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的探讨

时间:2022-02-23 08:52:35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的探讨

【摘要】:现代建筑向着高层、结构复杂化、节能、多功能、高效复合型转换,这一发展方向必然在结构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上下部楼层之间的受力不均使得在结构上,下层钢度较大,主要采用多柱、网密的形式,而在上层则采用逐渐减少,采用柱体间的间距逐渐加大的形式。为满足建筑机构上的需要,实现其复合的功能特点,往往在结构变换的层次间设置了转换层,其主要的形式有格架式、箱式等形式,本文从转换层的基本施工方法上展开讨论,总结实践经验,并提出质量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质量控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压力也不断增大,因此现在建筑作为人们生活的基础设施向着高层化、智能化、环保化、多功能化等方向发展,这样一来就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实的施工中,由于上下层楼所承受的压力不相等,对墙体柱子密度上和轴线间距上作出适当的调整,因此在转换层就成为建筑施工是结构不同楼层转换的关键,其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空腹桁架、梁式、桁架式等,本文从其基本的施工方法上出发,提出质量控制的方法,以期为建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钢筋混凝土转换层结构施工

1、转换层模板支撑体系

在实际建筑施工中主要模板中支持体系有:

⑴一次性支撑模板

用于支撑转换层地板到建筑底层乃至地下室的底板的一种支撑模板,在日常建筑中可以使用的材料很多,适应于转换层位置不高时。

⑵荷载传递法

所谓荷载传递法是指将梁板的自身重量以及施工载荷通过支撑体系分担给一定量的楼板,并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分担楼板的数量。或运用支撑传递体系由转换层间的支柱和楼面的特殊设置如在梁下建立排架体系等方式将楼层压力分摊给下方的多个楼层。

(3)叠合浇筑法

叠合浇筑法,即使用梁叠合原理将梁(板)经过多次浇筑转化,在此过程中只需在第一次进行浇筑时考虑混泥土本身质量以及施工施工荷载,同时对叠合面进行处理。

(4)埋设型钢法

埋设行钢法是指在转换梁内架设钢以及钢桁架,连接整个建筑,将梁柱重量以及施工荷载进行分担,能减少材料的使用,并以钢骨混泥土的形式构建的支撑体系。

构建模板支撑体系中,平衡上下层支撑位置是相当重要的,从实践上来看,叠合浇注法或埋设型钢法支模较适合于运用在转换结构中偏下部分,而且必须对转换梁以及施工阶段本身的施工载重量进行精确的估算,对支撑系统的承载进行综合估计。承载系统的结构设计上,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力学理论为设计基础,使得体系的构建能够实际化。

二、混凝土工程施工

在结合多方因素的综合设计基础上,对转换层的施工时必须采取相应防止温度裂缝的措施:

1、通过混泥土配合比例以及施工当地气候环境因素,综合考虑混泥土在浇筑之后的一定时间(1个月左右)的内部温度变化。

2、在以上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使得内外部温差不高于25°,采用的内部保温措施以内降外保法为主,是指运用循环的冷水处理系统在混泥土集中的内部形成循环系统,同时在其表面采用相应的保温措施。除此之外,蓄水养护的方法也较为常用,在混泥土浇筑后的通过一定时间段的洒水进行保护,时长往往在2h左右,然后以蓄高度100进行养护保障内外温差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3、水泥的合理选择

采用合适的水泥也是降低内外温差的有效办法,如采用水化热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配合一定的沸石粉,也可以选择掺入减水剂,能降低水泥材料的成本,同时起到降温的作用,更能缓解热效应,降低反应急性,形成温度梯度。

4、施工方法

施工时应注意一下几点:第一,通过施工对墙体结构等周围结构进行转换,控制混凝土表面的散热速率。第二,注意季节对施工的影响,如在炎热的季节施工,可以采用冰山混合的办法,降低水泥的水化热。第三,实行分层灌溉,每次每层维持在300~500mm厚度之间,并在前一层出现微凝时进行第二层的浇筑。第四,运用叠合梁理论基础在转换结构浇筑上,缓解水化热,控制不利影响。

三、钢筋工程施工

在转换层建筑上,梁、板中含钢量相对高,钢筋较长,且在节点处密集,采用恰当的水泥浇灌技术,以及钢筋安放次序是其顺利施工的保障,在使用预应力混泥土在转换层的结构施工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拉力控制:

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结构施工控制主要是对张拉阶段预拉区开裂或反拱过大的出现进行防止

1、择期拉张技术处理,指的是在转换层的上层施工后对预应力进行张拉,其前提条件是转换层下层的结构支撑体系构建完备。

2、为防止反拱的形成配置相应数量的预应力筋在该区域内,在使用阶段则要将该部分的预应力筋拆除。

3、分阶段拉张技术处理:在施工的过程中随着建筑结构的完善,逐渐的施加一定量预应力,起着平衡建筑是的预应力作用,这一技术的施工费用相对较高。

四、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控制

1、模板安装时进行的质量控制

(1)运用扁铁(厚度为30 mm×2.5mm左右)当做拉片,长度则以量横截面直径的2倍的钢模板作助高,以恰当的位置进行打孔。

(2)以8钢管的扣件夹具相同作用原理的元件对梁板模进行竖向夹,并在根根横杆之间设置一对夹具,同时采用水平背杆连接。

(3)在支撑梁(板)之间的横向水平杆应置于两侧模板间,并嵌合其中,这一横杆同时连通各个扣件夹,分担混泥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的侧压力。

(4)在结构的缝隙中,采用一定的材料如塑料、茅草等进行嵌合,防止泥浆的泄露。

(5)当梁(板)间,跨度大于4000mm时。梁(板)底模则应使得全长跨度的2%起拱量起拱。

结束语:

随着近年来建筑技术的发展,在工程建设实践中,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建筑技术能够提高建筑的综合质量水平,转换层的结构体系建设关系着建筑的稳定性,以及投资成本的大小,通过以上措施能够对控制系统的模板严密程度,混凝土施工质量,精确构件,材料节能上也发挥着一定的功效。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更是使设计符合实践要求,制度规范的标准需求。高层建筑要求的逐渐提高给转换层的技术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施工方案、材料选择、倒施工技术都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使得转换层构建合理,为建筑施工节约成本,保障质量。

上一篇:关于钢筋混凝土梁钢筋非接触搭接性能问题的思... 下一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底板崩裂成因及处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