这样学生无需教师多言,便能说出其象征意义,而它们的象征意义便是情感的结果:学生已经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在抛开本篇散文之外,学生一方面愿意去以此情感来感悟现实生活,懂得珍爱生命中美好的情感,另一方面有兴趣去阅读张洁的“大雁系列”、《挖荠菜》、《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作品,这便是情感渗透的最好结果。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独特文本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必须注重情感的渗透,而如何更好地完成这种情感渗透一直困扰着教师。这里仅是初略地从情感的生发、情感的过程及情感的结果三方面来进行阐述,虽选择的文本涵盖面较窄,也不能全面地分析散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但在散文教学中尝试从这三方面来具体地进行情感渗透液不为是一种可以实验的方法。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南沙东涌中学)

上一篇:国内程序设计类微课研究文献综述 下一篇:论宗教神话是泰国民间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