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2-22 12:09:19

小学数学课堂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基本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人对自己几年来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以下的探究。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同学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尊重学生观点的氛围。其次,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从向学生提问转变为被学生提问,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指出书本或教师讲解中的不足之处或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显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激活状态,能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并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学生多感官受到刺激,活跃思维从而产生问题。当然,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提问要求。

二、把“问题情境”故事化,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内容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材试题动态化,教学过程活动化,练习巩固游戏化,做到开课激趣,讲课蕴趣,练习用趣,结果藏趣,使学生有效地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2)把“问题情境”活动化,确保个体的有效参与。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化,就是让学生亲自投入到“问题情境”去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使“问题情境”生活化,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使“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师应该用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与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

四、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凳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活动,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根据这一创造“再创造”学习理论可知,学习就是学生的“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既能长知识,又能长能力,并获得学习成就感。

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总之,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组织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的人格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粘住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上一篇:我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普通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