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危重型患儿救治手段的探讨

时间:2022-02-16 05:00:02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穿刺术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并总结对低领患儿的急救手段和相关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4月~9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危重型患儿46例, 行中心静脉穿刺术, 并比较患儿在穿刺前后等时间内的补液量(ml/h)、补液种类、补给途径、生命体征、 血气、末梢循环等方面差异。结果患儿穿刺前后单位时间内(8~24h)补液量(ml/h)、补给途径、补液种类、末梢循环、生命体征、血气、血糖等均存在较大差异(P

【关键词】 手足口病;中心静脉穿刺术;救治手段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简称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疾病, 患病人群以儿童居多, 主要表现为发热, 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溃疡、皮疹, 严重者引发肺水肿、脑膜炎和循环衰竭等致命性并发症, 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而本院采取的中心静脉穿刺术治疗46例手足口病危重患儿均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4月至9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危重型患儿46例, 其中男29例, 女17例;年龄4个月~6岁, 平均年龄1.8岁;46例均确诊为手足口病危重型IIIa, 并伴有肺炎, 其中肺出血17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1例, EV71感染8例;46例患儿主要表现为呕吐、呼吸不规律、音粗、有啰音、腹泻、发热、出现血性泡沫痰。

1. 2 治疗方法 对46例患儿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采用“益欣达”中心静脉穿刺包, 大于9个月患儿的选择5F双腔中心静脉包[1](长度:13 cm;外径:1.68 mm;远端流速:24 ml/min), 9个月以内的患儿使用18~20 G的单腔中心静脉包(长度:13 cm;外径≦1.4 mm;远端流速:8~16 ml/min)。选择右侧锁骨中点内0.5~1.0 cm处, 穿刺方向针尖指向胸锁关节或喉结, 与患儿皮肤水平切面呈15~45°进针[2]。穿刺成功后固定导管, 接液体[3]。其中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44例, 50次;颈内静脉穿刺2例, 3次。其中一例穿刺置管4次;一例3次;4例2次。比较患儿在穿刺前后等时间内的补液量(ml/h)、补液种类、补给途径、生命体征、 血气、末梢循环等方面差异。

1. 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

2 结果

经穿刺治疗后, 患儿在穿刺前后单位时间内(8~24 h)补液量(ml/h)、补给途径、补液种类、末梢循环、生命体征、血气、血糖等均存在较大差异(P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 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发病较急, 无明显前驱症状, 约半数患者在发病前会有发热症状, 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 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发病之时容易出现脱水, 易导致患儿进入高危状态。因此及时的补液, 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补给营养和各种深切治疗是首要任务。

本次46例手足口危重患儿在治疗前大多生命体征不稳定, 头皮和四肢等部位出现黑青、瘀斑等症状, 基于医疗和护理要求, 选择了深静脉穿刺治疗方式, 大大改善了患儿外周的情况, 并使患儿生命体征基本稳定, 血糖恢复正常, 对患儿的转归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罗光辉.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进的解剖依据和临床应用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4,25(6):741-743.

[2] 谭晓军,龚丽荣,吴日蓉,等.锁骨下静脉的解剖特点与上腔静脉置管路径的研究.解剖学研究, 2002,24(2):89-91.

[3] 金先银, 焦秀梅.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与应用体会.中国急救医学, 2004, 24(3):225.

上一篇:雾化吸入高渗盐水和氨哮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 下一篇:50例老年患者特重度烧伤的治疗探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