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

时间:2022-02-18 09:50:34

浅谈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

摘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别于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暴露出的问题更多。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规范固定资产具体管理工作,将有助于维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使用。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近年来,国家财政不断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及重视力度加大,但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相对薄弱,如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或者虽然建有制度,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等许多问题的凸显,将不利于国家财政资产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有感于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希望能引起事业单位的重视,更好的推动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更好的衔接于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一、固定资产概述

(一)固定资产定义

事业单位为了履行职能,更好地提供社会服务,通过财政核拨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购建、无偿调入等形成并占有,使用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有形资产。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

1、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原则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有助于减少资产管理工作的盲目性、无效性。事业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存量资产,确确实实将年度预算落在实处,真正发挥预算管理应有的作用,合理配置资源,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好前期基础。

2、规范性与标准性原则

首先要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包括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相关内容的具体管理办法,其次在实施上要严格按照制度并比照标准,实行规范化资产管理,杜绝资产管理的随意性、不负责任的态度。

3、实施全过程管理原则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从配置、使用、处置、到上报资产管理信息,不能只重视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而忽视其他环节。各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自始至终,立足于全面管理的角度去分析处理问题。

4、效率性原则

任何工作都要考虑效率性,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更是如此。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占用了大量资金,如何有效地配置、使用部门资产,提高单位资产的利用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率,成为一个突出的重要问题。

5、信息化管理原则

摒弃传统固定资产管理的弊端,不断创新、不断努力的改进工作,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性。尽快适应财政部、国家事务管理局组织开发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的要求,保证国家财政实现系统资源共享,以及实现财政经济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领导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单位领导只重视本单位的业务,而忽视了固定资产管理这类支持性工作。单位领导认为做好业务,所需资金向国家申请,其实这样的理解很狭隘。国家的财政资金是有限的,而国家要支撑的社会公共设施项目建设是无限的,如果不去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率,仅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如果全国所有的需要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都如此考虑,单位的业务又能走多远呢,这将是对社会公众的不负责任。

(二)不相容职责未分离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薄弱。请购与审批、询价与订价、采购与验收,职责不加划分。单位在购置资产上始终由一人负责询价、定价、采购与验收。在内部控制活动中,这属于不相容职责,是应当加以分离。对固定资产采购、购置,缺乏风险意识,导致采购、验收由一人全程办理。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舞弊当然是不可避免的。

(三)配置固定资产时不是以资源共享为出发点

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有充分保障,它不像企业购置资产要算经济账。设备购置价款、耗材、维修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虽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不要求计算成本,但是一个事业单位在配置办公设备时,面对着巨大的数字,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产出与成本的配比呢,事业单位向全社会公众所提供的服务和自身的耗费不应当产生悬殊的关系。另外为各部门重复配置相同的资产导致负面影响,易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使得资产的利用效率低下,致使资产浪费。

(四)固定资产处置残值随意估计

固定资产报废时,固定资产残值未经专门的评估机构鉴定,致使资产价值被人为低估,国有资产遭受损失。归结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事先没有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报废政策和程序,或者虽然有相关的政策和程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五)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

事业单位普遍的会忽视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这样会产生一种结果,就是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会觉得单位并不重视这项工作,个人也不会在本职工作中有什麽发展空间。于是工作人员便产生了惰性,继而破坏了工作中的积极性,加大操作风险几率,导致管理工作在原地踏步,造成既无效率也无效果

再加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继出台的监管机构信息管理平台融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但有一部份未充分利用起来,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知识欠缺。

三、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管理层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配置相应的部门和人员,定期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积极听取资产管理人员的建议,对资产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得以健康的发展。

(二)关于固定资产配置问题

关于固定资产的配置,要做到资产配置的科学化。事业单位对于通用固定资产要实行部门之间的集中管理、资源共享、调剂余缺的管理模式。像一个事业单位内部划分有七八个部门,工作人员集中在同一地点办公,同属一个单位管辖,为什麽在配置资产时要分部门,分中层,分单位领导呢。资产对于各个部门、领导来说,具备很高的通用性,像这种资产完全可以在单位内部设置一公共区域安置资产,以供所有工作人员使用。这样可以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做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使用。

(三)完善并切实履行制度建设

要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包括配备相关的管理部门和人员,部门相互间的制衡制度,以及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

有了制度,就奠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管理工作就不会盲目,就会有章可循,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1、请购与审批

具有请购权的部门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审批亦应在审批权限范围内,严禁越权审批。

2、购置与验收

不相容职责分离控制要求资产的采购与验收必须由不同的部门、人员来完成,以起到相互牵制,防止舞弊现象发生。

3、领用与借用

完善领用与借用手续,对固定资产实行卡片管理,有领用人与借用人签字,明确使用人的责任。不能架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导致固定资产去向不明,无人负责,致使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被动管理,工作没有成效。

4、盘点与清查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进行全面清查,平时要不定期清查。固定资产清查不能敷衍、不能走过场,要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监盘等相关人员到实物现场认真核实,对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5、报废

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一整套报废制度。资产的残值是需要经过国家认可的专门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鉴定的,而且要出具相应的资产评估报告,这样才能使国有资产不遭受损失。其二,对于经上级领导批准以作报废处理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做帐户处理,避免实物管理与固定资产总账的脱节管理。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

现实中经常有财务人员进行各种培训,而专门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培训几乎没有。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知识也面临着落后。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搞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就必须不断地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的要求,最终将会不断提升工作的效果。

四、结束语

以上是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领导不重视,不相容职责未分离,人员缺乏培训等突出问题提出的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包括阐明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和具体的解决对策,如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总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事业单位管理层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加强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全面梳理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不断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努力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到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何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优化对策分析[J].新财经,2011(6):291-292

[2]王宝平,李达岭.浅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1(5):31-31

[3]匡平.优化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和思考[J].中国商贸,2011(5):45-46

上一篇:如何做好煤电铝产业链项目管理 下一篇: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