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库滨带植被配置模式探讨

时间:2022-02-22 03:24:37

水库库滨带植被配置模式探讨

摘要:指出了水库库滨带植被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生态效益,水库库滨带植被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乡土植物为主、合理搭配的原则,以实现库滨带植被生态功能的最大化。

关键词:水库库滨带;植被;配置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02802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1\]。水库是一种介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半人工半自然的水体,水库水量丰富稳定、水质优良,是城乡供水的首选水源地。此外水库的修建是调解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主要手段,在灌溉、防洪、养殖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改善水资源利用方式、减轻中国所面临的水资源挑战方面,水库建设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水库库滨带(又称生态库滨带)是指地面水体从地表汇入水库前的一个生物过渡带\[3\]。库滨带是水库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为库区水体构建了一个自然、和谐、稳定的生态净化区,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对水库周围的水文、地貌、生态具有较大的影响。完整的库滨带应包括陆向保护带、水位变幅带、水向辐射带3个部分。在库滨带内,从陆向辐射带到水向辐射带的植被通常包括:绿化隔离带、乔草带、灌草带以及消涨带等,其表面可以栖息各种动植物,例如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昆虫等。水库库滨带作为水库边缘的一个缓冲地带,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美化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库滨带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模式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广大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水库库滨带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生态效

益探讨水库库滨带植被的生态效益(主要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净化水质)与植被的种类组成和配置模式密切相关。石青等\[4\]对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清水河流域不同配置模式植被的研究发现:油松林、刺槐林、板栗林及混交林4 种林分类型在截留降雨、枯枝落叶容纳雨量、林地土壤蓄水、减少地表径流及净化水质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最小消耗水资源和有利于水资源积累的前提下,油松林水资源消耗较少,混交林次之,刺槐林、板栗林最多。骆土寿等\[5\]对广东白盆珠水库林地土壤涵养水源能力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林地土壤的最大持水量介于30%~50%之间,其中灌丛草甸土持水量最大,针阔混交林次之,沟谷阔叶林最小。蒋之富等\[6\]对昆明市云龙水库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做了研究,发现具有乔灌草复层紧密结构的针叶林和软阔树种的混交林分为水源涵养功能最优林分类型,针叶林与硬阔树种混交的林分水源涵养功能次之,草类、云南松单层纯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最差。吕磊等\[7\]以湖南省5 种不同类型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土壤容重的均值来看,自然保护区类公益林林地最低。陈艳玲等\[8\]对高州水库水源林的林种组成、林地条件等因子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林分改造的方式可以增强水土涵养能力。

3水库库滨带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模式探讨

水库库滨带植被主要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四大功效,因此在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模式上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及其配置模式,具体来讲应遵循以下模式。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植物主要作用是减少、阻拦及吸收地表径流,涵养水分,固定土壤免受各种侵蚀,因此需要根系发达的植物;在表土疏松、侵蚀作用强烈的地方应采用根孽性强的树种(如刺槐、旱冬瓜)或蔓生植物。此外需要植物具有浓密的冠幅和较大的密度,避免降雨时雨滴直接冲击地表。

(2)净化水质类植物的选择要考虑植物的耐水性,一般耐水性强的树种净化水质的效果也较好。美化环境植物种类的选择应考虑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状态,选择不同花期、不同生长周期的植物。营造出四季不同的库滨带景观,是植物选择和配置模式的最高要求。

(3)植物种类的选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一方面乡土植物具有适应性强、市场价格低、易于栽培和管理等优点,可以降低工程的总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规避“外来植物”造成的物种入侵或不适应环境等风险。

(4)在植物的配置过程中,尽量避免单一物种的大面积种植。尽可能使用乔―灌―草结合的模式,另外不同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之间也尽可能交错配置。一方面可以营造错落有致的景观,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因物种单一造成的植物病虫害。

4结语

水库库滨带植物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四个功效。选择合理的库滨带植物并进行科学配置,能起到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对改善水库水质,增强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水库库滨带植被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乡土植物为主、合理搭配的原则,以实现库滨带植被生态功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磊,俞建军. 浙江省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政策机制初探[J]. 浙江水利科技, 2013(4):25~28.

[2]肖建红,施国庆,毛春梅,等. 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评述[J]. 生态学报, 2007, 27(2):526~538.

[3]孙艳红,石健,田玉柱. 官厅水库库滨带建设初探[J]. 中国水土保持, 2010(1):19~20.

[4]石青,余新晓,郭浩,等. 不同类型水源保护林水资源保护功能的分析和评价[J]. 水土保持通报, 2004, 24(4): 31~33.

[5]骆土寿,李意得,陈德祥,等. 广东白盆珠水库水源林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研究[J]. 生态科学, 2007, 26(2): 159~164.

[6]蒋之富,许彦红,杨峰. 昆明市云龙水库水源涵养林群落结构功能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 2008(3): 53~56.

[7]吕磊,文仕知,张新文,等. 生态公益林林地土壤水分涵养功能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 2011,38(4):22~26.

[8]陈艳玲,林思成,冯光钦,等. 高州水库水源涵养林发展与保护模式的探讨[J]. 广东林业科技, 2011, 27(5): 91~94.

上一篇: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比较及其对我国...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德育思想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