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市发展停车换乘策略研究

时间:2022-02-27 04:54:55

重庆市市发展停车换乘策略研究

摘 要:停车换乘(Park and Ride System,简称P&R系统)是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停车换乘系统的规划建设在国外许多城市已经取得成功实践。由于重庆市城市特殊的城市形态和路网布局,对P&R可能的实施效果目前还难以明晰和较好地预见。本文从国内外停车换乘的实施效果、重庆市实施P&R的必要性、发展P&R的关键问题研究等方面分析总结P&R实施的可能效果,并对重庆市开展P&R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停车换乘 交通管理 交通拥堵 策略研究

引言

近年来,重庆市经济持续增长,机动化步伐加快,交通供需矛盾逐渐突出,迫切需要形成综合性强、效率高、能为市民提供多种选择的一体化交通。而停车换乘(P&R)系统正是一体化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P&R作为交通需求管理的手段之一,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其主要目的是鼓励交通方式的转移,通过提供良好服务的P&R站点设施吸引小汽车乘客转向公交。但对于重庆而言P&R能否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是否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需要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探讨。

一、国内外P&R实施效果

(一)国外P&R实施效果

P&R设施在一些西方国家应用比较广泛,例如德国的法兰克福、柏林、汉堡P&R系统的建设是相当普遍。在这些城市的地铁或有轨电车、公共汽车的始发站,都有大量的露天停车场,一般可容纳几十或上百辆汽车停放,城郊的人员入城,可将汽车停放在这种不限时间、免费停车场。有的P&R停车场边还建有大型的超市和购物中心,既方便人们换乘公共交通工具和购买生活必需品,也明显起到了缓解城区内道路交通压力的作用。

(二)国内P&R实施效果

上海市首批试点P&R停车场(库)有两个,一个是位于轨道2号线淞红路站停车楼,目前共有292个停车位。另一个位于轨道1号线锦江乐园站的虹梅路停车楼,目前可提供车位约70个泊位。P&R换乘模式,以低廉的价格、方便快捷的换乘形式,深受广大车主的欢迎。自淞虹路站P&R停车库运营两周内,平均利用率就高达80%,且大多数停车的车场采取了P&R的轨道交通换乘模式。

二、实施P&R的必要性分析

(一)减少中心城区交通拥挤的需要

建设停车换乘系统作为限制中心区小汽车交通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轨道交通辐射线路的郊区和卫星城的各站点附近,建设站点衔接良好的停车设施,引导城市地区的居民在进入城区前进行交通方式转换,极大促进了小汽车交通总量的削减,降低了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二)重庆正处于轨道交通大力发展建设阶段

重庆市主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分为“六线一环”基本线网和“九线一环”远景线网。“六线一环”基本线网线路总长363.5公里,地下线长度169.6公里,高架线(含地面线)程度为193.9公里。“九线一环”远景线网总长513公里,地下线长度为220.9公里,高架线(含地面线)长度为292.1公里。主城区轨道交通基本线网密度为0.46公里/平方公里;主城区轨道交通远景线网密度为0.65公里/平方公里。如图2所示[1]。

三、重庆发展P&R的关键技术要点

(一)P&R设施分类研究

组团道路交通以联系各城市组团中心的区间交通为主体,各城市组团中心与周围村镇相联系的辐射交通为次,全市交通呈多中心放射的格局。组团城市交通分成三个层次,即组团之间的区间交通,各组团与邻近乡镇的城乡交通、组团内部的交通,组成了辐射状的交通网络结构。相应P&R分类可根据组团式城市结构的交通层次划分基础上,分为P&R也作相应的等级划分,即:组团间P&R、组团内P&R、市内P&R。

(1)区间P&R

区间P&R是建立在组团间快速路或轨道交通网络的基础上,服务于全市各个组团中心的区间交通,主要功能是减少组团间干线交通压力,或为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运量交通方式集散客流,扩大其服务范围,提高组团间的交通运输效率,使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在有机分散的基础上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组团内P&R

组团内P&R是建立在各组团中心与卫星城镇间公路网络基础上,服务于卫星城镇与中心城镇之间的通勤交通。主要功能是引导卫星城镇居民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缓解市区内停车供需矛盾,减少中心城镇的停车设施建设,减少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

(3)市内P&R

市内P&R是建立在组团中心城的公交网络基础之上。对于多中心的组团式城市结构,每个组团均有自己的中心城,通常规模最大,是各个组团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各个中心城根据土地利用模式的不同,交通系统自成体系,各自独立。市内P&R相对独立地服务于组团中心城的内部交通,主要功能是缓解组团中心的交通压力,优化组团中心交通结构[2]。

(二)P&R需求研究

Logit模型作为一种非集计模型是建立在消费者选择的目标是追求“效用(Utility)”最大化这一假说的基础之上的。运用到P&R的需求预测上,Logit模型假设出行者是出行方式意志决定的最基本单位,即出行者是决定何时出行、用何种方式出行、走哪条路线等的最小单位。根据上述理论,如果假定出行者n的选择方案的集计为An,选择其中的方案j的效用为Ujn,则该出行者n从An中选择方案i的条件为:Uin>Ujn,i≠j,j∈An (1)

随机效用理论同时认为效用是一个随机变量。因此,基于以下理由,可以认为运用随机效用理论描述交通行为是合理的。第一,是由于获取的信息不完整性的问题。在很多时候出行者并未获得详细的可选择方案信息。第二,出行者的行为未必总是服从于合理性的选择原则。第三,选择方案的特性、出行者的经济社会属性以及其他影响因素中有些部分难以测定、结构过于复杂或测定的数据存在误差,无法具体列入函数当中。而随机函数项的存在,则可以大大的简化函数。

因此,通常随机效用理论将效用函数U分为非随机变化的部分V(固定项)和随机变化部分ε(概率项)两部分,并假设它们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

Uin=Vin+εin (2)

式中:Vin―效用函数的固定项;

εin―效用函数的概率项。

根据效用最大化理论,出行者n选择放案i的概率Pin为:

Pin=prob(Uin>Ujn,i≠j,j∈An)

=prob(Vin+εin>Vjn+εin,i≠j,j∈A) (3)

P&R需求预测过程使用多项Logit模型是基于出行者将在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选择一种最快捷、最经济的出行方式的理论上,即在小汽车、常规公交和P&R等多种出行方式中,比较出行方式的时间和费用等服务水平特性,最终选择一种最满意的出行方式。因此在P&R需求预测中,基于多项Logit模型效用最大化理论的基础上,利用EMME/2软件平台分析比较小汽车出行、常规公交出行P&R出行三者的效用比,最终确定P&R的换乘量[3]。

(三)P&R选址研究

P&R的选址首先要考虑:P&R设施数目、P&R设施位置、P&R设施成本规模以及P&R需求与设施间的关系。P&R设施的选址首先必须在中心区以外地区[4]。

(1)大型居住区周边。大量稳定的客源是发挥P&R设施效率的关键。从服务对象来讲,主要是针对以上下班为目的的出行。因此,P&R站选址原则上应在大型居住区的周边。

(2)轨道站周边具备充足的停车用地。用地是建设P&R设施的关键,根据停车位对用地的要求,一般600~1000泊位的停车规模,平面布置需要1.5~3万平方米的停车用地面积。

(3)具备良好的道路通行条件。良好的道路通行条件便于停车场周边便捷的交通组织,并承担大规模车辆带来的交通压力。

(4)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从国外情况来看, P&R设施一般都采取低收费甚至不收费的政策。由于不可能通过经营来获得回报, P&R设施的建设也必须降低建设成本,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选择在土地价格地廉的地区。

四、重庆发展P&R的策略

(一)科学规划P&R体系

在空间上,以在组团边缘及以外地区,布设郊区P&R停车场或远郊区P&R停车场为主,并充分考虑与轨道交通和干线公交换乘的可操作性;在功能上,以公共交通枢纽点的P&R停车场和专门P&R停车场为主;在数量上,初期建设数量不宜过多,应避免在目前公共交通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引入更大的进城客流,冲击本已趋紧张的公共交通和通勤系统。

(二)实施停车换乘优惠机制

P&R设施的收费价格同中心区内的停车设施的收费价格应体现明显的区域差别化政策。P&R设施实施低收费原则,按次收费同时,适当提高中心区的停车价格,特别是大幅度提高路边停车价格,并且限制路边停车时间。

(三)深化P&R的配套设施和措施

一是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和环境。二是实施严格的中心城区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以提高中心区小汽车使用成本和停车收费。三是借鉴国外P&R停车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营经验,结合相关政府部门信息化工作,建立P&R停车管理系统。

(四)开展交通行为和P&R意向调查

国外经验表明,小汽车使用的需求特点对P&R运营成功与否具有重要作用,开展P&R规划和建设,需要对居民的交通行为和意向有深入的调查分析,以便相关政策符合居民行为特点。

(五)注重制定相关政策

(1)控制中心区的停车供应规模。根据“适度供给”的原则,控制中心区的停车供应总量,促使机动车辆在地区停放。

(2)改善中心区地面公交的服务水平。调整线路布局,注重地面公交汽车与轨道交通的接;建设公交专用道系统,提高公交的行驶速度;更新公交车辆,提高服务质量

五、结论

目前国内P&R系统发展处于初始阶段,相关配套设施及政策尚不成熟完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P&R系统的实施效果以及重庆市发展P&R的关键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为重庆市等组团城市发展P&R系统提供了一些策略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综合交通规划(总报告).2010

[2]何宝红,城市停车换乘设施规划方法研究

[3]殷杰.城市停车换乘系统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2005

[4]秦焕美.停车换乘(P&R行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5)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 重庆

上一篇:福建永春4.6级地震前福州台电磁辐射异常特征分... 下一篇:如何应对老年人“精神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