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国际化对内地高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启示

时间:2022-02-16 12:18:56

港校国际化对内地高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启示

摘要: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声誉良好,师资队伍多元化,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学生出国交换机制常态化。与香港高校相比,大部分内地高校在国际化程度上与其存在一定差距。内地高校需借鉴香港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的经验,加强国际化战略的顶层设计与规划的分步实施,并结合本校自身特色和优势,多渠道拓展学生国际交流模式,通过建立部门间的协作机制保障学生的国际交流项目顺利实施。

关键词:香港高校;国际化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生国际交流;国际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32

21世纪以来,全球化呈现出进一步加速发展的趋势,作为先导性知识传承与创造的高等教育蕴藏着巨大的辐射力。教育国际化正成为21世纪知识社会、学习社会的发展主流,极大地影响到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在不同文献中有多种表述。广为接受的说法是指在高等教育的不同发展历史阶段,在全球国际化的背景之下,依据人才培养的特点,不同的国家之间各种跨越国家、民族、文化而进行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国际化也是一国高等教育主动面向世界,输出本国教育理念,吸取他国高等教育精华,并融合到本国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中的必然趋势和过程。高校的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核心功能之一,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必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

由于地理、语言和文化的渊源,包括英国在内的主要欧洲国家和美国主导着当今世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的发展潮流。美国走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列。美国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首先是为维护其超级大国的利益服务的。美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国际交流;另一方面,注重在大学校园培育和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在当前国家间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哪个国家拥有更多的具有国际知识、国际视野和国际经验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哪个国家就将占有优势。2009年,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授予国际化工作出色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保罗・西蒙奖”。对其而言,该项殊荣来之不易。1941年明尼苏达大学就开始接收中国留学生,至今已有累计一万余名中国学生或者学者在明大有过留学、进修或者工作的经历。明大是整个北美地区拥有中国学生最多的高校。重视与中国的教育交往、重视国际交流,为明大成为世界一流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学府和学术研究机构作出了突出贡献。

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依托于欧洲的一体化。目前已经有90%的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参与欧盟“伊拉思谟计划”(Erasmus Programme)的实施。欧洲不同历史背景的国家呈现出不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英国作为老牌的殖民宗主国在国际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英联邦组织与54个国家不但有着共同的殖民历史,还使用共同的语言。植根于整个欧洲体系的英国高等教育在执行欧盟高等教育计划改革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英国包括牛津、剑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在内的研究性大学一开始便参与了伊拉思谟计划等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据统计,2006-2007年间,大约65%的英国高校与海外高校建立1758个合作项目。由于历史管治原因,仅在香港地区,便有80余家英国高校或者教育机构与香港地区教育机构合作,举办了617项本科生与研究生合作培养项目。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为例,帝国理工位于伦敦市中心,伦敦的国际化特质(民族多样化、文化多样性)也烙印在帝国理工身上。50%的国际学生、30%的国际教员,帝国理工的国际化更注重大学解决全球化共同问题的作用。与时俱进且总是先人一步的独特国际化理念也是校长基思・奥尼恩斯爵士给出的帝国理工保持长青的秘密。这也保证了帝国理工自1907年成立一个世纪以来,其综合排名皆名列英国高校前三甲。

2013年7-8月间,笔者以香港高校管理为研究重点,深入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地实证考察,重点了解和关注了香港地区大学国际化的特点和优势,以及香港地区大学在学生国际交流方面的成就和经验。通过深入考察,我们认识到香港得以跻身全球最佳求学城市第三位(前两位分别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和英国伦敦)的原因,这些成功经验能够给中国内地高校的学生国际化交流工作带来借鉴和参考。

一、香港高校的国际化特色之表现

(一)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

香港地区的大学除了香港大学以外,大多数高校历史都不是太长。但是在香港这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大都市里,港校均能够做到惯例、潮流完全与国际接轨和融通其独具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享誉全球,香港地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亚太区域的教育枢纽。其具体表现在香港高校的管理理念、教学方式大多带有浓厚的欧美背景。但政府公办高校各有特点:香港大学尊崇英式教学、香港科技大学崇尚美式教学、香港中文大学实行独特的书院制,香港理工大学推崇全人教育、香港浸会大学提倡博雅教育等不一而足。各大港校对自己的宣传既有各自的招数,同时也互相提携。在世界舞台的展示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重在体现综合实力,而香港理工大学的酒店管理、香港城市大学的工程、香港浸会大学的传理、香港教育学院的教育和香港岭南大学的社科等强势专业特色表现也很突出。优势互补在世界上就有了港校“板块”的整体提升。

(二)国际化的师资聘任,学生来源多元化。

港校均设有董事会,成员是来自行政、教职员、学生、教育局和民间知名人士的代表,校监是特首。校长由董事会实行公开招聘,香港高校助理教授以上均需要进行全球招聘,大多要求有世界名校学术背景。教师聘任由系、学院、大学三个层次的教授组成不同层次的委员会,根据候选人的基本资料、学术成就、相关领域的海内外专家评审报告,层层过关。保证以一种公平、公正、透明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招收到最好的老师。譬如香港大学的1400多名教师中99%的人有国外学习经历,外籍教师占比近50%;香港科技大学的教师来自近30个国家,其中不乏美国国家两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的外籍教师比例也超过30%。港校管理犹如公司化运作,行政和教学管理不受外界干扰,闲人和庸人没有生存空间。香港各高校都强调“两文三语”的应用和掌握,即日常用粤语,上课用英语,服务场所基本能用普通话。这些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教师直接推动着港校的教学和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香港高校的学生来源也非常广泛。香港高校历年来招收新生的非本地化程度逐年攀升,其中包括中国内地学生和国际学生。香港特区政府给非本地生的资助力度也逐年加大,奖学金等激励政策也吸引更多世界各地顶尖的学生赴港攻读研究生课程。学生的各类学术活动、社团活动丰富,学校提供很多项目类别可以供学生选择,各种资助和辅导机构健全,对学生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三)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学生出国交换常态化。

香港高校高度重视国际与区域性的学术交流。每个高校都制定有自己的教职员工培训和发展计划,每年拨出大量的资金资助教职员工到海外交流学习。老师还有夏季特别假期可以前往海外从事研究工作。香港高校大多都是国际大学协会成员,本地及境外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频繁。而让学生“走出去”到国(境)外去交换学习已经成为港校常态化机制。譬如香港理工大学与内地及28个国家地区逾220所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换生计划,全日制在校学生均可以自由申请并参加校际协议下的学生交流计划,从而有机会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香港中文大学致力糅合中西文化,不断发展和保持与海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的关系,已经与世界上29个国家或地区超过230所高校建立学生交换的伙伴关系。香港城市大学在2011-2012年度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292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316份学生交换协议,其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就是国际化。

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香港中文大学是世界大学联盟(WUN)的成员、亚太国际教育协会(APAIE)的创始成员及其他主要教育组织的成员。2011-2012年香港大学在校学生总数为14 817人,年度外出交换交流人数为1 323人次,同时来交换的非香港本地学生数为1 450人。学生在校期间的出国境交换比例已经接近10%(该数字不含学生毕业后出国留学比例)。详情见表1。

二、中国大陆内地高校学生国际交流的现状及分析

对于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性,中国的高等教育界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教育部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明确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加强中外合作等众多联合培养方式……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第十六章又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推动下,内地的一流高校已经意识到,实现《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开展学生的国际交换学习,并据此制定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采取如申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内外联合学位培养、国家或者单位公派资助出国等举措来促进学生的国际交流。天津大学率先《天津大学国际化战略实施纲要》。此外,包括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 “985”重点高校还联合欧美等发达国家名校,在华联合举办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一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内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行为已经初见成效,在实践中大家均已深刻领会到,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既能促进他国以及世界教育的发展,又能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内地部分“985”和“211”高校走在前列,在促进学生国际交流的规模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个别学校甚至赶超港校。如:清华大学早在2009年就与国外高校建立了500多个交换生项目,华中科技大学每年有500多名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武汉理工大学每年有400人次左右的全日制学生出国出境交流。由于内地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总基数大(如武汉理工大学在校生总数为36 000人),在校生的出国交流比例还是远远低于港校(1%与10%的差距)。

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在学生国际交流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主要以下两点:

(一)外部环境与办学理念存在差异性

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的外部环境不同,办学理念各异。香港吸引了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前来设立领事馆, 50多个跨国公司设立了1547家分支机构,70%以上的银行为外资银行。由于历史原因,港校成立时大都有着欧美教育背景,从一开始其设立的授课语言就为英语,直接与国际接轨。学生的国际教育和交流从建校之日起就已经在港校发展的议事日程之上且深入人心。香港几乎没有自然资源,自由贸易港的身份属性标识着人力资源是其唯一的资源。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是腾飞和发展香港经济的关键。有的放矢地根据香港本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香港高校因地制宜地培养了一大批的企业家、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具有国际化的经济头脑和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熟悉国际市场,满足了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与之相反,中国内地现在承载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但是总体投入有限。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发展不平衡,教育也出现了明显的地区差异。总体而言,中国内地的高等教育走向市场的时间只有数十年,经验积累比较少,内地各高校与香港高校相比,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方面迫切需要借鉴学习西方与他国先进经验和理念。

(二)资源配置和项目管理存在差异性

香港高校小而精,内地高校大而全。香港有6所高校排在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前300位。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前列地位决定了港校能在更宽广的世界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外事讲究对等原则,水平相当或者学科互补的两个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来保证和约定双方学生交换交流的福利,港校的国际知名度保证了港校学生能享受到来自协议高校的更加丰富的国际交流资源。在项目管理方面,香港高校的学生国际交流已经是本科学习开始的必修环节,校园国际化氛围浓厚。港校为学生提供部级别、学校层面、学院层面、教授层面、校企之间、国际组织间、社会实践或者志愿者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的出国出境交流项目支撑。港校还有完备的资助经费和计划,给有志于在非本地院校修读的学生给予经济资助(香港理工大学资助费用达到所需费用的50%),确保家境贫困的学生也有机会进行海外交流。同时,港校内部拥有良好的关于学生国际交流的管理信息系统。内外兼修使港校学生能够很容易找到合适自己的项目,实现国内外课程、学分的无缝对接。

内地除了部分“985”和“211”高校外,多数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国际化意识相对淡薄,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不够。或者说很多教师本身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也不多。此外,内地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规模小,来华留学的优质生源少,校园内国际化氛围不够浓厚。学校在学生国际交流方面推进力度不够,在管理机制、交流机制、投入资金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学习和借鉴。目前各大高校都还在探索和完善学生国际交流的管理办法和机制,正在为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有序开展创造各种条件。

三、香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香港地区排名靠前的港大、科大、中大、理大、城大等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成为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有效助力和重要途径,其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一)加强国际化战略的顶层设计,确保规划得以分步骤实施

香港高校的学校发展战略都明确提出了学校发展的目标,进行了国家化战略发展的顶层设计,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指导学校的行政工作和具体的工作实施计划。

例如,香港理工大学前任副校长曾庆忠教授在“大学策略性发展规划”中提出,学校发展既要有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和务实的理想,同时还要有可度量的阶段性目标去具体落实,并在此过程中凝聚团队共识,由领导层协调推动,调动由下而上的积极性,落实共同承担。香港理工大学财务处的专业服务理念让我们感受到,如何让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将传统的被动等待和审核变为主动沟通和服务,从而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学校和个人的双赢。

还如,香港科技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布局首先确保真实反映学校及社会的发展需求,继而将顶层设计的思想与内容准确投射到学校具体的使命、愿景、目标及各项战略措施上,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学校各个组织与机构的具体建设目标和实践行动,最终形成发展合力。

对于内地高校来说,部分高校已经看到了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在学校的发展战略中也陆续出现了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内地高校开始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的优秀发展经验,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和指导方案。

北京大学在国际化战略方面走在前列。具体来说,北京大学在该校的发展规划中将“保持中国领先、创建世界一流”列为其国际化战略的未来发展目标。即到2018年建校120周年左右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2033年建校135周年左右率先跨入世界一流大学中坚行列;到2048年建校150周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左右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当前“十二五”期间,北京大学在教育质量、自主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能力、人才高端化水平、国际化办学水平、改革攻坚克难等七个具体目标的践行上也言必谈国际化和“世界一流”。北京大学还将大学的行政管理、教学、校区建设等工作有机糅合到国际化中来,保障落实其“强化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战略的实施。此外,北京大学提出要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管理结构,建立具备国际化理念、国际化服务标准的管理团队,强化二级、三级学术单位的国际交流管理能力,努力形成全方位、全层面、全员推动国际交往的管理格局。

又如,武汉理工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四大战略思想,包括有特色战略、协调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和创新战略。其中明确指出:“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并且与国际知名大学联手,广交朋友,扩大影响;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步入国际竞争的舞台,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多渠道拓展学生国际交流模式

随着当下国际人才市场上日益剧烈的竞争,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是中国高校迎合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必然之路。高校国际化趋势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与国际接轨成为每一所院校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早年建校之初就开始国际化历程的清华大学,一直都是以贯彻“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目标,在逐步摸索中形成了开放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化办学模式。既要巩固现有项目合作,又要开发新的合作模式;既要加快国际化步伐,又要保持本土化特色;既要开展全球化进程,又要坚守民族化道路;在诸多平衡中全面构建以我为主、特色鲜明的国际合作模式是我国高校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武汉理工大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拓展,得到不断加强。利用学校在材料、交通、汽车三大行业的特色优势,该校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30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客座和名誉教授。2007年以来,该校先后获批建立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功能薄膜新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等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1年,学校进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学校还通过“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计划”、 “中青年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等计划每年派遣近外百名教师赴国际知名大学研究访问;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系统每年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40人以上;每年举办10余次国际及海峡两岸学术会议。

通过以上种种国际化手段和措施,武汉理工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得以顺利实施,校园内营造了较好的国际化氛围。截至2014年底,武汉理工大学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1 036人,包括本硕博及交流生等层次和类型。武汉理工大学目前与世界上16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所院校建立138个学生交流项目,参与学生总数达到500余人,学生国际化培养工作得以逐步完善。武汉理工大学可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和多种层次的境外学习环节,其主要包括:赴美带薪实习、企业实习、短期培训、暑期夏令营、国际会议、交换生项目、访问学生项目、合作研究、联合培养、联合学位、学位项目以及博士项目和博士后项目等。不同形式的对象面向不同,不同项目的目标也各异。但是无论采取哪种形式、什么途径,只要注重每个项目境外培养环节的针对性,都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国际化体验,提高国际化培养效益,从而最终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建立部门间的协作机制,保障学生的国际交流项目实施

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内容很多,一般我们认为国际化内容涵盖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学生国际化、师资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学科国际化、国际化拓展、国际化保障等。无论哪一个方面,在大学运行的实际过程中由一个部门单独完成的可能性不大,只有依靠可操作层面的落实,与诸多部门合作共同提高学生国际交流工作的成效,方可为实现学校国际化战略目标添砖加瓦。譬如,学生的国际交流工作包括项目宣传、校内招生、境外联络、联合培养、出国派遣等多个环节,涉及学院、教务、学工、外事等多个部门,需要相关各部门配合与协调才能顺利完成。针对我国各大学国际化战略内容可以看出,以项目的形式来实现各个高校的国际化战略目标比较切实可行。如学生的学分交流项目、2+2双学位项目、夏令营项目、外籍教师的引智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一般来说,项目多且面广,参与度高,说明国际化氛围浓烈;项目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说明国际化实现渠道丰富;久而久之国际化战略的目标就越容易实现。

对学生国际交流项目而言,有效管理项目实施过程所需要的部门协作;同时操作多项目实施过程,保证项目群实施的结果最优;良好的部门间协作保障机制建立非常重要。这也对大学国际化项目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各高校国际化意识的形成和不断提升,学生出国出境交流的人数不断增加,参考港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经验,也基于对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出国出境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总结和认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诸多高校,均认为要使学生派出管理与服务(在校期间参加学校项目出国出境学习)成为学生国际化交流和境外培养的基础保障,必须在工作机制、信息服务、咨询指导、派出管理、过程管理、回国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即“选、派、管、回”四个环节推进工作,并由此形成各校独特的服务、管理和保障体系。

四、结语

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内地高校都在努力推行自身的国际化战略。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始终引起中国高校的充分关注和践行。内地高校学生的国际交流工作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分支,作为学校国际化战略规划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也必定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大学必须以更高的智慧和能力,加强国际化发展,加速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文峰,钟丽萍,何 斌.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内地高校发展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9(9):3840.

[2]陈宏俊.美国公立大学国际交流体制解析[J].世纪教育信息,2011(9):5356.

[3]王 涛.欧美国家高教国际化的发展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8688.

[4]刘培昌.香港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北京教育,2010(12):7274.

[5]钱 伟.香港高校国际化办学特色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3842.

[6]袁 云,支希哲,张永福.香港科技大学国际化发展策略及其启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8101.

[7]房东波,程显英.我国大学国际化战略制定与执行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226.

[8]丁仕潮,周 密.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战略实施的项目管理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8):7986.

上一篇:实施专项督导,促进教育督导工作全面开展 下一篇:神经冒险(连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