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性别差异与外语教学关系之初探

时间:2022-02-22 03:48:50

学习者性别差异与外语教学关系之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第二外语习得研究的不断发展,当代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已从传统的"如何教"转移到现今的"如何学",而对学习主体的研究也随之成为了如何学习好外语的关键。本文从学习者个人差异中的性别因素出发,试分析两性在语言交际中的不同,探讨其对外语教学的现实意义,并在教学启示上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外语教学 学习者差异 性别差异

一、 引言

在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教上面,教育者们都倾向于研究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法的设计等等。而当我们将设计“完美”的教材教法投入到真实的语言教学去使用,我们发现这些方法常无法带给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是,研究者们渐渐意识到[1],要想真正有效地组织外语教学,必须重新、全面、深刻地认识外语习得的本质及相关因素之作用,并开始研究语言学习的本质及学习主体。对学习主体的研究,也就是学习者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研究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对其学习外语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过程。

二、 学习者个人差异因素

学习者个人差异在外语教学中一直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但由于学习者主体的特殊性,如有些内在因素无法被观察研究,有些因素又具有不确定性,对于个体差异的结构与分类如今仍旧比较模糊,无法进行严格地区分。

Altman[6]分析出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性格因素,语言学能,动机与态度,认知方式,学习策略等。Skehan[5]认为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主要包括语言学能,动机,语言学习策略和认知与情感因素。Ellis[3]则将学习者个体差异分两个方面:个人因素是指个体学习外语的高度个性化的特征;普遍因素是指所有与学习者本人有关的普遍存在的特征,又分为可调整因素(学习方式、动机和态度以及性格等)和不可调整因素(年龄因素和语言学能)。

总的说来研究者们主要倾向于研究年龄、语言潜能、动机、认知风格、性格这五大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而忽略了对性别因素的研究。事实上,性别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男性与女性不仅在话语形式,如:语音、语调、词汇、句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还在语言交际风格和语言能力上有很大的区别。尽管语言学家们对外语教学的本质以及其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由于对性别因素研究理论还不够成熟,我们对于性别差异具体如何是在外语教学中起作用的仍不太明晰。

三、 研究现状

(一)社会语言学方面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交际性,伴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于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与背景下,人们有着不同的、特属于他们的语言变体。男性与女性不仅在逻辑思维、情感特点和行为特点上有着很大差异,而且由于不同的社会属性,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大不相同,这些差异都体现在两性的语言变体之中。

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按照传统社会分工,女性总是扮演着老师、医生、护士等附属辅助的角色,在家庭中也是男主内女主外,男主导女从属。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环境期许使男性从小养成了勇于挑战、敢于承担的性格,并且不容他人随意质疑其权威地位;而女性则被要求具有充分的女性气质,温柔、细心、知书达理。

于是,男性便首先学会发出命令句、陈述句;相反,女性则首先学会使用疑问句征求男性及长辈的意见,然后才是命令和陈述,并且其习得过程不是毫无阻碍的,她们还是始终被要求含蓄、少说话。

(二)语用学方面

男女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主要在会话中体现。我们一般进行一次会话都会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我们通常选择一个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来获得注意(attention getting),引出话题(topic nomination),话题的进行与展开(topic development),话题的结束(topic termination);其中还包括尴尬话题的避免、插话、话题补救等。为了成功完成会话,男性与女性会使用不同的话语策略。

1、直接性与间接性

[2]西方认为直接性与“征服者”相关,是合符逻辑,有权势的表现,而间接性通常与“从属者”相关,从某些方面来说具有一定的欺骗性。由于传统定位,女性被认为在会话中不宜直接提出建议要求,而应当含蓄间接的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态度。其实间接的使用并非属于弱势者。

Lakoff(1975)提出了间接性的两种特性,一是防御性(defensiveness),即如果参与会话的某一方对发话人的观点不给出明确的积极反应,这时,发话人就能对会话内容进行修改或是放弃,来使话题继续下去而不致尴尬结束;二是情感交流 (rapport),例如:在家庭模式中,父亲对女儿的情感表达不像母亲那么直接,多半都是间接的,甚至会倾向于用行动来替代。这也与女性总在交谈中建立感情,男性总在活动中建立感情有关。

2、话语量

通常人们都会认为女性是话多的,而男性则更多的是沉默。事实上,女性由于害怕他人的评价,在公开场合较少开口。这点在课堂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最积极发言的大都是男生。男性会渴望通过会话交换观点,以获取新的资讯和启发。但一旦进行小组讨论时,如果同一组的全是女生,她们则会讨论的十分热烈,如果一组当中有男有女,这时,女生又会再度陷入沉默。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给女生创造一个温和的发言环境,例如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女生觉得自己的回答不会遭到否定,是安全的,以此来鼓励她们多发言。

四、结语

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学习者性别因素的仍旧是个有待开发的珍贵宝藏。随着女性自我意识不断觉醒,性别歧视现象逐渐变化,两性的语言变体还会不断再衍生新的变体,最终成为语言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应根据男女性别的不同进行“因性施教”,使每一位学生不受性别等的约束,自由充分地学习,最大限度激发自我语言潜能。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张荣建. 性别差异与话语策略:会话中的间接性、打岔、衔接.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1).

[3]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4]Altman, 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ocus on the learner [A]. In Altman, H. and C. James (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eting Individual Needs[C]. Oxford: Pergamon, 1980.

[5]Skehan, P.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9.

上一篇:美国《高等教育机会法案》中关于特殊教育的条... 下一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与大学英语实用教育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