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愿得偿终有时“天神”一吻定乾坤

时间:2022-02-18 01:39:38

西方著名哲学家康德有这么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我们的心灵灌注时时翻新,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暂且遑论道德法则,广阔深邃又永恒如星空者,恐怕是自古以来地球上的人们所能看到的最不可思议最伟大的景观了,绝不愧对任何赞叹和敬畏。人们对宇宙的向往和追求由来已久,几乎每种文化都有自己对宇宙的解读,每种解读都充满了诗意的美好,饱含着梦想与期待。自从人类开始掌握飞行技术,就从未停止对太空的探索。美国、俄罗斯率先建立了国际空间站,如今,中国在相继实现航天员上天、太空行走之后,为建设探索太空的前口肖――永久载人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低轨道长寿命空间飞行器正式落户太空,成功地完成了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的任务,迈出了圆千年之梦的坚实一步。11月2日,在太空中翘首等候了一个多月的“天宫一号”,盼来了它的第一个亲密伙伴――“神舟八号”无人飞行器,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初吻”。

圆梦三部曲――天上宫阙将落成

“载人航天工程”是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第二步是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为科学家们进行各种科学实验、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提供理想的环境和稳固安全的平台。早在1992年1月,“载人航天工程”便开始实施,1997年,载人航天发射场建设竣工,1999年11月20目,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发射场发射成功;2001年1月10日,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成功发射并准确返回: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神舟三号”与“神舟四号”飞船又相继腾飞。2003年10月16日、2005年11月17日、2008年9月27日,“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也先后上天,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步。

与之前三位备受瞩目的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兄弟们”不同,“神舟八号”的任务是与“天宫一号”在地面人员控制下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建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并为中国航天第三步――建设空间站作准备。今后两年以内,中国还将发射“神舟九号”以及搭载宇航员的“神舟十号”,先后与“天宫一号”对接,组成能够容纳三名宇航员工作和生活的空间站雏形。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中国人终将建立起梦寐已久的“天上宫阙”。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透露,在我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大致包括一个核心舱、一架货运飞船、一架载人飞船和两个用于实验等功能的舱,总重量不超过100吨,规模不超过现有的“和平号”国际空间站。核心舱需长期有人驻守,能够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威发轫院士介绍,具备20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才能够发射核心舱。为此,我国将在海南文昌新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同时,还将在天津新建总装场。

数年磨一剑――神舟八号终上天

11月1日凌晨,当大部分人还酣然沉睡,在遥远的大漠中,搭载着“神舟八号”无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在一片欢呼声中腾空而起,直冲云霄。耀眼的火光染红了夜空,照亮了工作人员们兴奋而略带紧张的面庞,阵阵巨响如滚滚春雷一般,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任务,要进行的是中国航空史上的首次无人太空交会对接,为此,工作人员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2005年底,神舟八号首次对接缓冲试验在上海获得圆满成功,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激动不已,以更加饱满的信心和激情投入到“神八”的工作中。

2011年9月24日,运载“神舟八号”的火箭抵达酒泉航天城。10月26日,飞船被转运至发射塔架,整装待发。10月27日,已进入发射塔架的“神州八号”进行了首次发射演练,这是是每次发射前的必要步骤,除了测试飞船、火箭的性能有无异常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演练来衔接各系统之间的配合。与发射演练同时进行的还有推进器加注演练和陆场搜救演练。“神州八号”虽然是无人搭乘的飞船,但回收系统仍然按照高标准设计,因此按例进行了陆场搜救演练,包括发现目标飞船、救援、回收等工序。整个演练顺利完成,这才标志着“神州八号”船箭组合体已具备了发射条件。

发射成功以后,“神舟八号”在两天内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完成了两次对接任务,返回地球。对接成功后,“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以“组合体”的方式在太空中飞行,并由“天宫一号”来实施对“组合体”的控制,按照计划完成实验方案。实验结束以后,“神舟八号”返回地面,而“天宫一号”继续在太空中,等待下一次飞船的对接。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能力,拥有了建设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中国航天人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次交会对接任务是无人飞行,却是为下一步进行有人交会对接作准备的,因此系统均按载人状态备战,着陆场系统也不例外。这次任务对搜索回收时间要求更加严格,返回舱正常返回着陆情况下,搜索回收要在两个半小时之内完成,弹道式返回到主着陆场扩大区时,必须在12个小时之内完成搜索回收任务。千万里追寻――交会对接看点多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八”有着特殊的偏好。在古代社会,“八卦”对人们的影响可谓深远,日常生活几乎都离不开它。事实上,八卦是从上古结绳记事衍变而来的,可代表世间万物,是古人一种极富辩证意义的思维方式。南怀瑾曾经这样总结:西方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黑格尔的三段论法,而东方则是《易经》的八段论法。八是“数之大者”,派生出了许多带有圆满、完整含义的词语,如神有八灵、八神,人有八脉,地有八方、八极、八维、八荒,音有八音、其它还有八柱、八阵等等,天子饮宴用“八佾”,祭祀用“八簋”,驾车需“八鸾”,驭臣用“八柄”,统率万民用“八统”,治理国家用“八政”,凡此种种,无不表达了一种追求圆满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虽然“神舟八号”是一艘无人搭乘飞船,但不论从空间站建设的发展战略角度还是国人普遍的心理倾向性而言,它受到的关注度绝不亚于载人航天的“神五”、“神六”和“神七”。从技术角度而言,更是看点颇多。

如果将这次任务比做一场“太空大戏”的话,那么“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无疑是此次演出的高潮。因此最受关注的看点自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两个庞然大物之间的“深情一吻”,这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交会对接, 也是本次任务中最大的难点。整个对接步骤分为地面引导、自动寻的、逼近、对接,彼时两个重达8吨的飞行器都处在超高速飞行状态,虽然对接时相对速度不大,但在充斥着高密度等离子体、游离氧及紫外线等的复杂空间环境中,实现两个活动体间的精确对接,难度依然很高,对接机构中小到指甲大小的齿轮和针头大小的接口都要严丝合缝。尽管如此,在地面工作人员的操控下,在距离地球350公里外的太空中,“神舟八号”伸出像手一样的捕获装置,将“天宫一号”紧紧抓住,完成了震撼而浪漫的一吻,并实现中国航天史前所未有的“组合体飞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吻”,正是在祖国的上空。至于先后进行两次对接实验的原因,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认为,二次对接能力本身就是一项重要指标,一次对接成功并不能说明技术已经成熟,进行二次对接主要是为了积累更多空间交会对接的经验。

天地之间协同配合,共同完成控制任务,是这次任务的又一个亮点。从过去的单目标到这次任务的两个高速飞行的目标,测控体系面临很大挑战。在“神舟八号”“追寻”“天宫一号”的漫漫征途中,国内的7个测控站、3个飞控中心、3艘远洋测量船、国外5个测控站、3个国际联网合作站,再加上太空中的两颗中继卫星,组成了陆海天“三位一体”的测控网,为神八和天宫一号的约会之旅全程保驾护航。而当“神舟八号”到达“天宫一号”后下方约52公里位置之后,就转入了自主导引控制。正常情况下,这意味着能不能找到“天宫一号”并顺利对接,就得靠“神舟八号”自己的“慧眼”了,因此这短短的52公里才是考验它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在5公里、400米、140米和30米处进行了4次“刹车”,直到测控通信系统对两个飞行器状态进行监视检查、确认不会“撞车”之后,才继续向天宫一号慢慢靠近。跨越了千山万水,飞越了迢迢河汉,承载着无数关注和期盼的“神舟八号”终于在祖国的上空和“天宫一号”紧紧相拥。

本次飞船发射的看点之三在于“神舟八号”飞船的外形,这是因为中国神舟系列飞船将从“神舟八号”起基本定型,“神州八号”也因此成为标准型空间渡船,以后的飞船外形等基本要素都将与它保持一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州八号”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进入批量生产的代表。

千年圆一梦――为梦想插上翅膀

几千年的飞天之梦,终于在这个时代插上了翅膀,短短十年中,中国航天走完了发达国家花了三四十年所走的路。在举国欢庆之余,“神舟八号”也为全球华人的强国之梦、飞天之梦――一片承载着42891条公众梦想的芯片插上了翅膀,飞上太空。

在8月18日启动的“携手神八・交会梦想”大型公众梦想征集活动中,举办方面向全球华人征集强国梦想、飞天梦想、绿色梦想、公益梦想、个人梦想等,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梦想以文字、图片或影音作品的形式提交,举办方则从中筛选一部分储存到特制的“梦想芯片”中,搭载“神舟八号”飞船遨游太空。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启动仪式上写下了本次活动的第一个梦想:希望太空中能留下更多中国人的足迹,传递更多中国人的声音,为人类造福。一个多月的梦想征集活动一共征集到来自公众的二百多万条梦想。包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祝福、对未来地球家园的憧憬、对社会公益的设想以及对未来人生的期许等等。这些梦想不仅有望飞天,还有可能得以实现。据介绍,活动组织单位将挑选部分公益性强、可行性大、社会关注度高的梦想,寻求社会力量将其变为现实。入选的梦想跟随“神舟八号”遨游太空半个月之久,归末后得以揭晓,这一活动,大大提高了“神舟八号”的公众关注度,对航天知识的普及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上一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外艺术饕餮盛宴 下一篇:如何做促销活动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