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02-26 02:28:36

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当前政治课教学中,有些教师还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令政治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甚至不求实际,照本宣科,单调划一,致使学生失去对政治课学习兴趣,更甚者存在着诸多的与素质教育、时代需求相脱节的情况。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上活政治课呢?

首先,要在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促使学生学习于最佳心理状态。正如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又如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所说:“好奇心,对自己所做的兴趣,是科学发现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丁肇中进行科学研究时,常常废寝忘食,连续几天呆在实验室里。有人问他:“你这样不觉得苦吗”?他回答说:“我觉得很快乐,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又有一家杂志曾用“终日计算,冥思苦想”为标题,介绍杨振宁博士的事迹。杨振宁读了之后感到很不舒服。他说:“尤其不同意的是这个‘苦’字,什么叫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为外界的压力非做不可,这才叫苦,物理学研究没有苦的概念,物理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只要我对物理学有了兴趣,它那种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这些名言、轶事都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才会爱学才会乐学。现行新教材内容注重体现培养学生兴趣。在课本内容中插入漫画、名言、图片、资料卡等,都是为了增强政治课内容的趣味性。图文并茂既使课文内容贴近现实,又使课文内容易学、易懂、易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让政治课教学活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要用活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一是教学内容要“活”。教师熟透课本知识外,还应参阅大量课外相关资料,以充足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中,既要讲书本知识,又要联系实际;既要讲过去,又要说现在和将来;既要淡国内时事,又要述国外形势。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现代性。二是教学方法要“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又能常变常新。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素质,调整教学方法,用活教法。例如:在评讲测验试题时,采用设伏的方式。教师先故意设伏,公布错误的答案,令学生对教师公布的答案有所质疑,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分析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设伏的错误答案,避免学生出现习惯性认为教师说的永远是对的思维逻辑,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盲目依赖心理,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三是课堂教学要“活”。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图片、漫画、视频等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思维境界。例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本中“诈骗罪”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采用了带趣味性的图片,出示一幅漫画,画上画着一只凶猛的金钱豹,豹子满身长有密密麻麻的古铜钱图案,画上写着:“豹子……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地捕获自己的猎物,除了它有凶残的天性之外,更有诱人上当的外表……”。通过出示这幅漫画,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贪小便宜,是不会受骗上当的。使学生认识到拒绝诱惑是预防被骗上当的有效方法。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双长的最好效果,岂不是一举两得。四是练习环节要“活”。在练习巩固环节上,采用多样式题型,避免了单调的提问式、抄写式等练习模式。五是学生表现要“活”。发挥学生为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使学生的脑筋“活”,能积极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例如:三国时期传颂的曹植,急中生智而作《七步诗》,体现他的脑筋灵活,最终救了自己的性命。第二,使学生的口“活”,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各抒已见。培养学生能说善辩,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例如,找一些政治知识“绕口令”、“演讲”等能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题目,让学生在兴趣中训练了自己的口才,为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要注重实践经验,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人常说:“身教胜于言教”,“实践出真知”,说明了实践是掌握知识的最有效方法。实践就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学习中去。如果不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些知识也就失去它的价值。在生活中,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并不令人感兴趣,往往要在做了之后才尝到成功的滋味,才能体会到它的意义,才会产生兴趣。例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本中“坚强意志的作用”内容教学时,安排一个实践活动: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对事业成功的人士进行采访,分析意志品质对其成功的重要影响,研究意志品质对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直接获得知识,既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求,又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行以上几个途径,最终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与素质教育 下一篇: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