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

时间:2022-02-16 10:58:45

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

经常有记者抱怨,新闻采访难,会议稿不好写,呆板乏味,焦点问题难把握,操作不便等,而报纸又多以新闻发稿量论业绩,这的确让一些记者感到“生存的压力”:没新闻源、采访难、发稿不易、完不成工作量等,继而产生了从业困惑,有的记者甚至因此对新闻产生了畏缩心理。其实,以笔者在新闻一线拼搏近十年的实践经验来看,“难”的症结并不在于采访本身的难度或者新闻源的缺乏,而在于记者自身“新闻眼”的蔽塞和“新闻心”的迟钝,简言之,就是缺乏新闻敏感性。

新闻敏感性是记者的必备素质

作为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性。

所谓新闻敏感性,就是记者对新闻信息源及时、快捷、准确地感知和捕捉能力,即我们常说的“新闻眼”、“顺风耳”等,这在新闻采访中至关重要――它能让记者在平淡新闻处写出灵动鲜活的“活新闻”,又能从表面上“没有新闻”的地方捕捉并挖掘到好新闻,从而让新闻鲜活化、宽泛化、深度化。对此,中外著名的报人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美国田纳西大学新闻学教授莱特尔说:“对一个记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除了写作的欲望和能力外,也许就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灵活及随和的个性、善于总结经验的本领。”

中国老报人王芸生在《报魂》一书中说道:“新闻记者要有热情,有明敏的头脑,热烈的心肠,冰霜的操守方可。”

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说:“惟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

他们的论述告诉我们,新闻敏感性是记者的必备功力,在采访中,要随时随地做个有心人,能发现并及时摄取、掌握新闻信息,才能始终做到主动出击,“弹无虚发”。

新闻敏感性对记者的意义

新闻的敏感性是记者新闻生涯的生命线,它源自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和丰富。现以笔者十年新闻生涯的成功尝试浅述之。

“生活处处皆新闻,马路边上有文章”,记者只要有“千里眼”和“顺风耳”,就能俯拾即是,随处可“捡”好新闻。1996年4月的一天,笔者跟随河南省卫生执法队随队采访,在郑州市二七区一学校门口,忽然看到街边围了一群人在议论着,情绪都很激动。笔者赶紧凑过去,正好听到一位家长在说:“咋办呀?找谁反映啊?这样下去,害惨了孩子啊!”再一问,原来,是附近药店都在比着兜售一种蓝色药片,这种药被宣传成“仙药”,吃了便可以成仙,于是许多孩子纷纷买来吃,结果导致很多中小学生出现中毒现象……是好新闻!我立刻“嗅”出这件事的新闻含量,便马上脱离了常规的检查采访队伍,开始对此事进行艰难而执著的调查、走访、取证。真相是骇人的:不仅二七区,而是整个郑州市乃至下面的部分地市,大量的药店都在肆意出售这种名叫“三唑仑”的精神类药品,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买着吃,中毒事件频发……

于是,《“三唑仑”:肆行省会中小学》的稿件于4月2日在《大河报》头版隆重推出,立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省领导当天便作出重要批示,由时任副省长的张世英亲自牵头,成立了由省卫生厅、公安厅、药监局等8个部门联合组成的调查组,严查风暴旋即在全省展开,事情得到根本解决。这组“路边听来的”重大新闻稿件随即获得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国家好新闻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并被全国二十多家媒体转载。

一些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现象可能蕴含着大新闻,记者的功力在于见微知著,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1996年6月,上海麦加利在郑州市开了首家连锁店,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开业当天,笔者采访路过,无意中看到门前“大酬宾大降价”的广告宣传栏,出于职业敏感,笔者当即抄了十几种酬宾大降价商品的名称和价格,然后到里面逐一核对,结果发现,内外价格根本不一致。于是,次日,《大河报》在头版刊发了《麦加利超市开业,大酬宾名不符实》的稿件,引发热议,随后,笔者又深度挖掘,查证了麦加利原属无照经营等更多内幕,并作了连续报道,最终让这个欺哄客户的“黑户”开业一周便关门了。

看似枯燥的会议或常见的社会活动中,也到处蕴涵着鲜活感人的灵动点,记者要善于捕捉细节和片段,才能从中写出好新闻。1997年4月,河南省卫生工作会议召开,在会场上,众多记者都感到虽然手拿一堆会议材料,却缺乏读者感兴趣的鲜活素材,不知从何下笔。当时,笔者在会场,静静聆听时任河南省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和省长马忠臣的讲话,终于捕捉到了两个生动细节:始终严肃的李长春在谈到河南的中医药光辉历史时露出了笑容,而马忠臣在谈到一些虚假的医药广告时,情难自禁,以手拍桌,予以愤怒谴责……次日,《大河报》头版头题刊发了此次“会议稿”:《李长春:笑赞河南中医重要马忠臣:拍案怒斥虚假广告》,文章以白描的手法鲜活再现了两位主要领导在会场一瞬间的情感表现,将原本呆板的会议新闻变成了一篇极具晚报特色的鲜活新闻稿,此稿后获省级、部级好新闻奖。这说明,无论是怎样场合,只要记者用心去发掘,去思考,去捕捉,就一定能写出生动鲜活的好稿子。

在一次和患者聊天的时候,听到患者抱怨住院费太高,而患者不知详情等,感觉里面有大文章,随之开始全面采访行动,并在《大河报》头版连续刊发了《患者需要明白消费》等系列报道,最终促成河南省“住院病人消费一日清单”的问世;下班路上,偶然发现街边电线杆上有张广告纸:“你需要温馨聊友吗?你想结伴旅游吗?”便循着电话打过去,开始了暗访,后推出重磅报道《揭开心馨伴游的面纱》,引发省会一场大规模的对温馨陪聊等的清剿活动;去菜场买菜,发现一路边店在兜售假文凭,后采访出《假证一堆骗子猖獗查出一串公安除根》的稿件;在公交车上,一个小学生三站路五次让座的行为被笔者观察到,并随之见报,掀起一场公交车上让座问题热烈大讨论;去驻马店出差,偶遇几十年如一日无偿为旅客服务的大爷,立刻改签车票,就地采访,一篇《大爷,旅客记得您》感动了许多人……

以上获奖新闻稿件,皆不是在那等着的现成新闻,而都是记者凭借敏锐的职业嗅觉得来的,有的是从枯燥的会议里捕捉的鲜活灵动的瞬间,有的是“顺风耳”听到后顺藤摸瓜扯出的,有的是“事事留心”挖掘的。这说明,新闻无处不在,关键看你是否具备敏锐的新闻触觉,是否具备发现并挖掘新闻的潜质。

记者练就新闻敏感性的途径

新闻敏感性绝非凭空获得,而是养之有素的,归纳起来无外乎“六多”,即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多思、多练。

多学。三人行必有我师,新闻记者必须要向经验丰富的同行多学习,并付诸实践,方可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让自己事半功倍,所以,虚心学习至关重要。

多问。多问主要体现在采访中,凡事多问,才能发现新闻之外的新闻,或者说发现浅新闻之中的深度新闻,对采访对象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象,都要多问“为什么”,再向采访对象有意识地多问自己所触觉到的某种另一层面的新闻源,这样才能采访到新闻之外的新闻。

多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一个好记者的基本素质,好新闻永远不会在路上静静地等你,它会隐藏在细节中,蕴含在百姓间,埋没在不经意之中,只有多听、善听、静听,方能不放过好新闻在某一瞬间向你透露出来的点滴信息,才能挖掘到好素材。

多看。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细节,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细节看内涵,这样才能在无新闻处找新闻。如果不留心观察,再好的新闻信息也会和记者擦肩而过的。所以,用“千里眼”去看,方能发现好风景。

多思。思考是重要的一环,你听到了、看到了,但如果不用心去思考,那么,等于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完全失去了意义,只有时刻保持清醒敏捷的思维,用心思考生活中感知到的一些平凡或特殊的现象,不放过任何可能产生好新闻的细微末流,才能犹猎隼般地捕猎到好新闻。“多思则多成”意即此。

多练。培养并不断完善新闻性仅靠学习和思考还仍是“纸上谈兵”,记者要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不断练笔,躬耕不辍,并时刻总结归纳经验,才能不断进步。

所以,如果一个记者不具备新闻敏感性,其采写的新闻就会乏善可陈,读之无味。于己,是从业的困惑和痛苦;于人,是新闻资源的浪费,这样,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

(作者单位:河南大河大图文传播有限公司)

编校:郑艳

上一篇:“三农”宣传要“零距离” 下一篇:广播短新闻要短些,再短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