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议论文辩证说理的前提

时间:2022-02-27 01:14:23

例说议论文辩证说理的前提

议论文辩证说理的前提是辩证地认清比较复杂的事物。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传统糅进现代,土物夹杂洋货,真相深藏于假象之中。面对如此纷繁世相,我们惶恐不安。辨真假,明是非,成年人皱起了眉头;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更是一脸茫然。怎么办?让我们戴一幅特制眼镜吧,它以哲学为材料,备有种种用辩证法打磨的镜片,透过它们,对复杂的事物来一番由表及里的观察,才有可能洞察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然后,我们将这些洞察按照作文要求,通过辩证说理,即能写出立意深刻的作文。

下面以观察医患纠纷为例,谈谈辩证认识复杂事物的步骤或方法。

先装上对立统一的镜片观察。事物内部都存在着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对立面,如得与失、成与败、苦与甜、忧与乐等等,看问题应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医患双方矛盾统一,相互依存。医方说,患方不懂医,滥怀疑,诊疗流程历来这样,毋庸质疑;收费项目标准合法,指责没道理;手术均有风险,患者个体有差异,医生也不是神仙,出现事故正常。患方说,诊疗过程不透明,患方没有知情权;检查、用药过多过滥,花了不少冤枉钱;事故是医方设备落后、技术不精、态度不实造成的。双方互相指责,似乎该“各打五十大板”。其实这些只是表面,辩证分析不能停止于此。

再装上发展的镜片观察。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我们不仅要看到事物的今天,还要看到它的昨天。为什么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而医患关系却越来越紧张?或曰设备落后,其实与从前比不知先进多少倍;或曰管理不善,而大多数医院管理比过去更规范;或曰职业道德滑坡,其实收红包,吃回扣的只是少数人。纠纷为什么频频发生?是因为患方对医方不信任,由怀疑到不满。为什么过去很少或没有?那时医方“救死扶伤”,一切为患方考虑,以“少花钱,治好病”为荣。如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发挥医生积极性,将诊治收入与待遇挂钩。医生为了多拿钱,评先进,晋职称,不顾职业道德,增加检查,多开药,开高价药。甚至为了多治病人,简化诊疗程序,压缩准备及手术时间,降低安全性。由此可见,责任在医方,但他们也有难言之隐。所以,探索不能停止,还得刨根问底。

再换上一分为二的镜片观察。事物既有正面也有反面,分析复杂事物,要看到正面与反面,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医方确实存在滥检查、多开药、乱收费等加重患者负担现象,也有收红包、拿回扣等腐败现象,但这不是主流,更不是本质。乱收费是单位行为,搞腐败也不是只有医院独有,它们不是导致纠纷的主因。拿乱收费拷问医生,他们说是院方“逼”的;追问医方领导,他们满腹委屈,说是没法子,是现行医疗制度“逼”的。医疗本属于公共福利的事业单位,其基础设施、科研经费和医务人员的工资,应该来自于国家财政。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却把本属于社会福利的医疗推向了市场,全社会高喊“医疗产业化”。逼着医方赚钱养自己,以患养医,不仅养自己,还要谋发展。这就必然导致医方打着“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幌子,千方百计地从患方身上捞钱。市场、体制压迫医院,医院压迫医生,医生压迫百姓!这才是真相。

戴上哲学眼镜,透过辩证的镜片去雾里看花,洞察出医患纠纷真相:一种变异的社会基因,被偷偷地嫁接到医疗的枝干上,最终结出了怪异的恶果。要根除它,不能只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下功夫,比如虚谈职业道德,整治医疗腐败,处罚几个刁蛮的患方人员等。要从根本上消除医患纠纷,必须改革医疗体制。

经过一番辩证的观察与思考,我们再以“医患纠纷谁之过?”为题,按议论文的要求作文,运用辩证说理的方法,逐层深入地表达探索过程,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佳作。照此办理,也就可以写好诸如《教育乱收费为什么屡禁不止?》《谁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罪魁祸首?》《拼爹揭秘》《跑官热的背后》《我看“刘翔现象”》等,减少一些“小儿科”的浅薄作文。

下面,我们通过一篇范文来具体解读。

切不要“管中窥豹”

佚 名

郑板桥的书法非隶非楷,单个字看歪歪斜斜,整体看却错落有致。可见,局部并不能代替整体,若我们只关注局部就可能忽视整体美。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也不能管中窥豹,而应当用全面的眼光做出一个公允的评价。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一名著名的音乐家,然而二战中,他竟然愿意迈着颤颤巍巍的步子,去接任纳粹政府音乐局局长。对于这样一个人,有人只关注他的音乐成就而对他那一瞬间的惶惑避而不谈;有人只是揪住偏颇不放而忽视他音乐上的贡献。诚然,这个污点,他永远都无法抹去,可是我们也要看到他晚年的自省――躲在山间别墅不见外客直至终老,他在一遍遍进行着痛苦的心灵拷问。因此,我们不能管中窥豹,而应当全面地看待,去探索他那曲折的心路历程,有失足,也有奋力救赎的挣扎。这样,当我们结合他的音乐来评价他时,才显得更公正,更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

而另有一些人,似乎生来就不具有任何值得喝彩的地方,但是他整个历程却充满生命抗争的力量,让人惊叹。美国女孩杰西卡生来便失去双手,她的身体是残缺的,可是她却学会了自理,学会了开车,并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残疾的女飞行员。若我们管中窥豹,只看到她残缺的身体,或许我们只会流露出几分同情,为她的命运叹息。可如果我们站在她的面前,看到她那自信而灿烂的笑容,或是曾长久地关注过她整个奋斗的历程,毫无疑问,我们有的只会是喝彩与惊叹。我们明白,所谓的同情其实毫无意义,她能足够坚强地战斗与拼搏。这种与命运抗争的力量让人久久品味并振奋。

诚然,有时确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评价,可是更多时候管中窥豹带来的只是认识的盲点与局限。若只是管中窥豹,我们欣赏郑板桥的书法,就可能轻易地把它归为流俗之作,而无法欣赏它的整体美。因此,我们很多时候是不能管中窥豹的,特别是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更充分认识到人的复杂性,用全面的眼光进行评判。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地欣赏施特劳斯、杰西卡人生跌宕起伏的美与韵味。

来,让我们戴上哲学眼镜来分析分析这篇文章。

文题不仅亮出了观点,而且暗含批驳的靶子:“管中窥豹”是一种简洁实用的认知方法,它广泛适用于认识事物和评价人物中。开篇从郑板桥书法特点及正确评价其书法艺术成就中,简洁而自然地引出“局部代表不了整体”的哲学原理,提出“要用全面的眼光评价人”的论点,初步批驳了“管中窥豹”的观点。接着以对音乐家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评价容易顾此失彼为例,进一步论述应该全面评价人物的观点,也进一步批驳“管中窥豹”的认知方法的错误。接下来又用美国女孩杰西卡身残志坚的事例,深入论述只有全面认识和评价,才能发现一个人的伟大与精彩的观点。同时也深入批驳用“管中窥豹”方法认识和评价人的片面和错误。然后用“诚然”稍转,有所保留地肯定“管中窥豹”作为一种观察认识方法的必要性,也指出“管中窥豹”在认识评价人物方面的局限性。最后以“因此”作结,再次指出“更多时候管中窥豹带来的只是认识的盲点与局限”,从而强调“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更充分认识到人的复杂性,用全面的眼光进行评判”的论点。这篇议论文成功地运用三个典型事例,不仅反复论证了认识评价人“切不要管中窥豹”的观点,而且也反复批驳了“管中窥豹”的错误。用哲学原理来分析问题,论述观点,显得辩证深刻,很有说服力。

上一篇:“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解题集锦 下一篇:全才是这样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