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角下的有效课堂管理研究

时间:2022-02-18 05:42:16

人本主义视角下的有效课堂管理研究

【摘 要】课堂管理是教学活动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在学校教学中,课堂管理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进行以及学生人格的完善。人本主义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其核心是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有效的课堂管理,必须基于人本主义管理理念,需要学校及教师运用一定的课堂管理策略,由以师为中心向以生为本的方向发展,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管理模式。

【关键词】课堂管理 有效性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57-02

一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有效课堂管理概述

1.人本主义理念分析

人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继承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直接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人才,探讨人本化的课程与方法,提倡学校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①人本主义教育在本质上是弘扬人性、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一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为目标,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及其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理论强烈抨击传统教育使学生知情分离、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弊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提倡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重视人性的培养,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

2.人本主义理念下的有效课堂管理

关于课堂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例如:莱蒙奇认为:“课堂管理是一种提供能够开掘学生潜在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良好的课堂生活,使其发挥最大效能的活动。”②我国大陆学者田慧生则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③人本主义管理是人的管理、是依靠人的管理、是为了人的管理,当这一思潮渗透到教育管理领域,对于我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形成了独特的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基础的课堂管理模式。人本主义理念下的课堂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管理而言的,即反对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反对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和控制,进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民主管理观念,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以更好维持课堂秩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 对传统课堂管理的反思

1.有效课堂管理常规缺失

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以及采取公平一致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不安全感”,从而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然而传统课堂管理,教师不注重课堂管理常规的建立,或是常规的制订模棱两可,尤其是在旧有的课堂管理的理念支配下而形成的课堂管理常规思想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课堂实际情况变化,教师只凭个人想法对学生不断地提出各种要求以维持课堂秩序,易造成课堂混乱、管理效率低下、时间的无益消耗等问题。

2.课堂空间环境不合理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成绩好、上课表现积极的学生通常被教师安排在教室的前排,相反,处于教室后排的学生往往表现平平,甚至是扰乱课堂秩序。这种座位安排方式,会使好学生和教师有较多的交流和互动,认为自己受到教师重视而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处于教室后排的学生不易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也会因为感觉自己不被教师重视而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交头接耳,成绩越来越差,最终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利于良好课堂秩序的形成。

3.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有效管理策略的缺失

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传统课堂中,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顾自己按课时计划授课,不关心学生的反应,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总是用命令、威胁的语言、采取生硬的惩罚措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虽然也许暂时能够制止问题行为,但从长久的效应来看,不但不能加强学生的纪律性,反而会导致矛盾的激化,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 以人为本有效课堂管理的建构

1.以人为本,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常规

课堂管理常规的制订要明确、合理、可行。课堂管理常规的制订不可只凭教师个人好恶而独断设置,而应该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制订,事实证明只有发扬管理民主,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制订的课堂管理常规才能得到学生最大限度的认可和支持,学生就会自觉遵守并乐意承担责任,增强其维护课堂秩序的责任感。课堂管理常规重在执行,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切记:必须坚定地贯彻执行课堂管理常规。教师在执行课堂管理常规时,态度必须积极,尊重学生的人格,切记敌视或责骂学生。

2.构建人性化的课堂环境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环境是进行课堂管理的各种内部条件的综合。教室的布置应该整洁安静、井然有序。除了教学所需要的桌椅、黑板之外,还应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布置,例如设置学习园地、榜样学习、实事关注等栏目,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文化课的学习,同时培养其关心集体、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划出一个特定的区域,展示学生的手工制作、活动照片、环保盆栽等体现人性化地设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创造性,丰富课堂环境。

教室环境只是课堂的物理环境,要实现课堂的有效管理,还离不开心理环境的建设,心理环境指师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环境,它主要包括课堂中的交往、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也常被称作课堂气氛或课堂氛围。④课堂气氛是否愉快积极,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交往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抛弃权威、主张民主,课堂评价以表扬激励为主,不滥用惩罚,促进和谐友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以生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⑤人本主义思想家认为,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尊”与“从”的关系。教师需要从人本主义原则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参与课堂管理的积极性,使其提高其自我管理的意识,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民主的课堂管理,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管理中增强全体成员的相互作用,使每个成员都可以获得一种自我归属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弱化自己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而是要通过尊重学生、树立威信,从而建立灵活而民主的课堂管理方式,使课堂由传统的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

4.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个人素养对课堂管理是否有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学生认同教师的课堂管理,并不是基于对专制权利的恐惧;恰恰相反,是因为学生被教师身上的某种特质所吸引,才有利于形成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实际的课堂管理中,应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积极的期望。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太过于单一,只凭学习成绩来划分优生、差生是不公平的,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全面地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应理性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

注 释

①单中慧.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68

②④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21

③田慧生.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32

⑤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5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陈学宏.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成达如.学校管理的人本意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析我国校本培训的发展及其教育理论基础 下一篇:坚持“四教育”,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