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效问题设计

时间:2022-02-20 07:48:00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效问题设计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开展以师生互动的问题探究。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和动力,它直接关系到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教师要不断提高问题设计水平,以实现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问题设计;问题情境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发展。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动力,一个好的提问能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想的波澜,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使学生的求知欲有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产生较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道德建构理论认为:个体获得良好的道德观念,是个体自我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个体自主地建构;这种建构产生的道德利于转化成个体自觉的意识和责任感。这就要求道德教育必须通过一种“中介”来激活个体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从而使学生将老师传授的道德内容同化、顺化、平衡为个体道德。这个“中介”就是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那么什么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探究问题的答案。即教师为问题的解决要提供必要的智力背景,给学生创造一个作答条件,或作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撞击学生的心扉,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受到强烈的震撼。在问题情境设置中,我们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新颖的事例,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身边的诱惑时,我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网络游戏和不良信息的危害以及青少年应怎样做。而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某校八年级学生小明经常听到很多同学谈论网上的世界多精彩,便尝试去了一次。这一去便不可收拾,上起网来什么都不顾。家长老师多次教育他都不听,经常在网吧一泡就一天。后来竟发展到从家里偷钱上网,还经常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他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视力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还经常向同学们说一些网吧中不健康的故事,小小年纪竟吸起了烟,并感觉自己很酷。①请你分析小明沾染不良嗜好的原因?②你能说说沾染不良嗜好有哪些危害吗?③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小明改掉不良嗜好?学生不用看书都能答得非常好,积极性也非常高。

二、深挖教材,巧设问题,启迪学生心灵

新课程提出教师要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是不用教材,而是要用好教材。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教材中蕴藏着许多隐而不彰的东西,它们渗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隐含于知识的运用过程中,那就是对待事物的态度、处理事情的方法等等,这些就是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平台,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积极的成功理念。所以教师要挖掘教材中这些素材与信息,对学生开展合适的教育。例如:在学习情趣时,教材相关链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工人在工厂开动机器,生产出精美实用的产品;农民在田野耕耘,期待着丰收的喜悦;建筑师描绘明天的蓝图,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文学家用神采飞扬的文字讴歌生活的美好;美术家、音乐家、舞蹈家以壮丽的画卷、美妙的歌声、婀娜的舞姿,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学生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为创造将来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在此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读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生活处处有情趣,心理健康的人总能从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中,发现乐趣,体验情趣。”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且为下一问题(情趣的意义)的学习打下基础。

充分发掘教材信息,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潜质得到极大地发挥。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三、问题设计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心理学家鲁宾斯说过:“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有明确的方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就可以缩短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所需达到目标之间距离,让学生思维强度出现“临界状态”。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社会生活实际(时政热点),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升自身的素质。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对于学生而言,每堂课都存在着其认知领域中的新发现。因此,在这个发现过程,就潜伏着创新的可能,而我们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学生的确有很多灵性的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如果教师合理引导,就可能生成许多精彩。所以,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有效问题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教师要切实当好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问题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最终让他们把这种行为变成一种需要,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洪成.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2009:363-371.

[2]张建凤.如何开展问题是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2009:107-111.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提问技能的更[M],2003:231-237.

[4]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解题创新策略[M],2010:246-251.

上一篇: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的素质教育 下一篇:例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任务的有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