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报的国际化视野

时间:2022-02-18 11:42:47

地方报的国际化视野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实现,使我国国内新闻媒体的国际化视野日益拓宽。据初步统计,2008年国内各报(包括中央及地方报)所刊发国外新闻信息及转发外国关于我国报道的稿件数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

纵观2008年的国内地方报,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有明显突破:

一、相当多的国际性新闻上了要闻版

关于外国政要盛赞北京奥运的报道,关于国外机构和团体慰问和救援汶川灾区的报道,在各地方报要闻版屡见不鲜。甚至《美国大选奥巴马获胜》(11月5日北京晚报)、《中国领导人盛赞奥巴马当选》(11月6日北京晨报)等新闻还上了头版头条。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二、国际性新闻涉猎的范围更广泛

各报不仅报道了外事交往、文化、体育等国际新闻较多涉及的内容,还把视角扩展到经济、金融、科技、军事等诸多领域。如《金融风暴引发欧盟大国暗战》(10月31日北京晚报)、《跨国车企加注中国求支撑》(11月4日北京商报)、《欧美再次越境空袭巴基斯坦》(11月2日北京青年报)。11月1日的北京晚报还用了3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美国《大众机械》公布的《十项有望改变世界的发明》,介绍了可再生柴油、智能轮椅等被诺贝尔奖漏评的科技成果,使读者大开眼界。

三、国际性新闻追踪性报道和深度报道更加强

以往我们的地方报报道美国大选,通常报个开始,再报个结果就差不多了,而此次对奥麦角逐,几乎是穷追不舍,每日有报。从《奥巴马赢下第一村》(北京晨报)、《奥麦今日巅峰对决》到《麦凯恩后院起火》、《奥巴马违法姑姑曝光》、《只差一州奥巴马江山到手》(北京晚报),直至《“黑马”问鼎白宫》(北京晨报)、《美国诞生首位黑人总统》(北京晚报),向读者提供了全程记录。

此外,各报一改往日国际新闻动态化、表象化的倾向,抓住重大题材,采写和刊发了一批高质量的深度报道,如《全球金融危机再报告》、《国际地震预报的百年浮沉》(10月30日南方周末)等。

四、国际性新闻体裁更多样

过去我国地方报上的国际新闻所用的体裁大多是消息,而且大多冠以新华社或外国通讯社的电头。而今则是通讯、特写、评论、图片样样俱全,而且本报专稿和特稿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日本央行7年来首次降息》(北京日报专稿),《且看美国欠债储备石油》(北京晚报评论),《金融危机让〈资本论〉 热销》(北京日报特稿并配图)等。

解析国内地方报国际新闻,我感到在信息选择、体裁把握及版位安排等方面,仍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在信息选择和采写重点的确定上,应考虑到本报读者群的构成特点和要求,符合新闻价值判断中所强调的接近性。

10月30日北京日报“今日关注”刊发的《金融危机让〈资本论〉热销》可以算得这方面的成功范例。该文以世界性金融危机为背景,透过《资本论》热销,就连德国财长也成了马克思粉丝,苦读《资本论》的新闻事实,引发人们对资本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进行深度思考。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的名字家喻户晓的中国,这个切入点极具接近性,因此也就更能取得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在版位的安排上应更恰当。

既然是地方报,就应有别于中央级报刊,尤其在对国际性新闻的处理上,应当与本身的报纸功能定位相符。如北京一家地方报将《中国领导人贺电奥巴马当选》的新闻以通栏标题安排在头版头条,将《印度发生18起连环炸》的图片新闻以近半个版的篇幅刊在第一版上半部,11月6日的南方某报在头版用整版篇幅,通栏题,刊发《向美国新总统提问》的报道,就值得推敲。

地方报应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而不应像中央大报那样包打天下,也不应像环球时报那样将主要报道内容定位在国际新闻上。如果忽略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独有特点去选择和处理新闻信息,就难免会出现“千报一面”的同质化现象。

(作者为京报集团新闻研究所和北京市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高级记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感动自己”与“感动别人” 下一篇:2009报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