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河坡藏族金属锻造技艺的文化再生产

时间:2022-05-18 08:02:39

白玉河坡藏族金属锻造技艺的文化再生产

[摘要] 白玉河坡的金属手工艺文化再生产的直接动力是工匠、消费者(市场)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市场的逐渐壮大、现代科技和交通的变化、学者的研究和媒体的报道等力量又在影响着工匠、消费者和地方政府。当然工匠、消费者和地方政府也在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河坡金属手工艺的不断变化.就现状看,河坡金属工艺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一家一户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多种生产经营方式:其次是虽然吸收了一些现代技术,但仍以传统技术为主,保持了当地特色;第三是不同种类金属工艺品的变化不完全相同。

[关键词】 白玉河坡:金属锻造技艺;文化再生产

[中图分类号] F407. 8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557(X) (2014)04 - 0109 II

四川甘孜白玉河坡藏族金属锻造技艺是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藏族乃至我国的金属锻造技艺中有自己独特的位置。《白玉县志》对河坡藏族的金属锻造技艺的历史、生产销售、主要工艺品等进行了详细记载,是对河坡金属锻造技艺进行研究的重要资料。唐绪祥从工艺的角度,通过河坡藏族金属锻造技艺中的珍珠底纹、龙凤纹以及由缠枝卷草纹演变而来的堆旋纹进行了分析,认为河坡藏族金属工艺与唐代的金工技艺有渊源关系。王万宏主要对白玉藏刀的造型种类、装饰图案进行了分类梳理,并对相关的家庭经济、等进行了初步调查。以上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历史和工艺美术的角度进行的。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为活态流变,它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如果从文化再生产理论看待其变化过程的话,那么有哪些力量在其中发生作用,怎样发生作用,并导致其不断变化的?这需要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各种力量在生产经营、消费市场、工艺技术3个环节中的相互作用,以及3个环节间的相互关系,为理解金属工艺的活态流变提供一个新的视野一文章主要根据笔者2013年7-8月间到白玉、河坡的调查资料写成。

一、河坡工匠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从动态的角度看,河坡工匠的生产经营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变化的动力与国家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市场、传统习惯等有关,但最直接的则是地方政府的管理与工匠自身的选择之间不断相互作用、争取主动的结果。下面拟以此为主线探讨河坡工匠生产经营的变化。

l、地方政府对河坡金属手工艺生产经营的管理

解放后,白玉县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民族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从1952年到1990年,依次有县政府建设科、县人委工交科、县革委生产指挥组、县工交局、县社队企业局、县乡镇企业局等政府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其中“1960年在思想指导下,组办了手工业工厂。因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忽视了经济规律而于两年后解体。1966年又抽调14名工匠办起了联社,也由于同样原因于1969年解散。1977年集中了93名[匠搞联办企业,……到1980年,受户营承包生产产任制的影响,又‘一刀切’为个体生产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坡手工业一直都是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地方政府则是以新的、多种方式对河坡手工业的发展进行间接的管理r例如“1984年9月,县委、县政府联合调查组再次深入河坡,作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就地拍板解决实际问题:当年,白玉藏刀送‘广交会’展出……l985年县财政安排5000元支农周转资金,支持河坡藏刀生产;与此同时,县乡镇企业局又给河坡、热加两乡的156户民族手工业者发放无息贷款4.3万元,分五年收回本金。在此之后,主管局每年都要千方百计,历尽艰辛,组织一定数量的钢、铁、铜、白银、鲨鱼皮、野马皮等原料,支持民族手工业产品的生产……l989年11月,白玉藏刀入选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佳品及名艺人作品展。”“1998年,河坡被定为四川省甘孜州旅游品牌商品生产基地-2003年,白玉县政府以‘河坡’藏汉文字样和图案申请商标注册。2004年初,河坡乡手工艺户和工艺技能能手自发成立t白玉县河坡民族手工艺品经济合作协会’。”但是,县政府认为“没有发挥其功能。”

白玉县文化馆作为申报单位,“白玉河坡藏族金属手工艺”于2007年3月成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10月,由白玉县中小企业发展局制定了:《白玉县河坡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不但从生产经营、工艺技术、市场单位等方面对河坡民族手工艺的产业发展做了具体的规划,也提出了作为文化遗产应加以保护。2008年6月,白玉河坡藏族金属锻造技艺成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白玉县政府制定了《四川省白玉县河坡藏族手工艺保护和产业发展(2010-2020年)总体规划》,规划提出河坡藏族金属工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在“新的形势下,河坡手工艺生产应有新的思维……产业定位应由粗放的手工产品作坊生产转变到集约化的产业发展上,将河坡藏族手工艺产业定位为文化产业来打造和发展。其发展方向和内容主要为:重点发展手工艺品生产及经营产业,手工艺品设计开发产业,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等产业,藏式建筑装饰业以及文化保护和研究发掘等公益产业:”主要目标有打造“格萨尔王・康巴河坡”品牌,建造河坡藏族手工艺文化产业园区,将河坡藏族手工艺产业打造成白玉县的支柱产业。对于白玉河坡藏族金属锻造技艺成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开始抱有很大的希望,现在希望已大为降低。有人说是“雷声大、雨点小”,实质性的支持小(主要指项目、经费的支持)。确实,具体的经费支持主要是河坡乡的俄色呷玛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按规定每年由国家给一万元补助而已。可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基层地方政府的希望之问还有一定程度的错位。

由上简要的叙述可见,改革开放前以藏刀为主的河坡金属手工艺被作为民族手工业,一直得到国家的肯定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即使在期间也没有中断。在解放以来的不同时期,主管部门都直接或间接地对河坡民族手工艺进行管理。1980年前,在、时期,曾3次组织手工艺人进行集体生产,进行直接的管理。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佛具、佩饰的生产、消费也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市场经济的发展,河坡金属手工艺又回到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但是政府主管部门仍然在资金、原料、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发挥着间接管理的作用。2007年以来,河坡金属手工艺成为了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坡金属手工艺更是得到了全面的肯定。在此背景下,政府制定了两份规划,将其定位为文化产业进行开发,并提出了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同样是一种间接的管理,只是具体的管理方法又有了一些变化。对工匠们进行直接、间接管理的是白玉县地方政府,但白玉县地方政府对河坡金属手工艺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则与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国家政策有关。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倾向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河坡的金属工艺生产发展。当然,地方政府也有白己的目的,河坡金属工艺,特别是河坡藏刀有利于提高白玉县的名气,有利丁发展地方经济,这也是地方政府积极主动的原因。正是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河坡金属手工艺一直延续不断,即使是期间也没中断,同时还扩大了它在四川藏区以外的名气。这也是在四川藏区的金属工艺中唯独只有河坡金属工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之一。

2、河坡工匠的生产经营现状

虽然地方政府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对河坡的金属手工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管理,但河坡的工匠们也有自己的传统和选择,并没有完全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下面主要从工匠的立场上描述河坡工匠金属工艺的生产经营现状,并分析工匠与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作用、争取主动的能动关系。

l)村庄里的家庭生产经营方式及生存理性

河坡乡幅员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十分分散。主要分布在乡政府所在的赠曲下游及其支流白龙沟(从噶托寺流下汇入河坡乡政府附近的赠曲),除根嘎村、先锋村在乡政府附近外,其余村庄距乡政府三四公里,七八公里,十几公里不等。虽有通村公路,但道路很差。

村庄内村民的房屋也很分散。除乡政府所在地及附近赠曲河畔的台地上有根嘎村、先锋村两处比较集中的房屋外,举眼望去,在山坡上、山顶上,三三两两,甚至是一家一户零散地分布着村民的房屋.这样的居住模式,除传统习惯外,与村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这些分散的房屋,一般周围都有土地(人多是青稞地),附近山上是草场,不管是种庄稼,还是放牧都很方便。调查中有人说他们放牧是早上把牲畜赶到附近的山上去,白天只是远远看着,晚上牲畜就会自己回家,十分方便。当地山高坡陡,如果连片居住,就必需到远处去干农活、去放牧,会很辛苦。受自然环境的限制,这种居住模式有其生态的适应性。

河坡乡16个村,共计751户,3887人,其中手工艺户有200余户。各村做手工艺的户数比例不尽相同,多少不一。当地手艺好的人家,特别是大户人家,都是常年做手工艺的。大多数人家在农忙时节和挖出草时节很少做手工艺或不做手工艺。空闲的时候,特别是冬季,天气冷、时间多,做手工艺的人就多了。也有一些人家甚至不一定每年都做手艺。所以当地做手艺的人数、户数是不断变化的,统计的只是大致的数字。

总体看当地的手工艺并没有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是一种与农牧业在一起的混合经济。但不同人家,手工艺在家庭经济中的比重是不同的,差别很大,从不做手工艺的家庭到手工艺是最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各种类型都有,但是没有完全靠手工艺生存而不要农牧业的家庭。例如:

根嘎村的扎西青批,43岁。全家4个人,老婆、儿子和哥哥。有11.5亩土地,主要种青稞,其次为土豆、元根,有6头牛。农忙时全家人一起干活,挖虫草时也会停下手工艺活全家人去挖虫草。日常家务活和农闲时的少量农活主要是老婆做。儿子今年19岁,在嘎拖寺一建筑包工头手下做建筑工作。家人的生存主要靠农牧业,用钱主要靠扎西青批和哥哥打藏刀。

则吾村布勒村长家是当地有名的手工艺大户。父亲手艺很好,现在年纪大了,将手艺传给了5个儿子,自己已经不做手工艺了。现在5兄弟全都做手工艺,所做的产品有时拿到拉萨去销售,但大部分产品都有人来家里订购,我们入户调查时他们正在加工的产品就是嘎拖寺订购的。由于时间紧,必须按时完成,还请了1个小工。忙的时候曾请过5个小工。小工的工钱根据技术水平的高低有所不同,做佛具普通技术的人,以前是100元一天,现在是200元一天,技术好的会更多。家里有土地有牛,农牧活都是家庭主妇做.只有农活最忙的时候,5兄弟才偶尔帮忙干点农活。家里不挖虫草,据说村里只有他们一家不挖虫草。显然由于手艺好,活多,做手艺的收益大于挖虫草的收益,不值得去挖虫草了。一看家里就很富裕,手工艺是家里最主要的收入,农牧业的收入所占比例很小,即使这样,也没有放弃农牧业,仍然是一种混合经济。

现在,河坡工匠的产品销售大体上沿袭传统的方法,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订购。这种大多是寺院或需要量大(一批产品)的人,知道谁家的手艺好,直接与工匠联系,订购所需产品。工匠则按订购的要求生产,按期交货。手艺好、名气大的工匠多属于这种情况。如上述则吾村布勒村长家就是一例。

第二种是工匠本人或工匠的家人拿到外地销售,其中去的最多的是到拉萨,其次是白玉县城及附近的地方。由于主要拿到拉萨销售,现在还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物流。在河坡有3人专门跑到拉萨的物流,即河坡乡格学村索朗两兄弟和先锋村的次仁。他们3人各有一辆小货车,车头双排,除司机外可载3-4人,车箱载货。他们均在河坡收货,主要是销往拉萨的产品和其他需要运到拉萨的货物,运到拉萨后交给拉萨的收货人,收取运费。他们也在拉萨接收需运回河坡的货物,其中大多是工匠购买的原料。从河坡出发,经岗托、昌都、林芝到拉萨,一般3天可以到达,来回途中要6天,加上修整,收货等,一般10天一个来回。3辆车轮流跑,经常都有货运到拉萨。他们3人中早的已跑了10来年,晚的也有几年了。可见,拉萨是河坡最重要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采购地。

第三种是偶尔会有做生意的人来收购,这种人既有河坡的、也有其他地方的人,不固定。大家现金交易,价钱合适就成交。

从上述的个案看,虽然有少数人家手工艺的收入在家庭经济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但仍然没有放弃农牧业;大多数人家农牧业、挖虫草的收入在家庭经济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总体看目前河坡盛行的主要是手工艺、农牧业、挖虫草等多种经营的混合经济。这样的经济不仅有生态的适应性,也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当今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脱离农牧业,离开农村到城镇在市场经济中完全从事手工艺的工匠相比,这样的家庭经济安全性更高,生存压力更小,同时人们的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发展动力也会弱一点。虽然主要是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但也不是没有变化,其中专门物流的出现,就是一种创新。

2)村庄外的生产经营方式

除了上述家庭生产经营方式外,现在河坡工匠还出现了两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一种是政府扶持的龙头企业,另一种为外出打工。

白玉县政府在河坡金属工艺的发展目标中提出,到2015年要扶持3户龙头企业,发挥对手工艺品生产的带动和引导作用。“白玉县河坡藏民族手工艺扎西吉祥店”就是政府扶持的第一家龙头企业,店主是哆玻・泽翁贡布,3l岁,河坡乡埃西村工匠。哆玻是房名,泽翁贡布是他本人的名字,他们家是埃西村的手工艺大户,人口多,几兄弟都是工匠,祖祖辈辈做手艺,技艺精湛。他们没有想过到县城开商店销售河坡的工艺品,2012年白玉县政府出面给他们做工作,并表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到9月份才在县城开了这家商店。商店位于白玉县城的金欧大酒店的街对面。店铺是国资委的房屋,作为一项扶持措施,仅收取市价大约l/3的租金。此外,县政府还要每年补贴他们6000元,但税收一点都不少。商店以销售金属工艺品为主。金属工艺品可分为传统工艺品和旅游工艺品两大类。传统工艺品有唢呐、大号、小号、佛具、传统藏刀(也可归类为旅游工艺品)等。旅游工艺品有成套酒杯、格萨尔人刀等。商店里销售的金属工艺品以自己家生产的为主,也有从村里其他人家批发来的,赚一点差价。对于特别穷的家庭,他们就代为销售了。此外,还有尼泊尔购进的部分工艺品以及当地的虫草、藏药等特产。为提高本店的信誉度,他们特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坡乡藏族手工艺”证书复制过来放在店内。现在从甘孜到白玉、德格到白玉的道路都在改造,加上白玉县城的城市建设,交通不便,来白玉的游客不多,生意不算好,利润不高,但也不亏本,能维持下去。估计随着道路改造的完成,金欧大酒店的运营,游客会大量增加,收入应该会有所提高。现在在这里开店,就是希望随着以后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

据河坡乡干部的估计,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外出打工干的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做金属手工艺。当地一些会手艺的年轻人,特别是手艺好一点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做手艺,收入也比纯粹的体力活高一些。打工地点主要是成都附近的加工藏族金属工艺品的工厂(如郫县、双流等有多个这样的工厂),其次是拉萨的工厂。第二类是建筑,主要是修房子、修路等。打工地点主要在白玉县境内(包括在河坡乡境内的嘎托寺)及附近的县份以及拉萨等地。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有较大的流动性,很难有准确的数字。有几个调查对象都说,有的年轻人今天看见他在家里,也许明天就走了;有的人现在不在家,说不定过几天就回来了,不是很固定,而且有季节性差别。在藏区,冬天冷,很多地方尤其是建筑工程都停工,不少人在外没活干,就回到村里了。其中会手艺的人,有些也会利用空闲时间在家做手艺。

河坡金属手工艺比较适合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当地也有这样的传统,工匠既是农牧民又是手工艺人。基于传统习惯和经济理性的考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虽然仍以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但也在不断变化。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格局中,白玉县地方政府的意图是要发展产业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扩大规模,使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时代不同了,观念也不同了,对工匠只能进行间接的引导、支持,不会再像1980年前那样直接组建集体企业。这就给河坡的工匠们留下了很大的自我选择的空间。工匠们在传统习惯的基础上,基于经济理性的考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形成了现在一家一户为主,或外出做金属手工艺,或到县城开商店等为辅的多种生产经营方式。大多数的工匠(年纪大的为多)留在家里主要按传统的习惯进行一家一户生产、销售,但也不是没有变化,突出的是出现了新的、专门的物流。这些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不仅是工匠们与地方政府,也是工匠们与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金属工艺品消费市场的变化

河坡金属工艺品的消费市场也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它的变化与时代变迁、社会文化的变化密切相关,但具体的原因还需进一步分析。

l、以前的消费市场简况

白玉县位于四川省与的交界处,现在从白玉河坡经成都坐大巴到拉萨的话需要3天才能到达。白玉县城到河坡38公里,从县城出发,在白玉至德格的公路上行驶30公里.到赠曲与金沙江汇合处的格学桥转入乡村公路,沿赠曲而上8公里到达河坡乡政府所在地。这样的地理位置以现在的眼光,站在成都或拉萨的位置上看,十分偏僻,不利于金属工艺的发展。但历史的、站在白玉工艺品传统的消费市场的角度看,白玉位于康区的腹心地区,四面八方都是消费市场,地理位置不错,也许这是河坡金属手工艺历史悠久的原因之一。河坡工匠传统的经销方式有3种:“一是以销定产。白玉一些有名气的工匠,大都有较同定的顾主,其产品数量、规格、价格一般都是先商定、再制作,就地交货。二是长途贩运。1978年以后,白玉开始出现了一些专事民族工艺产品的长途贩运者。他们采取订货、现收、以原料换产品等方式,将本地的工艺产品集中贩至青海、拉萨及邻近各县销售后,再从外地购回原料或半成品回县加工。二是自产白销。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工匠还是习惯自产自销。他们平时按习惯生产,能卖就卖,暂不能卖的就堆积起来,待到农闲时外运销售。”从这样的经销方式可以看出,河坡产品最主要的消费市场是以白玉为中心的周围藏族地区,大致而言,主要是康区。仅就康区而言,白玉县往北经德格、石渠县可到青海玉树:往南有巴塘、理塘、乡域、稻城、得荣县;往东经甘孜、炉霍到康定;往西则与的昌都地区相邻,应该说白玉的地理位置不错。其次则是通过拉萨销往的其他地区,当然还会有一些产品会销往更远的地方,但数量有限。在相对封闭、交通不变、物资匮乏的时代,消费市场比较单纯。当时的重点是生产,销售比较容易。

2、现在河坡的金属工艺品市场

当今社会,特别是近20年来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人流、物流的加速和市场的开放,传统封闭的市场已被打破,白玉河坡金属工艺品面对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变化。《四川省白玉县河坡藏族手工艺保护和产业发展(2010-2020年)总体规划》对河坡藏族手工艺品的消费市场细分为3类,即传统消费对象的传统市场,传统消费对象的新兴市场,新兴消费对象的市场。

1)传统消费对象的传统市场

传统消费对象的传统市场需求,是指“一是藏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二是信教人士的佛事活动需求:三是寺庙的佛事活动需求。”就当前的情况看,这仍然是河坡金属工艺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但交通的发展、市场的开放,也有外地工匠、产品的进入,与之产生竞争。在白玉县城,这种情况就比较明显。

白玉县城有4家来自云南鹤庆的银匠所开的店,名称分别是康巴金银加工点、金银加工店、吉祥金银加工店、白玉寸银匠,前三家均是夫妻二人开店;寸银匠家则是夫妻二人加女婿,共3人。银匠一般都是男人,妻子除家务外,均需做一些辅的银匠活。他们4家来白玉的时间7-8年至12-13年不等。经营模式基本相同,租一个小铺面加工销售,柜台里面摆放的是一些现代首饰,如项链,头饰等。主要是对外加丁藏族的佩饰。如藏式的腰带、奶钩、针线盒、火镰等,偶尔也加工藏刀的刀鞘。据他们讲,甘孜州18个县,县县都有来自云南鹤庆的银匠。从1980年代中期以来,来自云南鹤庆县、祥云县的工匠已遍及藏族地区。他们主要加工佩饰,也做少量的酥油灯、净水碗等宗教用品和包银藏碗、铜水瓢等生活用品。笔者于2006年8月在昌都调查时,曾看见他们中有人加工藏刀的刀鞘。尽管河坡的金属工艺品有自己的特点,但以佩饰为主的某些种类还是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白玉县城的民族用品商店中,有9家销售藏族金属用品的。店主中除l家为河坡工匠、l家为四川汉族外,其余均为河坡以外的白玉等地的藏族,其中的3家比较大些,店堂估计有40-50到70-80平方米不等:一家是“白玉县河坡藏民族手工艺扎西吉祥店”,主要销售河坡的工艺品,也有一些其他地方的手工艺品(详见下文);第二家是“扎俗用品批发部”,除藏族服装外(以下的各个商店都有多少不等的藏族服装,不再叙述),金属用品中有从拉萨、云南和尼泊尔等地批发的铜水壶、铜水缸、酥油灯、净水碗等,也自‘河坡的各种藏刀、佛具(谷物盒、大号、小号、唢呐)等,商店中摆放的河坡产品与拉萨等地的产品数量看起来大体相当;第三家为“AT牌尼泊尔和白玉县河坡民族工艺旅游纪念古董金银商品中心”销售的金属产品均为尼泊尔的,有佛塔、唢呐等。此外的6家商店都比较小,店堂最小的只有几平米,大多十几半米,个别大的也就20多平米,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柜台摆放有金属产品,其中有3家摆放的河坡金属产品和来自等地的金属产品数量大体相当。另2家,均销售来自的产品,有铜水缸、水壶、小佛塔、曼扎、藏刀等。四川汉族开的那家店,从邛崃进货,除服装、哈达外,只有一点铜净水碗和酥油灯,金属用品很少。

另外还有一位来自河坡乡则吾村的藏族妇女摆地摊,销售唢呐、大号、小号、本巴瓶、谷物盒、修供壶等。还有一个销售各种串珠的小摊上也在销售小号、修供壶。

就各商店摆放的产品情况大致估计,可以说河坡产品与外地产品(来自四藏、尼泊尔、四川、云南)数量大体相当。外地产品中有些是河坡本来就不生产的,如铜水缸等,与河坡产品形成了一种补充关系;另一些产品,如藏刀、唢呐、佩饰等,也是河坡生产的传统产品,这就明显地对河坡产品构成了一种竞争关系。还有一些产品,主要是大号、小号、本巴瓶、谷物盒、修供壶等佛具,受宗教仪轨的规定,特色明显,消费市场还掌握在河坡工匠的手中,竞争不明显。

2)传统消费对象的新兴市场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习俗也在变化,这些变化也导致了河坡金属手工艺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一些传统产品的消失、一些传统产品的改变和新产品的出现。“据普查统计显示,河坡藏民族民间手工艺产品消亡数量近20种。诸如镰刀、锄头等生产工具,藏锁等生活用品已经消亡。”显然这些消亡的产品是被新的产品取代了,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也有生活习俗的变化导敛的产品需求减少,而致衰退、改变用途的。在河坡最典型的应该是代表性的传统产品之一――马具的衰退。由丁交通的发展,人们到远处都乘坐汽车了。现在各村都有通村公路,在近处,摩托车已经成了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和运输工具。调查中骑摩托车的人比比皆是,还没看见骑马的人。不敢说已经没人骑马,但肯定很少了。马具的需求随之减少,生产也大大减少。现在少数工匠生产的马鞍也主要是作为工艺品销售,从“用”为主,变为了“看”为主。藏刀的情况也与马鞍相似(详见下文)。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新的金属产品也逐渐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建筑上的金属装饰。现在在白玉等地,一些人家的房屋增加了金属(主要是铜或镀金)装饰,特别是寺院的房顶、门框、门环、佛塔等的铜或镀金的装饰十分突出,逐渐成为了传统消费对象的新的市场需求。为此《四川省白玉县河坡藏族手工艺保护和产业发展(2010-2020年)总体规划》提出:“针对寺庙消费,重点开发寺庙建筑装饰品。将寺庙金顶、镀金佛像、寺内金银装饰品作为重点开发产品……针对藏区民众,重点开发藏居建筑装饰品。将金属窗护栏、金属窗饰品、金属门饰品……等作为重点新开发产品。”

3)新兴消费对象的市场

白玉河坡的金属手工艺不仅在藏区有名,在藏区以外也是一种有名的传统手工艺。早在1980年,《人民同报》就以“锋利的白玉藏刀”为题,进行了广泛宣传,称它是“民族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以后学者的研究、参加广交会、评奖、直至成为省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玉河坡的金属手工艺在外的名气逐渐扩大。现在在百度上以“白玉藏刀”为题进行搜索,有450000个结果;用“河坡藏族金属锻制工艺”进行搜索,有2280个结果。用不同的词语进行搜索,虽然差别很大,但网络上关十白玉藏刀、白玉(河坡)金属手工艺的报道还是很多的。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它在外的名气。

白玉河坡金属手工艺,特别是白玉藏刀在外的名气,有利于引起新兴消费者的关注。对新兴消费对象的市场需求,《四川省白玉县河坡藏族手工艺保护和产业发展(2010-2020年)总体规划》认为:“一是旅游市场的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需求;二是文化市场中的文化爱好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三是艺术品爱好者对艺术品的需求;四是投资者、收藏者有对高端性产品作为投资品、收藏品的需求。”在日前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中,旅游纪念品主要是大众化的产品,需求量和需求的人数较多,且主要是外地人。前述的文化产品、艺术品、投资品、收藏品主要是艺术水平较高、精美的产品,需求量和需求的人数较少,既有外地人,也有藏族。这些藏族主要是城镇工作人员和经济条件较好的爱好者,与E述的传统消费对象不同。

新的消费需求、新的市场与传统的消费需求、传统的市场不同,竞争十分激烈。单就旅游纪念品而言,白玉河坡地方偏僻,远离原料产地和旅游消费市场,运输成本高,加上一家一户的与农牧业没有分离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产品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强,处于不利的地位。以最有名的、也适合作为旅游纪念品的白玉(河坡)藏刀为例,就面临着与九龙刀、拉孜刀的竞争。这一点,通过对甘孜州首府康定的调查可见一斑。在康定,藏族用品的商店基本集中在东关市场的一条街上。调查时(2013年8月5日上午),这里有16家商店,从经营的商品看,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只有1家,即藏缘阁,专门经营尼泊尔工艺品,主要有净水壶等铜器,以及红珊瑚、蜜蜡等。第二类有2家,主要经营藏族服装、唐卡、佛像、净水碗、酥油灯等,没有藏刀。第三类有13家,都有藏刀销售,其中最多的是九龙刀,其次为拉孜刀,第三为各种装饰刀。13家中唯一的l家,即康巴古玩店,在其店门的招牌上,虽然写着“老刀、尼泊尔刀、九龙刀、白玉刀、甘孜刀、装饰刀、拉孜刀”的字样,但我们调查时店里卖的只有九龙刀、拉孜刀和各种装饰刀,而没有白玉刀。可见白玉河坡的藏刀虽有名,但在康定东关市场的商店中已没有销售的了。总体看,这里的商品主要销售给藏族群众,但一些商品,特别是藏刀,也有不少游客购买。可以说,现在河坡金属产品在康定的市场份额是很小的。与白玉县毗邻的德格县情况也大体相似。在德格县城的商铺中主要销售的是九龙刀、拉孜刀以及德格麦宿区的藏刀,白玉藏刀也很少。

综上所述,在以前相对封闭、交通不便的时期,河坡的金属工艺品主要在白玉县、康区销售,并扩展到相邻的其他一些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藏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河坡不同种类非金属工艺品的消费市场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具体看大致可分为3种情况:第一是改革开放后,国家自由政策的落实,宗教活动的恢复,寺院和信教群众对佛具的需求持续不断。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钱被用于宗教活动,对佛具的需求还稳中有升。修建寺庙、民居的钱也越来越多,建筑上的金属装饰随之增加。第二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旅游业的发展,外来工匠和产品进入了白玉河坡往昔的市场,藏刀、佩饰等工艺品的消费市场变得日益复杂,竞争加剧。第三,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需求降低,马具等产品日趋衰退,镰刀、锄头、藏锁等则是被同类产品替代或冲击,已经消失。

上一篇:滇芦笋2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① 下一篇:乌加河数字测震台的台基背景噪声分析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