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课外知识穿插艺术

时间:2022-02-22 01:15:50

诗歌课外知识穿插艺术

摘 要:高中诗歌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同的诗歌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从三个角度切入,阐述三个不同的诗歌教学方法,希望学生更容易地学习诗歌,并活用学习诗歌的方法。

关键词:诗歌;教学方式;教材

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老师讲明、讲深、讲透课内知识,还需要补充一些和课文知识点有关的课外知识,这一课堂教学环节我们称之为知识拓展或课外延伸。比如,在教授人物散文时,我们就会相应地给学生补充一个课外环节,就是小结讲授人物散文专题;在讲授文化散文时,会补充文化散文的阅读等等。

一、教材和教学问题分析

高中语文学习中,诗歌占据了很大一块,说实话,诗词的讲授很考验一个老师的功底,它需要一个老师有深厚的积累。诗歌学习的主要问题在于:(1)把握不好每首诗歌的讲授重点,本来以为诗歌的讲授无外乎抓住其思想和表现手法,但是后来才知道不同的诗歌讲授的重点其实是不同的,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能很好地意识到这一问题;(2)教授方法的选择,既然每首诗歌的学习重点不同,那么讲授诗歌的方法自然也应该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的认识,我是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之前意识到的。

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对教授的知识做了一定的修改。所以在讲授后面的诗歌、复习诗歌专题时,我不但注重学生对于课内这首诗歌的理解,还会更加重视让他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歌,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这也是我本文中要讲的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知识的学习有时候需要全面,但是全面地讲尚且不易,而学生是否能全面地接受那就更不用说了,那么与其教给他们很多但是每一次都只是点到即止,还不如每一次都选择一个点作为重点让他们掌握,效果会更好。以下,我将就必修四第三专题的诗词来具体讲一下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二、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课外知识的补充穿插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二次消化课内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的知识。穿插恰当的话,教学重点会更加突出,学生也就会相对更加明白自己需要掌握什么。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有很多种,以下,我将从文本切入来讲。

1.手法角度切入艺术

首先接触到的是李白、杜甫的两首诗歌,李白《蜀道难》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诗人怎样表现蜀道难上,而不是将重点放在研究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本诗运用的手法主要有衬托、夸张、烘托、动静结合。说多不多,但是四个手法说少也不少了,所以在穿插课外知识的时候,我主要还是将每一种手法作为一个切入点,找来其他运用了相同手法的诗歌带着学生一起赏析。

2.诗人诗歌角度切入

杜甫的诗歌《登高》看看只有四联八句,但是学习的内容真得很多,整首诗的主要特点就是由写景和抒情共同组成,所描写的景物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悲情。这些都是课内知识的教授。那么这种情况下,课外拓展就可以考虑从同一诗人的诗歌切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也可以穿插讲一下律诗的特点。

3.具体意象切入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雨霖铃》很好地运用了悲景写悲情、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但是在选择这首词的课外拓展时,我没有选择这些手法进行巩固,而是选择词中出现的几个意象进行课外拓展分析。

《雨霖铃》中表现愁绪的这些意象,都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本词不过是集中表现了出来,正因为这众多意象的运用,渲染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使《雨霖铃》成为离别诗词的代表作品。所以解读本词,应先领悟这些意象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我选取了其中的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和月这些古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进行了扩展,主要是通过这些意象出现的诗句赏析,让学生知道诗人采用这些意象主要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以上诗歌课外知识拓展的方法是本人在讲授诗歌专题时的一些小小体会,其中还有很多不足和不完备的部分,将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补充。综上所述,诗歌课外知识的拓展其实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但是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求切入的角度恰当而有效。

参考文献:

崔宏伟.江令君诗歌校注及创作考论.江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陈佳,女,1987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浙江省春晖中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上一篇:理论实际结合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探析 下一篇: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