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方略

时间:2022-02-26 02:11:12

浅谈农村中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方略

[关键词]教学;学困生;转化

学困生,就是学习有困难学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有关学困生的问题,是农村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件难事。新课程改革是要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关注学困生的发展,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作为一名在农村教育第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就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和转化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心理原因(自身心理导致学困生)

农村初中学困生自尊心强但缺乏自爱,害怕批评,尤其忌讳老师当众伤自己的颜面,但又不能约束自己,经常犯错误,挨批评。他们渴望成功但经受不住挫折,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差,不能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遇到有害健康的行为引诱时很难控制自己。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1、自卑消沉心理。有的学生,一次考试的失败,就是一次打击,他们享受不到学习的成功喜悦;失败像磐石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碾过去滚过来,损伤了他们正常的自我意识,逐步产生了轻视学习的消极情绪,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意志消沉,天长日久就逐渐形成了自卑的性格。

2、逆反敌视心理。随着年龄的增加,进入中学后的一些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对老师的教学、言行,喜欢捕风捉影、反面思考,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因而产生逆反心理。平时爱与老师顶牛,与同学一语不合就出口伤人,甚至打架,其成绩往往越来越差,学习兴趣自然减弱。

3、懒惰应付心理。中小学有一部分学生存在懒于思考,兴趣淡漠,信心不足等心理缺陷。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老师、家长的责备,在学习上表现为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

4、封闭自我、独言寡语心理。有些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已经努力了,也自以为不错,却得不到教师、同学、家长的充分肯定,被人们认为什么都不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其常处于被冷落的心态中,表现出闷闷不乐,少言寡语,久而久之,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困生。

(二)生理原因导致学困生

1、智力因素的影响

这类学生智商偏低,基础知识较差,不懂得学习的方法而又表现出厌学。他们常将作业作负担,经常抄袭作业,平时成绩中等,考试成绩低下,一问三不知,遇事或遇问题不善言表,同时在思想、行动上,会受到非智力因素“学困生”的定势影响。

2、体质不健全的影响

这类学生体质弱,弱神经型,视、听发音器官不全,其它疾病等。他们身体素质差,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没有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从而不爱学习,成绩差。

(三)外因是导致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有机配合,对于农村家庭缺乏一定教育理念,和学校的配合做得不够,家长和教师关爱不够等。所以学困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在心理上,学困生的心理矛盾错综复杂,这种心理状况导致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时常出现反复,学习困难产生的灰心丧气交替出现。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家庭原因

(1)农村家庭教育比较薄弱

农民家庭缺乏良好的学习气氛,家长的文化层次较低,很少有时间关心子女的学习,即使想关心,由于文化“劣势”而无力指导子女的学习,对子女的教育态度较多地倾向于放任、溺爱或专制型,对子女难以严格要求。从而间接地影响子女的学习。

(2)单亲家庭因素的影响

这类“学困生”因父母离异或早逝,失去了父爱和母爱,性情孤僻。他们大多思想早熟,凡事无所谓,没有目标、理想,喜欢无事生非,不求上进。

(3)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影响

独生子女的大规模出现,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受传统人文文化的影响,加上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留守儿童的比例逐渐增大。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教育,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加上无人约束、自我约束能力又差,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思想影响,使一些辨别是非能力弱的儿童不自觉地堕落,有的学习好的学生也深受影响,学习不再努力,学习差的则更不愿学习,完全失去学习兴趣。

2、学校原因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不少孩子之所以成为学困生,确实与学校的教育方法、教师的素质、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有关。

(1)教师教学

教师的教学,也是影响学困生学习的重要原因。有些教师从主观出发决定教学过程,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不重过程和能力培养,扼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此以往,出现两极分化,自然成为学困生。

(2)观念落后。

教师未能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赏识,但有些教师未能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没有对每个学生充满着爱,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表现出消极、放弃的态度,学生逐步对自己失去了希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

(3)学校教育的失误

这类“学困生”多是因为教育的教育方式偏激和教育偏袒形成的对抗心理的表现。这种学生常常与教师针锋相对,你说东,他偏西;你要左,他偏右。往往在关键时刻让教师处于尴尬境地,爱出风头,不爱学习。

3、社会因素

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确实也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少学生因此而厌学逃学甚至辍学。此类“学困生”产生的因素较为复杂,他们主要由于社会不良文化传播,不良社会生活现象,不良人际关系交往等多方面的负面社会的影响。这类“学困生”比例较大,是一个综合类群体,对他们的转化最为困难。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及方法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学校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矫正,达到转化的目的。

(一)改善“学困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解困

改善“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对待“学困生”,教师应注意从他们个性心理入手,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学困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教师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训斥,可有意提高语调或突然停顿,或用眼神示意,促使学生作出反应,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做到一本教材,两种教法,不同要求。多给予鼓励,知识点要求、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要简单,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学困生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1、把课堂提问的机会尽量让给学困生。让学困生上台

“多唱戏”

教学中,尽量留给“学困生”展示自我,表现自己的空间,教师应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课堂活动的机会,将学习活动的机会更多的让给学困生,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来。让学困生板演、回答问题或动手操作,各种错漏会暴露无遗,便于课堂指正,有助于增强信心。

2、对学困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困生判断能力较弱,需要在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写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教学中坚持在学生作业本及试卷上写评语,这种方式是师生情感的桥梁和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而给学困生写评语主基调应该是表扬、激励和指导。

3、不断寻找亮点、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在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困生也有自尊和爱的需要,但由于学困生的状况及人们的偏见,因而影响了他们成长需要的追求。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实际上就是发现并强化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在班集体里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教师转化学困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的长处有用武之地。让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快乐,激起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力争上游。

4、让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帮助学困生

给每位学困生指定一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作为学习辅导员负责督促其学习和完成作业,解答难题。一方面,同学之间在一起的时间要比教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多,较便于辅导;另一方面,同学之间年龄相近,身心发展处于同一阶段,知识和经验水平接近,因此,辅导也许更易于学困生接受。更有益于形成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三)改进家庭教育方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协调

因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是受诸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同时,也需要诸多环节的协调一致。有的学生父母管教过分严厉,但祖父却过分溺爱放纵,甚至教孙子与父母对着干,两代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使学生逐渐偏离了正常的教育与心理成长轨道。经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完成各科作业,因此,学校教育要力争家庭的大力支持。

1、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家访时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先报喜后报忧、多报喜少报忧的原则,多介绍一些家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及案例,以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

2、召开家长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解决已发生的心理问题并提前作好预防工作;鼓励家长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平等民主、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使家庭在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中真正起到助推作用。

总之,对农村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要有耐心,必须以研究成因为前提,一定要对症下药,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学困生”的转化就需要一个“心”字,就是要求教师具有爱心、耐心、恒心、细心、信心,要对“学困生”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并言传身教。只有这样,才会使他们转化并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建设人才,不至于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上一篇:高职数学学习状况调查及改革构想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