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尝试,诸多惊喜

时间:2022-02-19 12:43:11

初登讲台,诚惶诚恐,似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一不小心落下个误人子弟的恶名。

于是,每天的备课都按部就班:品读课文,研习教参;上课之后则是勾画字词,疏通文意,重点分析精彩语段等等。但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学生似乎对这种讲课的方式产生了“审美疲劳”,懒散状态逐渐呈现,上课也不怎么好好思考了。不觉中,似乎有一种腻烦的心理在滋生。看到自己“精心准备的课”竟被这样无情地“践踏”着,我很气恼,于是发誓,一定要想法把学生的思维重新拉回课堂。

拿着即将要讲的课文――《社戏》,我陷入沉思:怎样能让学生感兴趣呢?到底应该怎样讲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呢?恍惚中,曾看过的一篇有关《孔乙己》的教案,闪现在我的脑海,教者从文章的最后一句,即“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出发,由“大约”和“的确”引出一个题目,正是因为这个看似不怎么起眼的题目,却大大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大致是这样设计的:

“这句话为何前面有‘大约’,后面却又用‘的确’呢?以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而论,是否存在语病呢?而作者又是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于是,学生们眼前一亮,便兴致勃勃地去文中去寻找答案。几分钟后,有的说是因为作者没有看见或者说没有确切的证据说孔乙己死了,于是用“大约”表示估计。还有的说因为当时的社会非常冷酷,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接着大家便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找出冷酷的具体表现并加以分析,仅仅用一个问题就领起了整个课堂。

别人可以用这种方式,我不妨尝试一下?看着《社戏》的末段,感觉如果依这一段设题似乎也可以领起整篇文章,于是便依葫芦画起了瓢,小心翼翼地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为什么最后说‘一直到现在为止,我实在再没有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为了易于回答,又分化成两个小问题,一是那夜的戏到底好不好看呢?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二是那夜的豆又是怎样的呢?为了避免课堂尴尬,我事先从文中找出问题的所有答案,以备学生感到莫名奇妙时给他们做相应的提示。

意料之外的是:课上,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却异常地感兴趣。发言非常踊跃,基本找全了问题的点,有的还加以分析。经过一番讨论,大家意见得到统一,即:

戏不好看,那晚的豆从客观上来说也不好吃。

接着我又用疑问加纳闷的神情、疑惑的语调对他们说:“既然戏不好看,豆不好吃,为什么作者却对这豆、这戏如此怀念呢?”沉思了片刻,有的同学就说作者怀念的是那夜月夜航船和月夜归航的情景。接着便开始分析这两部分的景色描写。又有同学说是因为去看社戏前有很多波折,不是一帆风顺的,于是又引出对课文前半部分的分析。其间还有同学谈到双喜、六一公公等人的性格。讨论完问题后,文章内容也所剩无几了,整个课堂,绝大部分同学都在饶有兴趣地思考着。下课后,心中涌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舒畅。

没想到,仅一次模仿性的小小尝试,竟带来如此多的惊喜――学生有兴趣,老师也轻松。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下一篇:浅谈农村小学如何做好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