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区位理论对宜昌引资的启示

时间:2022-02-22 04:37:30

传统区位理论对宜昌引资的启示

摘要:利用外资是促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传统区位理论对企业如何作出区位选择提供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思想,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宜昌如何利用这些思想,克服宜昌的区位劣势,改进宜昌的投资环境,以促使宜昌吸引更多的外资,加快宜昌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区位理论 外资 政策调整

外资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世界各国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外资的利用会在一个地区的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就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营销渠道、国际贸易和制度变迁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正效应。因此世界各国和我国各地为吸引外资,竞相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但是各地的外资引进数量还是有巨大的差异。外资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主体,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进入中国的外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占领中国的市场。二是利用中国便宜的劳动力,进入我国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较低的成本、优惠政策和政府的支持、交通便利、巨大的市场空间等。因此传统区位理论对各地的引资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区位理论概述

自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在其名著《孤立国》中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以来,西方区位经济理论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从古典的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理论到新古典的利润最大化及相互依存和行为区位理论,先后涌现出了众多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思想和模型。仔细分析这些区位理论所包含的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引资政策调整富有指导意义。

现代所谓的区域概念来源于区位,其含义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农业经济时代,李嘉图建立了基于相对肥力的农业地理理论,但忽略了运输成本,杜能考虑了运输成本。但假定土地是均质的,这一理论认为。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差异。这种空间差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距离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

在工业经济时代的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运费作为一个影响空间成本的重要因子,因此出现了以成本最小化为条件的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在其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中,韦伯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布局,但除运费以外。劳动力费用与集聚因素会对运费指向决定的工业区位产生偏移作用。如果劳动力成本节约和集聚而产生的生产成本节约之和小于运输成本的增加。则原有区位不变,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应当把工厂迁址工资较低的地方或集聚区域。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社会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的制约,市场因子备受关注。诞生了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廖什认为,工业区位应该选择在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他把利润最大化原则同产品的销售范围联系在一起,认为一个经济个体的区位选择不仅受其他相关经济个体的影响,而且也受消费者、供给者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在空间区位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范围是正六边形。

二战以后,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区位理论应运而生。战后区位论的研究内容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对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方法也从抽象的纯理论推导力求转变为接近区域实际的、更具应用型的区位模型,区位决策的对象除工业、农业、市场以外,增加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金融、外贸等第三产业,区位决策除了节约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以外,也考虑到了人们的居住、消费、交通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艾萨德认为,利润最大化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及区域间工资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区位选择必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分析。他同时也使用了与韦伯相同的临界等费用线来说明企业区位的集聚指向问题,如果运费指向的多数企业相距较远,处于分离状态,临界等费用线不相交,相互之间就不会发生集聚,如果区位较为接近,临界等费用线相交,就会发生集聚。

行为区位理论走出了古典区位理论关于经济活动主题是“经济人”的假设,认为用满意人代替经济人更为现实,因为经济主体间的决策和每一行为者的连续决策具有关联时,最终能得到最优区位模型的可能性很小,史密斯在其著名的收益性空间界限模型中谈到:对于选择生产区位的经济主体而言,收入和费用的空间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成本而得金额最大的地点,但对很多企业家而言,最大利润区位也许不具备他所需要的其他客观条件,如完善的金融服务,因此企业家有可能选择尽可能接近最大利润区且又能满足自己特殊偏好的地域空间:企业家的经营手段和能力不同会造成区位空间的变化,经营手段和能力高的企业获得利润的空间范围要比其同行企业范围大,因此优秀企业不仅在最优区位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而且对区位空间的选择范围也相对较大: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也会造成企业生产区位的变化,如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或者限制某地区的工业发展而制定一些区位投资政策。

二、传统区位理论对宜昌引资的启示

截至2005年底,宜昌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948家,投资总额380133万美元,注册资本234795万美元,合同外资157546万美元。2006年1-9月。全市吸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9016万美元。同比增长14.36%,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8.4%。1-9月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家,投资总额13853.21万美元,合同外资额6311万美元。从企业类型来看,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以独资企业为主。现有独资企业128家。占企业总数的51.2%。现有合资企业109家,占企业总数的43.6%。合作企业13家。占企业总数的5.2%。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共有165家企业,占整个企业数的66%,分别涉及到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二产业中又以制造业为主,企业132家,占整个企业数的52.8%,投资总额125880.31万美元。注册资本60132.33万美元。合同外资42230.29万美元。从资金来源地看,先后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来我市投资,其中在我市投资规模列前3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香港,企业数122家,投资总额88295.67万美元,注册资本48827.39万美元,合同外资31393.26万美元。维尔京群岛17家,投资总额47661.58万美元,合同外资18716.46万美元,合同外资16751.11万美元。美国24家,投资总额9377.57万美元,注册资本4940.65万美元,合同外资3689.54万美元。

宜昌市吸引外资的总体特点是吸引外资的数量偏少,外资企业的规模小,外资企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制造业,外

资来源地主要是香港和维尔京群岛。而跨国公司的投资很少。宜昌市要在引资水平和引资数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招商引资必须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市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谋划招商思路。要搞好规划,整合资源,围绕本地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制定利用外资及招商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动员组织本地包括自然资源、企业资源、人力资源等在内的资源,形成目标一致的整体合力。从区位理论及其发展变化的启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改善宜昌投资环境,努力扩大宜昌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市场容量

占领当地市场是外资流入的重要目的,当地GDP的规模对FDI的流入具有重要的影响,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认为。工业区位应该选择在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但宜昌的市场容量偏小。“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1.5万元。2005年区域内财政总收入105.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5亿元,年均增长12.7%。而且宜昌的辐射面不大,除了所辖的县市区以外,只有恩施自治州,可以说宜昌处于汉渝经济圈的边缘地带,市场容量狭小,经济发展水平低,运输成本高,当然,扩大经济总量和市场容量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必须坚持制度创新,推进宜昌财税、金融、流通、社会保障、电力、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试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培育宜昌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内在能力。

(二)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集群整合。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目前宜昌市产业集聚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行业集中度低,二是产业关联度不高、产品链短,三是产业布局分散。市域内工业布局不尽合理,项目布局分散,产业分散,产业聚集度低,社会配套能力差。区域内工业发展缺乏整体合力。因此各县市区分别要集中力量培育1-5个产业。将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相对集中在少数地域和工业园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规划,重点投入,形成较为集中的产业链条,围绕主导产业和4大(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引进在产业链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并以核心企业、主导产业为依托。引进相关配套企业,把主导产业链纵向做长、横向做粗、总体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使大项目成为大产业,发展成大基地,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三)加大宜昌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运输成本

宜昌的基础设施环境对一场经济发展的制约还是非常大的。往后要逐步推进以公路、铁路和水运为重点的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形成内畅外连、安全、环保、节约的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把宜昌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宽带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及社会信息化工程。

(四)逐步提高宜昌市劳动力素质,提升宜昌市人力资本水平

要给人才一个安定的创业环境,通过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宜昌创业;对现有员工要加强培训。对在员工培训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的企业可以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或者培训补贴;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在保证9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要使大多数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和中职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宜昌经济发展实际,积极鼓励宜昌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引进外资的制度环境

宜昌市在构建制度环境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如建立完善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优化审批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并在全市推行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制、导引制、限时办结制及督察制”的“六制”服务。同时。推出了18项外资审批明白卡,将外资审批事项、办理程序等以卡片的形式清楚地反映出来,一次性告知外资企业办理各类业务所需资料。方便企业办事。为使外资企业充分了解国家、全省关于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专门编发了《外资企业通讯》每月定期向外资企业免费发放。但是服务还有改进的余地,政府管理部门必须真正认识到外资是来创造财富的。政府要在创造服务型政府上继续努力,努力实现内外资企业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以及监督机制的透明化、制度化。坚持市场运作与行政推动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对社会资源宏观调控的功能,组织工作班子,从谋划、招商到后期管理服务,形成连贯一体的工作机制。

上一篇:如何化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症结 下一篇:浅谈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