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公开课看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2-26 05:29:23

从语文公开课看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偏离新课标的倾向,表现在公开课上弄虚作假,使语文教学进入了形式化、程式化、盲目化的误区。本文立足新课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出发,结合语文公开课,分析了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语文教学该如何开展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公开课;多媒体;工具性;人文性;拓展教学

近几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在传统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上,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注意了课堂的提问和互动,注意了多媒体的运用,也确确实实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在移动程度上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但这之中,因没有吃透新课标,改革也出现了一些虚假做法,是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有一个的误区,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最近,我听了几节语文公开课,也是大范围内的示范课,这些课有几个共同点:一是都制作了大量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二是思想情感教育过多,但又流于浅俗化、僵化,类似于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拓展阅读占了课堂近一半的时间。且不说课堂实际效果如何,单从语文教学本身而言,这几节示范课就已经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是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使用过多过滥。

我们不可否认,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能增加课堂的容量,的确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是每一节课都得使用这一技术?现在很多老师一上示范课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使用多媒体,因为在这种示范课,观摩课,评优课等活动中,评为及老师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即不使用多媒体技术就是没有水准或没有档次的课。对此,笔者认为,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语言教学,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联想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只不过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形式,使用的目的是为了油画课堂教学效果,如果起不到相应的作用,甚至限制了,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完全没有使用的必要。

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的弊端:首先,语文课本成了摆设。上课时,教师既要电脑演示教学内容,又要充分组织学生进行开展学习活动,没有耐心也没有时间顾及教材;而学生,一节课不仅要紧盯屏幕,关注教师的教学演示,还要让思维随着教师的演示不断的变化,根本没有时间细致的品读课文,更不用说对语言文字及附着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思想内容进行品位和体悟了。语文课本在这种课堂活动中只能成为一种摆设了,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其次,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音频的确视听感很强,直观性也强,但也因为如此,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他们过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上,欣赏着制作精美的视频素材,听着音响里传出的动感音乐,他们已经懒得用心再去品读文本信息了,他们更不会在品味语言文字中去触发自己丰富的想象,放飞想象!这既是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最大优点,也同时成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最大缺憾!再次,多媒体课件限制了教师和学生思维的发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课堂程序,而实际的课堂又往往是时时处于变化之中的,教师受固定程序的影响,会不自觉的忽视学生本身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忽视了从课堂一些突发事件中所带来的新的教学契机,一位执着于引导学生朝着自己备课中既定的思维和答案靠近,从而导致教学过程过于程式化和非自然化,同时也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思维发展,自然也就远离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初衷。因此,我个人认为,多媒体这种教学的辅助工具应视教学的具体情况而取舍,不要因为太过于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背离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本真,这样的话就有点舍本求末了!

二是语文课堂教学思想情感教育过多,过浅。

之所以思想情感教育过多过浅,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曲解了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重性。人文性就是以人为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它不只体现在对教材文本内容中人文内涵的理解,也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尊严、价值、个性、理想等的理解与尊重。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从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去努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出发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对待每一节课,尤其是要激发课堂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阅读行为,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并给予积极恰当的肯定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在文本中感悟附着在语言文字中的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不是独立而存在的,它必须以文本为载体;其次教师也应该用自己身上自由,想象的天性,从而是学生能够表现自我,彰显个性,这也就达到我们人文教育的目的。但从实际课堂教学来看,很多老师显然误解了人文性的内涵,更歪曲了语文课堂中人文教育的实质,他们更多的抛开了语文课本,要么课堂课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既定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有时候问题提出后,又不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二是生拉硬拽一位强硬地用诱导的方式将学生拖往自己提前设定好的答案。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体思想的自由和独立,自然也就不能激发学生天性,尊重学生个性的目的;或者设置一个个形式多样的辩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再予以点评,施以思想情感教育。无形中语文课堂变成了思想政治讨论课。但由于这种讨论又没有根植于对文本信息的深入理解和对语言文字的认真品悟,因此他往往陷入了过多过浅的僵化模式中,最终缺乏实质性的收益。虽然这样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借鉴之处,但笔者还是认为这样的活动在一堂语文课中出现太多或占用时间太长,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正确理解,因为在听课过程中,我们明显发现,有很多学生除了热衷参与活动外,一堂课下来,语文课本几乎没有翻过,更谈不上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了,自然也就无法体悟到语言文字在表达思想和感情上的巧妙和魅力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遗憾!很显然,以上这些现象,都远离的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初衷!

总之,就现在的公开课教学来看,大多都存在以上问题。受这些公开课示范课的影响,语文教学中自然会普遍存在以上问题。由此看来,我们语文教学已经进入了一个误区,形式化、程式化的误区,盲目化的误区。如果语文教学改革不能走出这一个个误区,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仅是停步不前,甚至会有所后退。因此希望各位同仁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紧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摆正自己的位置,转换自己的角色,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语文教学的目的为本,让语文课堂多一点自然和本真,少一点做作和形式;多一点灵性和自由,少一点限制和程式;多一点理解与尊重,少一点冷漠与专横;多一点人文精神,少一点霸权主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在享受中品味语文的魅力而不是被老师痛苦地拖着在煎熬中进行语文学习。如果真能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真正是以学生为主题了,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语文教学才会是有效教学,才会向前发展!

上一篇: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应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下一篇:浅谈本溪市二十二中语文课堂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