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课堂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02-23 09:24:12

论高职课堂的教学策略

摘 要 高职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关于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的探讨也从未停歇,作为基础形式的课堂教学,其重要性不可小觑,在引导学生思考,获得基础性知识,以及引起学生兴趣等方面,课堂教学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本文针对提升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118-02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高等职业院校所承担的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科学技术推广等方面,还体现在高职院校以互动的方式介入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在新型工业化、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别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决定了衡量职业教育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众多高职院校不断创新,努力寻找各种有效途径,比如实行顶岗实习,比如在师资力量上要求双师型资质。尽管众多学校都强调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有必要进一步得到重视。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其好奇心,进而会促使其主动去寻求相关的知识点,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探索以及提升目前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策略则非常有必要。

一、高职课堂的教学特点

高职院校有着不同于普通院校的特性,这种区别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学生的特点,就业的方向,专业的针对性,知识的覆盖面等等,这种区别导致高职教育在课堂的教学上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一)知识的覆盖面较大

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大多为两年或三年,相对于普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大量的知识被压缩,一些基础类的课程往往得不到安排。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学习期间感觉似懂非懂,一旦发现不懂或者跟不上,很多学生就会放弃听课,或者失去听课的兴趣。而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限于课程设置的要求,也往往难以拿出过多的时间给学生去解释相关的基础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教师在上面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不得要领,教与学都感到枯燥无味,师生双方都疲劳不已,更谈不上进一步的探讨与学习了。

(二)学生的特质不同

相对于普通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呈现出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往往需要老师去关注,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是因为高考的失利从而进入高职院校,这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带着沮丧的心情来学习,因此他们积极性不高,文化基础较差,学习不够刻苦,主动性较差,往往还伴有自卑、厌学、焦虑等情绪,这些特征如果没有得到关注,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高职院校的学生亦有其独特之处,很多学生好动,动手能力较强,有着比较独特的视角,往往在一些问题上有惊人的见解。如果在授课的时候很好的利用这些特点,将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高职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好的课堂教学会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也给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好的引导,会激发他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去寻求相关的知识点,挖掘自己的潜力。这些要求高职院校的老师们重视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去上好每一堂课。

(一)合理使用小技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好比是两个人在谈论一个话题,如果这场谈话让两个人聊得难舍难分,说明这个话题是让大家感兴趣的,相反,则说明至少其中一个人无心于这个话题,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务必使所讲述的知识点能够成为让彼此都沉浸其中的话题,因此,合理的使用一些技巧,把枯燥的知识点变为生动的话题,让师生达到融洽的交流。

(1)联系生活中的现象,让知识由易入难

任何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而教师就是把这些看似理论的东西再还原于生活中,激发学生的思考。以笔者所教授的营销来讲,在讲述包装策略的知识点的时候,涉及到包装设计的原则,“保护产品的原则;便于使用的原则;便于运输保管与陈列的原则;美观大方的原则”,这些理论性的东西,教师往往会举一些例子去一一的解释,但是讲完之后学生依旧不会记得这些知识点。因此,笔者在讲述的时候,先问了个问题――“能不能把牛奶的包装改一改?把盒子改为透明的塑料瓶?”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了起来,他们探讨分析,最后再结合书上的知识点,理解的非常透彻。

(2)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高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少积极性。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有些学生心不在焉,甚至睡觉,玩手机,这些行为往往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情绪,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授课的热情。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至关重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好胜心,他们并不甘于落在人后,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去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针对某一个主题,采取个人或者小组对抗的形式,组织学生来参与讨论和思考。笔者在授课的时候,经常采取男生女生组、寝室组等对抗形式,因为这些小组成员往往具有共性或者组与组之间区别较为明显,因此他们在讨论的时候集体荣辱感很强,每一个组员都会积极参加,一节课下来,往往热情高涨。

(二)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

完整的教学环节往往包括老知识点的复习、新课的导入、重难点的讲解、课堂总结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教师精心安排,会让课堂教学显得紧凑,合理得当。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对以往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复习,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来复习,一方面使学生集中精力来上课,另外一方面,使新课的导入显得不是那么突兀。而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前会介绍“今天这节课我们会讲授以下内容……”,学生马上可能就会产生枯燥抵抗的心理。假设我们换种方式,“同学们,今天我们分享一个小故事……”,很多学生马上就会停止手上的事情,关注老师到底会讲什么小故事呢?而这个故事恰恰是我们导入新课的引子,需要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前精心准备,同样,设置悬念,引入新闻事件……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导入新课的好方法。在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教师务必要将所授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总结,起到引发学生思考“我今天到底学到了什么”的作用。总之,一堂好的教学,需要教师去精心的准备,才能趋向于完善。

(三)心理策略的运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心理期待(好表现)、心理安全(不怕犯错、能宽容)、心理自由(想说什么就说)、心理满足(体验成功乐趣)的特征。“作为高级智慧生物,人生下来就有着自我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内在动力,而一个人能否得到最佳发展,则在于其潜能是否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下加以发掘和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积极型、自卑型、爱表现型、逆反型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去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1)善于赞美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不要吝于赞美之词,虽然“严师出高徒”,但是恰当的赞美会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大多是我们所说的“90后”,这些学生逆反心理较强,知识面较广,如果遵从于以往的理念,采取过严的管理,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时,要对学生的回答予以适当的肯定,避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教育中的夸奖是对学生良好行为表现的肯定,通过表扬奖励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使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得以巩固和发扬。夸奖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当,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了解学生的优点,并加以真诚的赞美,使学生有一种被接受、被认同的心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这个原理也符合当今流行的“赏识教育”理论。学生一旦得到老师真诚的赞美,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因为学生都有表现欲,获得的赞美越多,就越希望做得更好。慢慢地,他们的行为习惯、思想表现、知识水平就会越来越接近教师的期望值。总之,一个不会赞美的老师是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2)制造轻松的气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以及小游戏等都有助于营造良好氛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引路人的姿态出现,态度和蔼可亲,作风民主正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不惟书”、“不惟师”,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就可以使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结出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硕果。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及时进行调整,寻找学生们感兴趣的点,作为课堂理论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习更主动。

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运用合理的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走出去更具分量,应是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黎望怀.高职课堂教学剖析的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09.

[2] 王大鹿,周晓峰.高职教学策略实现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8.

[3] 郭红丽.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

[4] 杨奔全.浅谈高职课堂教学改革中两个主题因素――教师和学生.广西轻工业,2010.

[5] 孔娟,冷爱国.浅谈优化高职课堂教学.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7.

上一篇: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模式之探讨 下一篇: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