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腹针治疗中风后郁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时间:2022-02-20 04:36:39

应用腹针治疗中风后郁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腹针疗法与电针疗法对中风后郁病患者肝郁脾虚证抑郁症状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早期(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2周后)中风后郁病患者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给予腹针治疗,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空白组不予任何针刺治疗。所有病人均给予中风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及基本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疗程均为6周,观察病人治疗前后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治行后2周、4周、6周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HAMD)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SDSS)的变化情况。结果:6周后3组病人上述各指标与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脑出血;脑梗死;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888-04

根据新近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目前中风发病率为(109.7-217)/10万,已成为第2大临床高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与致残率均居高不下,其中中风后情感障碍又以中风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为主。国内文献研究表明,脑卒中幸存者中约有20%-79%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有关中医药和针灸治疗PSD的研究提示了中医药和针灸治疗治疗PSD有一定疗效,且无毒副作用。该病属中医学中的中风后郁病治疗范畴,临床又以肝郁脾虚证多见。在现有针灸疗法中,腹针以简便、易行、安全、高效等特点见长,为研究腹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疗效,笔者选择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2周后出现抑郁的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分别给予腹针、电针治疗,并和未作抗抑郁干预治疗的病人对照,动态观察其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以进一步明确这些针刺疗法对PSD病人抑郁症状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本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配排出随机号,将病人随机分为3组。由于不同原因,脱落3例,故实际观察58例。其中治疗组人组20人,1人因冠心病加重入院未完成试验,经统计男8例,女11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69岁,平均(61.7±8.1)岁;对照组人组20人,经统计男9例,女11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1岁,平均(63.2±7.9)岁;空白组人组20人,1人因经济困难原因失访,经统计男10例,女9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0岁,平均(62.9±7.3)岁。治疗前3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均无显著性差异。另外,治疗前后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3组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与病例选择标准

1.2.1 中风病诊断标准 (1)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等效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中风西医诊断标准:等效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1.2.2 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抑郁病:等效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规定的郁病的病名诊断。(2)抑郁发作西医诊断标准:等效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2001.CCMD-3)中抑郁发作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2.3 中医学证候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管理局1995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郁证》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委员会1991年4月于昆明制定的《情感性(心境)障碍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制定临床证候标准:(1)主证:抑郁善忧,表情淡漠,静而少动,情绪不宁,或伴失眠善忘,或伴易烦善哭。(2)证候分类:肝郁脾虚:主证兼有胸部闷塞,胁肋胀满,思虑过度,多疑善忧,善太息,食欲下降,消瘦,易疲劳,稍事活动便觉倦怠,脘痞暖气,大便时溏时干,舌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1.2.4 抑郁症严重程度划分标准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筛选,SDS评分>41分,即存在抑郁;全部患者同时接受(24项)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HamiltonDepression Scale,HAMD),<8分:无抑郁,>20分:轻、中度抑郁,>35分:重度抑郁。

1.2.5 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中风(脑梗死、脑出血)及抑郁发作西医诊断标准;(2)继发于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2周以后;(3)病情属于轻度、中度者,HAMD>20分但<35分和Zung量表(SDS)评分>41分;(4)既往无精神疾病及滥用药物、酒精史;(5)无药物过敏、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无明显失语、能配合检查者;(6)签定知情同意书后。

1.2.6 排除病例标准 (1)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的抑郁发作;(2)在2周内应用了其它抗抑郁药者;(3)抑郁发作为重度,HAMD>35分者;(4)年龄在18岁以下或75岁以上,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药物过敏者;(5)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6)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或中途退出者;(7)针刺过敏者,针刺选穴部位有感染、溃疡、癫痕或肿瘤。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1)采用随机对照法,入选病例根据SAS随机区组设计分配排出随机号,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与空白组。由于本课题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针刺疗法,无论是临床研究医师,还是患者均可明显观察到疗法之间的差异,因此不能采用盲法。为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在研究过程中严格贯彻盲法精神,并采取以下措施:操作者与统计者分离;聘请本研究以外的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严格按照病例人选标准进行病例的选择;在效应指标观察、效应判定、数据统计等方面均严格给予监督。(2)隔日针刺1次,共21次,即6周为1疗程。在基线点(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终末点(治疗后)各观察1次。(3)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停用一切其它针刺治疗措施,直至疗程结束。

1.3.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治疗方法:给予腹针针刺疗法,起到健脾疏肝解郁之功效。(1)试验器材:针刺应用毫针(松鹤牌,中国江苏泰兴三里医疗用品厂,型号:H型号,规格0.35mm×40mm;0.30mm×25mm;0.30mm×50mm)。(2)取穴:中脘:腹正中线脐上4寸、下脘:腹正中线脐上2寸、气海:腹正中线脐下1.5寸;关元:腹正中线脐下3寸;双侧滑肉门:腹正中线脐上1寸并左右旁开2寸;外陵:腹正中线脐下1寸并左右旁开2寸;大横:脐左右旁开3.5寸。(3)操作方法::取仰卧位,用75%酒精常规消

毒针刺部位。操作方法:以上各穴均为直刺,其深度为穿过皮下,位于脂肪层,在肌层之上。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无须得气的感觉。留针30min,隔日重复1次,共21次。

对照组治疗方法:给予电针针刺法,起到健脾疏肝解郁之功效。(1)试验器材:针刺应用毫针(松鹤牌,中国江苏泰兴三里医疗用品厂,型号:H型号,规格0.35mm×40mm;0.30mm×25mm;0.30mm×50mm)。电针治疗仪由陕西三元现代针灸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型号:GD6805X)。(2)取穴: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之间。四神聪:正坐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太冲:在足背侧,当第l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3)操作方法::取仰卧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针刺部位。操作方法:百会:平刺1.0寸。神庭:平刺0.5寸。印堂:提捏进针,从上向下平刺0.5-1寸。四神聪:平刺0.5寸。太冲:直刺0.5-1寸。神门:直刺0.5寸。电针治疗仪应用方法:应用变压器将电压调至6V,将治疗仪输出导线夹夹于毫针上,选取疏密波,疏波频率4Hz,密波频率20Hz,正脉冲幅度(峰值)为50V,负脉冲幅度(峰值)为35V。在治疗过程中,病人穴位处应出现酸、麻、胀等感觉,或局部肌肉作节律性收缩。

空白组治疗方法:病人均给予中风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及基本肢体功能康复锻炼。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2001D-3)及HAMD评分判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公式:[(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其中痊愈:HAMD积分降低≥75%;显效:HAMD积分降低≥50%;有效:HAMD积分降低≥25%;无效:HAMD积分降低<25%。另外,测定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SDSS)积分以评定社会功能改善情况,计算治疗前后分值变化。上述指标治疗前、治疗后2、4、6周各评定1次,同时观察不良反应。数据处理用SPSS统计分析(临床疗效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多元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HAMD积分变化

2.2 不良反应

没有病人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治疗组有1例出现头晕,在治疗第5天出现,当时考虑为高血压病所致,与此治疗无关,经降压治疗后症状消失。对照组有1例出现轻度腹泻,在治疗第4天出现,当时考虑为与当日进食不洁相关,经休息后症状消失。空白组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 论

3.1 临床总疗效分析

按HAMD减分率评估临床总疗效,治疗组临床控制3例(占15.79%),显著进步6例(占31.62%),进步5例(占26.32%),无效5例(占26.32%),总有效率为73.68%。对照组临床控制2例(占10.0%),显著进步5例(占25.0%),进步6例(占30.0%),无效7例(占35.0%),总有效率为6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CGI量表是总体评定量表,用以评价定期治疗后临床疗效,按CCI量表分析亦得到此相同结论。

3.2 腹针辨穴分析

在经络学说中,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5条经脉从腹部经过,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腹侧。不仅可利用阴中之阴的任脉调阴,还可利用胃、胆经调阳。《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络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腹针直接在腹部施术治疗内脏疾病或久病及里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则具有治疗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传输途径最短等优点。方中中脘是胃经募穴,脾经结穴,为健脾要穴,脾胃互为表里,故联合下脘共起理中焦,调升降作用,关元是小肠经募穴,联合气海共达培肾固本作用。四穴内含调理后天以养先天之意,即为《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双侧滑肉门、外陵共具通调气血,疏通经气上输下达肢末,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大横是脾经经穴,具有健脾祛湿、滑利关节作用。

3.3 电针辨穴分析

针对本病病机特点,百会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及足厥阴肝之会,位居头之巅顶,为百脉聚会之处,为解郁之要穴。脑为元神之府,神庭位于额上,脑海之前庭,同时又分布在头顶部督脉循行路线上,因此可治疗本病。印堂为经外奇穴,又为督脉在前额所过之处,同样具有调神解郁之功。四神聪位于巅顶,临床常用治疗各种神志病,尤其对于负性情感的调整具有较好作用。太冲为肝经原穴,对于肝气郁滞所致的疾病有较好疗效。神门为心经原穴,尚可宁心安神。目前研究表明,中风后抑郁患者血浆、脑脊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均减少,应用电针治疗,6V电压可使延髓、桥脑或皮层内5-羟色胺含量升高。从而起到治疗本病的作用。

3.4 两种针法初步比较

由本研究可以看出,及早诊断并治疗对PSD的恢复有很大帮助。针刺治疗本病疗效较好,均能显著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腹针疗法与公认对治疗PSD的电针疗法比较疗效相当,更能改善抑郁症状积分作用,且无副反应发生,可在具体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另外,限于研究经费等原因,本次研究收集样本量相对偏小及样本抑郁症状相对集中可能会对统计结果产生一定影响,有待今后进行深入研究。

上一篇:姜黄素防治大鼠高脂血症致肾脏损害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伤寒学说与抑郁性神经症证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