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区农民组织的需求研究

时间:2022-02-27 01:15:10

浙江地区农民组织的需求研究

浙江省平湖市新仓镇新星出口蔬菜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新星合作社)位于平湖市新仓镇新星村,成立于2004年4月28日。到2008年,新星合作社的社员已由最初的119名发展到202名,全社种植出口蔬菜面积由最初的不足千亩扩展到3100亩。2008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79.24万元,创利税2.3万元。

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是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这其中,组织中利益主体的需求问题值得关注。究竟是谁对农民组织有怎样的需求?这些需求的产生和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需求有没有发生整合和妥协?对农民组织发展有什么意义?针对这些问题,选择新星合作社这样的农民组织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介入新星合作社的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

介入新星合作社的利益主体包括企业、村委会、农民、农业技术部门四个部分,呈现多元化特点。

新星村周边的涉农企业由于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部门有必然的利益关联,因此,在农民组织发展中扮演主动寻求合作的带动者角色,是一股可以成为长期依托的拉动力。

新星村村委会是新星合作社得以成立和运营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为组织提供精英智慧、有效决策和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还发挥了监督合作社健康运营的作用。

新星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村民,是介入农民组织的最重要的利益主体,他们参与农民组织发起、发展的整个过程,直接享受到农民组织带来的效益。

新仓镇农机办、农技办在同一地域范围、集中时间段、面向集中的人群更高效率地开展工作,以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尤其是在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时,示范基地和示范农户更是不可缺少的。从新星合作社的角度看,它要实现自身发展,就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对于农技部门的介入持接纳和欢迎态度。

多元利益主体对新星合作社的具体需求

涉农企业对新星合作社的需求。企业追求效益的本质决定了它们的需求内容。一方面,它们需要原料供给,利用新星合作社比分散农户土地集中、市场信息丰富、技术指导到位的优势,保证企业需要某种原料时能按质按量供给,有效避免农业生产季节性和区域性对原料供给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采购成本上,如果企业以市场均价就能采购到质量远高于市场上同类农产品,长期下去可以节约很多隐性成本,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风险的需求。

村委会对新星合作社的需求。促进新星村整体经济的发展。参考农民合作组织的实践经验,新星村村委会决定建设一个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以解决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等问题,助推农民增收。

合理整合村内资源。2004年初,村中进行了土地流转;村内中老年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多,出现赋闲;新仓镇农技办公室在村里进行过技术试点和技术员培训;浙江省出台放宽民间资本融合的政策后,村内小范围出现了民间融资。新星村村委会认为,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利用,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更好发挥自身服务作用。与为农户个体提供不定时、不定式、琐碎零散的服务相比,村委会为一个组织提供服务,往往受益覆盖面更广,诉求沟通更直接,能发现和解决多个农户共同面对的问题,提高服务效率。

优化乡风民俗,维护团结稳定。新星村村委会希望借助一个组织来增强农民的归属感和集体行动力,缓解农民和政府的矛盾,减少社区养老压力,促进家庭、邻里团结和睦,同时用健康的组织力量去应对地方宗族势力和可能存在的黑势力,实现优化乡风民俗、维护团结稳定的需求。

提高工作绩效。在接受绩效考评时,村委会工作开展得好不好、政策执行得到位不到位、村民满意度高不高,这些是要用事实去说话。如果能在村中建设好一个农民组织,并使之发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诸多作用,最终带动整个村庄建设,显然可以给新星村村委会的工作绩效增添亮色。这也是村委会的职责需求。

农民对新星合作社的需求。农民对新星合作社最直接的需求,就要通过参与合作来获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收入。

提供“一条龙”服务。新星村民加入新星合作社,享受合作社的服务:提供市场信息,统一供给生产资料,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包收购、包销售。

找回农民的话语权。小农民相对于大市场,弱农民相对于强政府,乡下人相对于城里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单个农民都相对缺乏自信,缺乏表达自身权益诉求的途径。因此,需要农民组织为他们找回应有的话语权,帮助他们获得与他人或者其他团体平等交流的机会。

减轻养老压力。新星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他们希望合作社提供劳动强度合适的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自给自足,尽量不成为子女的负担。

农技部门对新星合作社的需求。农技部门掌握的实用种养殖技术需要面向一个群体,而不是单个农户进行推广,以期技术成果转化成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农技部门需要新星合作社为其提供一个推广技术的平台。同时,由于农民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农业环保意识,农技部门认为通过示范来进行宣传和强化是很有必要的。利用新星合作社整合资源的能力来建设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基地中做好示范,在全社乃至全村中形成“向基地学,照基地做”的共识,成为农技部门对新星合作社的重要需求。

各利益主体需求的动态变化及原因

涉农企业对新星合作社需求的动态变化及原因。涉农企业对新星合作社需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出现了一个新的需求:向新星合作社提供良种和技术。

在合作的初期,参与合作的涉农企业与合作社订立的合同主要是营销合同,合同内容集中在收购和销售蔬菜的品种、数量、质量的要求上,以满足企业对原料供给的需求。随着合作的长期深入,企业希望对原料的生产过程也加以干预。它们希望向合作社提供完全合格的种子,以及企业研发出来的农业生产技术。

产生这个需求的原因是,企业希望能够参与到指导标准化生产中,增强对原料生产的可控性,进一步提高原料的质量,增加产量,保证自身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获得更高收益,同时还能增强与合作社的紧密联系。

村委会对新星合作社需求的动态变化及原因。新星村村委会对合作社需求的变化,表现在具体的需求替代原来较为宏观的需求两个方面。

扩大经营规模,争取项目化资金支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作为新星合作社发展的监督者,村委会充分考虑了对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即需要走规模化、项目化、品牌化的道路。原因是,规模化才能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来抵御风险;项目化才能获得政府资金支持以弥补自主筹资的不足;品牌化才能走出村庄、走出乡镇、走向大市场,实现农民增收。这“三化”是促进合作社发展、带动新星村整体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更为具体地替代了原先促进村庄经济发展、整合村内资源的需求。

维护良性竞争。针对一些黑商贩以略高于合作社收购价公然在新星村内收蔬菜现象,村委会有支持合作社坚决进行打击、维护良性竞争的需求。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需求,是因为合作社已对新星村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保障合作社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村委会的监督者角色要求它维护合作社公约的威信,优化组织内部的制度建设。

农民对新星合作社需求的动态变化及原因。农民主体对合作社产生了较多的新需求,其中在增加收入、提供服务两个方面出现了需求的替代。

解决良性竞争与增加收入的矛盾。这是在现实的刺激下产生的新需求,替代了农民主体原先希望通过参与合作来增加农业生产收人的需求。农民需要合作社采取措施,既排除不利于合作社发展的因素,又拿出对策来保障自觉遵守合作社公约的社员们的利益,尤其是在经济收入方面。这个需求之所以未形成,是因为对农民来说,面对黑商贩的恶意竞争,他们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既在道德上受到合作社公约的约束,明白维护良性竞争是合作社社员的义务,但同时又渴望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如果他们违反公约,代价将会是失去合作社提供的一系列服务,这个损失他们也承受不起。所以,他们寄希望于合作社能够合理解决这个矛盾。

拓宽新星合作社的服务内容。新星村的农民们希望合作社在原先提供低成本的信息、技术、营销等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服务内容,如将产销服务拓宽到加工服务、扩大技术培训的范围等,以此来替代原先对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的表达,源自于农民在参与合作过程中对合作社更为深入的认识,他们意识到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应当优于其他功能,而不能仅仅把合作社视为赚取收益的途径。同时,对于农民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掌握致富增收的信息和技术以及把产品卖出去,而这些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所以他们才会自发地产生对加工的服务要求,寻求学习的机会。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变化,符合农民组织发展的需要。

获得组织内的民主和平等。农民希望合作社能够给予每个社员平等的机会,在问题的决策上、财产的关系上、股份的拥有上、福利的享受上,有一个公开、民主的机制,保障广泛的发言权和每位社员的权利。如:轮流参加社员大会、轮流参加培训等。此项需求的提出,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农民对组织产生了认可,希望自己可以放心归属;二是合作社内部在客观上确实有分层,即“关键成员”与“普通成员”之分,影响了组织的凝聚力形成和经营管理的改善。

丰富文化生活。农民对新星合作社的功能提出了文化上的要求,希望合作社可以组织旅游、联欢、露天电影等各种文化活动。农民提出文化需求的理由是,新星合作社作为一个农民组织,在经历了初步的发展之后,应该有意识地利用设施、资金、信息等资源,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来促进社员间的交流,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这同时也体现了村内社员和非社员的区别。

农技部门对新星合作社需求的动态变化及原因。2008年底,新仓镇农技、农机办公室从新星合作社选拔了一批自身经营状况良好、有一定文化基础、善于和别人沟通的社员出来,作为示范技术员进行培训。这就表达了农技部门从农民群体中培养技术员,以更加方便、及时指导农民生产技术问题的新需求。

产生此项需求的原因是,农技部门认为农民和农民更加容易沟通,而且合作社的示范基地建设已经初县规模,具各以点带面的可能性。而农民中不乏会经营、懂管理的能人,他们对其他村民的带动作用很强。因此,将这部分人培训好,就相当于在村里驻扎了一个常识技术站。

各利益主体需求的整合与妥协

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出现整合。需求在过程、要素、形式、目标上的整合。首先,尽管不同利益主体对于新星合作社的发起和发展有着多元的、变化的需求,但这其中总有几项需求表现出过程、要素、形式和目标的契合,从而有着整合的可能性。例如:新星村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民对新星合作社有增加农业生产收入的需求,而新星村村委会对合作社有促进新星村整体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两项需求在过程和目标上存在契合点。从过程上看,都需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获得集合的资源,都需要外部资金、技术、政策、服务的投入;而从目标上看,都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这其中,新星村农民实现增收还是新星村整体经济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这两项来自于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可以得到整合,成为农民主体和村委会参与合作的一个共有动力。

类似于上文所述的需求整合,在新型合作社发起和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两种表现:

第一,涉农企业、农技部门、农民,这三个主体之间的需求整合。涉农企业需要保证原料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要求合作社标准化统一经营,农技部门需要推广实用种养殖技术和保护农村环境而要求合作社建设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民需要享受到统一的技术服务而要求合作社建设示范基地。这三项需求在要素上和形式上存在契合点,都落脚在合作社建设示范基地上,形成整合。

第二,农民主体与村委会之间的需求整合。农民主体需要减轻养老压力而要求合作社提供适合老年劳动力的工作,村委会需要维护社区稳定而要求合作社发挥利于和谐的组织力量,两者都将解决养老问题作为需求的要素而存在契合点,最后需求在社会效应上形成整合。

需求在不同群体的意识层面出现整合。多元利益主体在合作社发起、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自身的需求被满足,获得了自己希望或者预期的收益,而同时自身有学习的机会和进步的表现,那么在意识上对合作社这个组织就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即“谁也离不开谁”的认知和感觉。继而在合作社接下去发展的过程中继续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发现和实现新的需求。这是需求在意识层面出现整合的表现。

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产生妥协。需求的妥协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整合,是偏弱势的一方对较为强势的一方的承认和趋同。在打击黑商贩、维护良性竞争问题上,农民主体解决良性竞争与增加收入之间的矛盾这一需求,和村委会要求合作社坚决维护良性竞争的需求,前者向后者进行了最终的妥协。因为农民主体固然需要通过参与合作增加收入,但他们逐渐认识到合作社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服务。如果他们要享受服务,就必须先参与合作。村委会在履行监督职能时不会允许违背了公约的社员继续享受合作的益处。而如果他们向黑商贩出售蔬菜的话,就会因为违背合作社公约而失去享受服务、参与合作的资格,这与一时的经济利益相比,绝对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最终农民主体在这一需求上形成了妥协。

启示

在农民组织建设的初期,我们既要对农民的主体性和首创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又可以鼓励多元的利益主体参与合作,依托这些外部力量帮助农民更快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当然,也不排除多元利益主体利用农民组织转嫁风险的可能。因此,从长远来看,农民组织不能过多依赖外部力量,最重要的是在外力的推动下获得成长,从而真正成为农民通过互相协作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载体,与其他利益主体形成良性互动,为农民组织发展带来生命力和活力。

上一篇: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 下一篇:一个村委主任的实名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