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幼儿预防接种注射时疼痛行为反应的影响

时间:2022-02-23 02:08:15

心理干预对幼儿预防接种注射时疼痛行为反应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幼儿预防注射疼痛行为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接受预防接种注射的健康婴幼儿394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97例,对照组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操作,实验组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应用MBPS标准评价幼儿疼痛行为的反应。结果:实验组的疼痛行为反应低评分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幼儿;预防接种;心理干预;行为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069-02

预防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和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进入机体,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预防接种注射对大多数幼儿来说是痛苦的体验,预防接种的主要对象是婴幼儿。经常持久的疼痛刺激对婴幼儿的神经系统是有害的,刺激和疼痛能导致应激反应,如果缺乏应激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生理失调[1]。预防接种作为一种必要的伤害性刺激,如何减轻幼儿预防接种注射疼痛行为的反应,经实践认为,预防接种注射时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1日-20日在计免门诊接种注射的健康婴幼儿394例,其中男212例,女182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3岁零7个月,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97例,两组性别、年龄、认知能力等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由同一护士对两组幼儿进行预防接种注射,对照组按预防接种注射方法规范操作,实验组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针对性结合心理干预方法进行预防接种注射。心理干预方法:①松弛法。大多数儿童看见“针”或由于对注射的误解,在进行预防注射时,产生反抗行为,表现为紧张、害怕、痛苦表情、哭闹、肢体紧张扭曲、躁动等,护士应以热情的态度亲切称呼幼儿,用手轻轻抚触幼儿的头和手,使之产生亲切感,告诉幼儿露出上臂,暂时不动并深呼吸,使之精神和肌肉放松并配合注射。②分散注意力法。在预防注射时有意询问幼儿一些与生活学习有关的问题,使之在思考与回答中分散对注射的注意力。③积极性强化法。注射时不失时机的对较配合的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如:小朋友真乖,真勇敢,让幼儿感受到被表扬的愉觉而更加积极配合。④榜样法。在注射时,先给较勇敢的幼儿注射,并请其现身说法,树立良好榜样,请精神高度紧张的幼儿在旁观看从而模仿配合。⑤渐进式劝导法[2]。对极度恐惧、哭闹、拒绝较强烈的幼儿,采取缓和处理,待幼儿稍平静时,慢慢说服,并限制一定时间考虑,即不强迫,也不迁就,以表示尊重。⑥间接干预法。通过对家长耐心解释,争取家长支持,使之以良好的情绪、信任的表情和态度感染儿童。

1.3 评价指标

应用MBPS(改良儿童疼痛行为评分)标准评价[3]。①面部表情:微笑0分,中立表情1分,轻度不佳表情如扭曲鬼脸2分,明显不佳如皱眉闭眼3分;②哭闹情况:不哭0分,1分,小声哭闹2分,大哭大闹3分;③行为情况:正常活动或放松安静,露出上臂肩部0分;较紧张蠕动成弓状,肢体紧张1分。收缩肢体避免疼痛2分。头部肢体躁动或僵硬3分。

2 结果(表1)

3 讨论

疼痛不仅给儿童造成短期的影响,而且会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4]。预防接种的主要对象是婴幼儿,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河南省计划免疫程序,婴幼儿在7岁内完成20次疫苗注射和4次口服糖丸,特别是在1岁内完成9次疫苗注射,这种频繁反复的刺激给婴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我们在给幼儿预防注射时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运用心理沟通技能灵活掌握和控制幼儿情绪,协助调整自我感觉,使幼儿在预防注射中表现出自信、勇敢、合作。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疼痛反应低评分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幼儿自控能力、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稳定性差、发展性变化的特点,表现为高兴则笑、不高兴则哭闹。由于预防注射是创伤性操作,幼儿曾有过预防注射的痛苦经历,有的认为"打针"是对他的不听话的惩罚,所以在预防注射时会有愤怒、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愤怒、抑郁、不安的心理机制会引起疼痛。紧张、焦虑和恐惧能降低痛阈,增加痛觉[5]。行为表现为哭闹、扭动、抵抗等,应采取劝导、说明、启发等交流方式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改善心境,应用松弛法、分散注意力法消除紧张、顾虑、恐惧降低幼儿对疼痛的敏感性。

幼儿有好奇心模仿性强的特点,他们易学表面生动的举动,由于好奇心,别人做、他也试着做,不自觉的模仿周围人言谈举止,用榜样法心理干预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幼儿都喜欢表扬,用积极的强化法不失时机的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幼儿感受到被表扬的愉觉而积极配合减轻了疼痛的行为反应,得以顺利的完成预防注射。

[参考文献]

[1]李中廉,安建雄,倪家骧.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6-303.

[2]杨黎星.减轻患儿静脉穿刺时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3,18(3):210-211.

[3]郁立群,屠丽君.儿童疼痛行为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58-60.

[4]倪家骧,樊碧发,薛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5.

[5]谢桂春.疼痛护理评估及控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82-183.

(收稿日期:2007-04-2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呼吸... 下一篇:全程导乐陪伴分娩对产科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