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研究

时间:2022-02-22 12:53:53

对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研究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革,甘肃省从2003年开始全面推行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各地区的新课程培训工作也正在一轮又一轮地开展。课程培训使教师对美术新课标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大家普遍认为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是相适应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那么,结合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如何,怎样改变现状和进行课程改革与探索?笔者就此进行了一些调查分析与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1.新课程资源缺乏

首先,就中学美术课堂改革作问卷调查,从调查中看出西部大部分中学的美术教学基础比较薄弱,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资源非常缺乏,部分学校除教科书外再无其他资源可用。新课程里倡导的模块教学与探究学习方式,几乎因为条件的局限无法很好地开展。

2.受应试教育观念所限,美术课程改革进展缓慢

面对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从学校到家庭都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安排课程,不管学生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只要是升学考试的科目必须努力学好,而作为文化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课,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在中学阶段,既不参加会考,也丝毫不影响学生升学,因此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在实际当中还远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教育价值。据不完全统计,在初级中学,各年级开齐美术课的学校占69﹪,在高级中学开设美术课的学校仅占51﹪。

新课程的模块教学内容丰富,学生自主选择性强,教具和学具花样繁多,加之各内容之间跨度大,上课周期长(一周只有一节美术课),教具和学具轮换快。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在美术专用教室配齐必需的教具和学具,以减轻学生负担。如果有经费保障,还可以开齐五个系列、九大模块教学活动。

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教师很少或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教研活动少,因此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缺乏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美术教师之间沟通少,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3.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授课量大,负担重

近几年来,西北地区中学美术教师在学历方面整体有所提高,但有部分学校仍然缺少美术专业教师,较偏远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除担任美术教学外,还担任其他学科教学或其他管理服务工作。另外,教师学历达标率与东部发达地区有较大的距离,其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还不够全面。

我校绝大多数艺术课教师的满工作量都在每周14~16节以上,甚至还有代够18节以上才算满工作量的例子。要想严格意义上地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上好每一堂课,需要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教具、查阅资料和设计教案,课堂上的教学环节比以前复杂而多变。因此,新课程备课量大,教师负担较以前有所增加。

二、应对策略

1.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基础美术教育的督查力度

在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艺术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也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管理,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广泛听取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尽最大可能地改善美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增加学校美术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美术教育工作环境,积极支持和认可美术教师的工作成绩,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另外,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完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应把学生能否具备一定的美术文化素质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一项依据。

2.加强美术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工作,转变教师观念

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让教师走出学校、走出县区去学习先进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改变传统的美术课上好上差一个样、课改前与课改后一个样的教育观念。把传统的教师先教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自我创新的空间。改变那种教师画个红苹果学生就不能画个绿苹果的课堂教学观念,使中学美术课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善学生评价标准

现行美术课程在各学习领域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立足于素质教育的美术教育评价更加重视对每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作出积极的评价,美术教育评价目标的制定可采用认知、情感与操作目标体系。评价标准可从学习、教学态度、美术操作、创造能力测试、美术鉴赏能力测试、美术成就等方面评价制定具体可行的标准,可采用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诊断评价、形成评价与总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上一篇:浅谈高中美术生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美术作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