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饺子”名扬英伦

时间:2022-02-18 07:28:39

让“中国饺子”名扬英伦

辽宁的农家女王晓薇有一手做饺子的“独门绝技”。她与丈夫远赴英国创业,六年中几经坎坷,终于成为年赚百万英镑的餐馆老板,并被行业协会推举为“世界级烹饪大师”。

他们是如何获得了成功的,在海外创业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艰辛呢?2015年4月,这对夫妻回辽宁老家探亲,笔者采访了他们―――

为了谋生,苦学一手绝技

1983年春天,王晓薇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市法哈牛镇一个普通农家。她是家中长女,因家里不富裕,16岁初中毕业后,就只身来到省城打工,在沈阳北市场附近的“边林饺子馆”当学徒。

边林饺子馆在沈阳非常有名气,很多人都喜欢来店里用餐。店里的主厨边树春是沈阳“老边饺子”的嫡系传人。“老边饺子”用料特别有讲究,饺子馅既实又鲜,饺子皮筋斗顺滑,多少年来深受食客欢迎。到了边树春手里,“老边饺子”不仅保持了原滋原味,香嫩可口,他还在包饺子的工艺上下了一番功夫,做出来的饺子非常好看。王晓薇就在边树春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做饺子的技艺。

为了让师傅和同事们满意,王晓薇每天清晨很早就来到店里,作一天的准备工作,而打烊后常常是最后一个下班。在边树春看来,王晓薇年纪虽小,可勤奋好学,是棵“好苗子”,后来就把自己最拿手的技术教给了她。

有了边师傅的亲自指点,王晓薇做饺子的技术越来越好,无论拌馅还是手工,后来甚至超越了老师。那个时候,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刚走了一批又来一大批,店里的生意好得不得了。

因为店里卖的是纯手工包制的饺子,所以生意越好,要求包饺子的师傅速度得更快。店里还规定,所有的饺子现包现卖,不能冷藏隔夜。这样一来,王晓薇他们每天的工作量就非常大,但心灵手巧的她经过两年多的磨练,包饺子的速度开始变得快的惊人。这后来也成了她的“独门绝技”―――在5分钟之内至少包完100个饺子!

三年后,19岁的王晓薇不仅在店里独挡一面,还在沈阳餐饮界崭露头角。2003年,她参加沈阳电视台“天下美食汇”节目表演,其包饺子技术令观众叹为观止,获得面食组第一名的荣誉。后来,还获得辽宁省美食节技艺表演金奖。随后,王晓薇开始在大清花饺子城、粤海明珠等当地著名餐馆担任主理。

2006年秋天的时候,王晓薇与当时的沈阳会宾楼合作,在宾馆一层开起个“薇薇饺子馆”,第一次当上了“老板”。饺子馆开业后,吸引了大量的食客和市民。在饺子馆的外卖窗口,从中午开始,就有许多市民排着长队,等着买王晓薇做的羊肉圆葱饺子、素三鲜饺子等。王晓薇一时声名大噪。

在王晓薇倾心打造美食品牌的过程中,她结识了比自己小三岁的大厨赵国旺。赵国旺跟王晓薇是同乡,人长得高大帅气,有着共同的爱好。婚后的日子过得恬静而富足。

远赴英伦,事业受挫成了打工仔

2008年12月,辽宁国际投资公司邀请王晓薇夫妇到英国发展。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该公司就在英国曼彻斯特开了一家规模较大的花园饭店,几经周折,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对方希望凭借王晓薇一级面食大师的手艺,打开当地的市场。

刚到曼彻斯特的时候,王晓薇乐观地以为,凭着她和赵国旺过硬的厨艺,一定能够在当地站住脚的。然而,由于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和中国人有天壤之别,王晓薇做的饺子往往是客人看上去很喜欢,但吃后却不叫好。王晓薇又试着改换口味和样式,仍然没能获得当地客人的认同。她不禁陷入了沉思。是打道回国,还是留在曼彻斯特另觅出路?赵国旺也没了主意,夫妇俩开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们在国内都是有名的厨师,没想到到了异国他乡,却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不服输的她和丈夫商量之后,决定另辟蹊径,一定要在英伦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王晓薇辞去了花园饭店经理职务,随后跟丈夫一起放低身价,分头去了曼彻斯特两家比较有名的中餐馆打工。他们想借此深入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熟悉和掌握当地人饮食的偏爱和喜好。

2011年2月,王晓薇决定在曼彻斯特开自己的饭店。“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尽管很有自己的特点,但要想满足他们的胃口其实也不难,我们不如开一家自己的中餐馆。”王晓薇夫妇相中曼彻斯特的莫斯利街上一家经营不善的餐馆,盘下后成立了“东方乡村”中餐馆。近两年的打工经历,让他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自己能够在英伦取得成功!

王晓薇之所以将餐馆开在莫斯利街上,是因为这里毗邻全英国最大的华人街,此地亦是英国北部地区最集中的华人社区。另外,在中国城里有很多华人开的小超市,能买到地道的中国调味品、食品和厨房用具。

王晓薇在装修设计上更是费尽心思。她将餐馆改造成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样式,大门是龙凤呈祥,店堂里挂满了宫灯,天花板上镶嵌着扭秧歌、舞狮子等民俗图案,处处显示出浓郁的中国特色。当地食客一进来,就如同置身中国城镇院落之中,一边用餐一边享受着异国风情;而华人来了,则会有一种返乡回家的亲切感。

苦心经营,点子总比困难多

在曼彻斯特,雇一个工人要支付相当于国内10个工人的工资。为了节省开销,王晓薇就尽量少雇人,100多个座位的餐馆,最多时才请了四名钟点工。夫妇俩在餐馆忙上一天,晚上回到住处时,往往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每天营业时,王晓薇和赵国旺除了要在厨房里当大厨做菜,还要轮流在厅堂接待客人、上菜、结账、收拾餐台……甚至连洗手间的清洁,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回想那段艰苦的日子,王晓薇感慨颇多:自己身为“特级厨师”、“一级面点师”,如今竟沦落到洗碗、拖地板、打扫洗手间,这要是让国内的同行知道了,恐怕要被笑掉大牙。王晓薇说,那个时候跟国内的亲友联络时,她跟赵国旺都说自己在曼彻斯特过得很好,根本不敢告诉对方实情。

经营了半年多,餐馆的生意却一直好不起来,有时连本也保不住。这时,赵国旺想把店转兑出去,但倔强的王晓薇认为:既然事业已经开始了第一步,那就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王晓薇依旧早早起床,进材料、搞清洁、做准备,开始新的一天。她总对自己和丈夫说:坚持住,慢慢会好起来的。

那些日子,王晓薇一有空闲就和丈夫商量,怎样改进经营方式,怎样扩大客源。后来,他们想了个好办法:先以低价的方式为在曼彻斯特的华人服务,吸引他们前来,再由他们带来自己的朋友前来就餐。这一招还挺有效的。华侨华人来“东方乡村”吃饭,发现这儿很便宜,又能吃到正宗的家乡菜,慢慢就成了店里的常客。以后用餐时,他们就把朋友、家人带来。

如何使用餐者成为回头客?王晓薇在服务上下功夫。她首先改进了菜单,在菜单上印上英文、中文,并配上彩色照片。不断改进菜品,让菜品既有地道中国菜的特点,又符合英国人的饮食习惯,酱油少一点,口味清淡一点,并结合西餐的形式,分前餐、正菜、汤、甜点,一道一道上,让客人慢慢享用。

这些点子果然取得很好的效果。“东方乡村”的菜品色、香、味、形俱佳,当地人开始乐于接受。那些经常光顾的客人也口口相传,引来更多人前来用餐。他们非常喜欢点王晓薇做的“中国饺子”。

一年之后,餐馆的生意好转。为了在竞争中站住脚,王晓薇和赵国旺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菜品不但要做出中国菜的特色,还要搭配上王晓薇亲手制作的各式饺子,做成套餐的形式,让客人的每一次就餐都成为一次“饺子宴”。这样一来,来“东方乡村”吃饭变成了一种享受,餐馆生意一下子爆满。

经过王晓薇夫妇的一番苦心经营,“东方乡村”终于在曼彻斯特声誉鹊起,营业额不断攀升。

彰显特色,让“中国饺子”名扬世界

在做好服务的同时,王晓薇还了解到不少客人对中国特色的东西很感兴趣。于是,她又与华人街的一位姓陈的商人合作,在“东方乡村”开起了“店中店”。客人来店里就餐,除了享受美食之外,还可以在这里买到自己喜欢的中国民间工艺品,像瓷器、山水画、剪纸、扇子、竹制工艺品等。

当地的英国人对中国传统十二生肖木刻雕塑最感兴趣,总要王晓薇帮他们算算,自己是属什么的,性格有些什么特点……然后再买一套栩栩如生的木刻,心满意足地离开。王晓薇就此打算,把多种经营继续深化,让“东方乡村”以自身鲜明的特点来吸引更多的当地人和游客。

餐馆最吸引客人的,还是王晓薇的绝活“手工饺子”。王晓薇不仅把它当作主食,更把它当作一种中国文化来推广,让客人慢慢形成一种就餐习惯,进门后必点饺子。因为她包的饺子极具特色,口味纯正,摆在餐桌上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为了迎合欧美人的口味,王晓薇把地道的中国饺子做了一些改进。她在盘子下面用新鲜的水果铺底,加上奶酪、芒果汁,上面是一圈精致、小巧的饺子,既好看又好吃,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一次,曼彻斯特一家权威报纸的记者和朋友来餐馆用餐,发现这里的菜品既精致又可口,后来便专程对王晓薇进行采访报道。接着,当地电视台也采访了王晓薇夫妇。

有了新闻媒体的宣传,“东方乡村”的订座电话响个不停。英国人来了,法国人来了,商界人士来了,艺术家们来了……就连曼彻斯特一些知名饭店的大厨也来了,以专业人士的身份来品尝王晓薇做的“中国饺子”。2013年圣诞节前夕,美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威尔金森亲自打电话到“东方乡村”定台,在品尝了赵国旺夫妇的手艺后赞不绝口。

2014年3月,在曼彻斯特厨师协会成立12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主办方邀请了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厨艺展示,“东方乡村”是唯一一个以企业而不是以国家名义参加的代表。在表演现场,王晓薇展示了5分钟之内包100个饺子的“绝技”,令观众们叹为观止。

接下来,她被协会评为“世界级烹饪大师”,并担任全英中华餐饮业协会副会长、国际中国烹饪联合会烹饪技术比赛评委,跻身曼彻斯特餐饮业名流之列。

如今,王晓薇夫妇计划在曼彻斯特市中心开一家更大的饭店,名字就叫“中华饺子城”。她要通过中国饺子,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一篇:一碗面带来的慈善 下一篇:锚杆格构技术在陕北滑坡防治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