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范文

时间:2023-03-09 22:06:43

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国际化;培养模式;国际关系

早在1789年,伟大的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就在《立法原理和道义的概念》中提出了“国际关系”,随后这一概念被使用的相当广泛。在100多年以后,“国际关系”讲座在威尔士大学开办,标志着国际关系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另外,1916年世界上出门了第一本关于“国际关系”的书籍,即格兰特的《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一书。

一、国际关系的研究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变化

随着人类闻名的不断发展,世界逐渐被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国际关系”一词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多。国际关系的发展在19世界就不得不提到英国,而在20世界四年代以后就是美国的天下了,国际关系首先是国家态度,然后是国家利益与目标。随着国际间各大国交往的不断深入,我国与国际社会程度的加深,势必会对高层次的知识与理论提出更高的要求。就现在社会的发展而言,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新兴大国,必然会要求在世界格局、或地区战争中寻求更多的话语权。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二的经济大国,若在国际关系上说话不负责任,那便会使中国容易受到他国冷嘲热讽,有失大国尊严。由此可见,创建思想上的独立与解放,才能做好正确的处理国际间的关系。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在现实领域开始出现新的变革,在国家关系知识领域也会出现一场新的变革。冷战的结束是在苏联解体,然而当时的国际关系理论并没有意识到会这么快结束。国际关系理论预测的失败表明构建主义思维、演进主义思维和行为主义思维存在一定缺陷。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开始对传统的理论做出反思,开始对学科发展历史重新定义。自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如何提出与世界和谐发展能够反映中国核心价值的国际关系理论,为打破西方在学术理论的话语权局面,这些问题已经着实的摆在中国国际关系界面前。

我国已经为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提出了一些新的创新理论,比如新合作观、新安全观等体制的构建以及国际体制的完善与发展。同时,与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相关的社会命题研究,例如:天下大通、和而不同体系等概念,为中国学者捕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思绪。

二、国际化管理的概念、要求与特点

企业的国际化是指我国企业为谋求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外国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益,把本企业的销售管理环节扩展到外国的过程。具体包括生产国际化、生产国际化、服务国际化等方面。国际化的管理要求企业要有远见,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

1.国际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管理国际化作为一个新的管理趋势,它对目前的管理提示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有对管理着能在的管理能力方面的要求,对工作计划方面的要求,对工作组织领导的要求和对工作控制的要求等。对管理者的要求建议有以下几点:

(1)管理者并非一定出自于管理学位出身,但对其他岗位的职能,也必须都要有简单的了不可只懂自己熟悉的管理方式和行为理念。

(2)在目标取向方面,能在各个目标之间保持一种较为均衡的立场。

(3)由于环境及愈加复杂,需要借助管理学专家和科技人员,要能够和专家沟通协调。

(4)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力和技巧,能够转移应用于不同的单位上。

国际化的管理使计划工作变得困难,国际化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把自身的优势和弱势在国际环境中权衡利弊,制定出合理的计划,排除不理想的成分。

2.国际化管理的特征

管理的国际化在组织形式上主要有产品分部、职能分布、地区分布、混合分布的全球结构形式。

三、构建国际关系人才的培养

探索构建国际化关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熟知理论,通晓国际政策有国际战略眼光与国际关系人才。

建立一个拥有国际化管理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唯有在对现有国际关系学科属性、中国特色充分认知的出基础上,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国际关系理论的充分认知,也需要借助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整合,只有对这些科学理论运用联系的理论深入研究,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国际化人才。

本体论是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基础,在现代的专业化课堂教学中,加强国际关系本体论的研究。它是决定构建国际化的重点。有无政府是区别于国内政治和和社会科学的只要标志,对此而言,研究国际关系的是指就是探索“无政府状态”的构成模式。它需要回答“无政府状态”的实体形式是什么问题,就中国的现实处境而言,必须要在本体论上取得突破,才能构建起中国学派。然而,这并不代表认识论和方法论不重要,而是说本体论作为内核的作用,没有本体论,等于理论没有了“骨架”,只是单单停留在方法和途径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培养出学生独特的中国问题意识,在对我国人民的立场、视角、气度、和尝试方法上结合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优秀成果构建出与我国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理论。

其次,教师对国际关系教学课程中,强调科学的方法论的同时,重视人文注意思想。我国国际关系研究陈乐民曾经说过:“国际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它关联着文学、历史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本文对盲目推崇行为主义记性了一定的反驳。

说到底,大国关系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主体。人类行为与思维关系是及其复杂与多变的,若脱离了国际关系学科的特点,只顾研究问题本身。将使国际关系的研究出现脱离人的关系单纯追求客观理论。要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加强国际关系人文层面上的分析。在现有的理论中的利益、制度和权力都有着变量。这对这样面研究的学者有了一定启发,他们另辟蹊径从历史学的角度,致力于研究一些说服力更强的理论。现在的“构建主义”就是这种背景下发展而来的。

四、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

1.正确处理人才本土化与人才国际化的关系

人才国际化重在让本国人才走向国外,也是企业步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内容;人才本土化重在使用本国人才,是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所在。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我国企业正处于国际化的初步阶段,向外排出的人才远多于本地化的人才数量,主要是人才国际化为主,这样更有利于使我国人才走向国际化。大部分企业进入市场的国家地区环境较为复杂,利用其所在国家人力资源,推动本土化人也是发展的需要。通过对近些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一些企业实行人才本土化,使该企业国际业务变多,侧面推动了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步伐。随着国际化经验的逐渐成熟,人才本土化将是必然趋势。

2.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人才流失

伴随着市场国家化的不断加强,市场竞争残酷,人才争夺也是愈演愈烈,人才的流失也是各大企业绕不开的问题。事实证明,各大企业的人才流失,也和培养的本土化人才不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当部分的国际化人才正是由于没有得到重视,其职业生涯没有很好的发展,被迫另谋高就。人才流动是正常的,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的流动也是大势所趋,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有着完整的人才培养措施,使得人才的队伍得以维持,特别是核心人才这一块。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企业要不断的改进,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潮流,国际化的管理与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是我国企业必须把握好的两个重点内容,为了减少企业的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对储备人才的培养也是一项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王根顺,路丽娜.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实践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06).

[2]胡一f,朱道立,张建同,陈克东.中外科研合作网络对比研究[J].管理学报,2009(10).

[3]朱韵洁.“六五”至“十五”规划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测度[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4]韦家朝.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02).

国际化人才范文第2篇

一个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呢?或者说具备什么样能力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国际化人才呢?

首先,要是业务高手。如果你什么都不懂,就外语说的好,那充其量是个翻译。你是做服装的,需要是服装领域的业务高手,无论你从事设计、预算、供应链、物流、贸易等行业,首先得是业务高手,如果这一点能达到了,哪怕你语言不好都行,你可以雇翻译。如果不懂行,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国际化人才,懂行是最重要的。

其次,要有跨语言、跨文化的工作能力。你至少要通晓一门英语,虽然英语不是最重要的,但事事都去雇人,就没有成本优势了。

第三,独立作战和团队运作。独立作战是什么呢?到国外开拓一片市场,单兵作战的能力要非常强。因为国外虽然有现代化通信手段,但独立做事情的能力越强,成功的概率和效率就越高。尽管如此还必须有团队运作的能力。现在是网络化社会,虽然身处里约热内卢,却可与深圳、北京、西安通过网络办公,从国外接到需求把它转化为订单、转化为方案,同时还需要总部的研发团队、供应链团队、市场团队的配合。因此跨团队的运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要熟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如何选拔和提升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实际是说国外的分支机构要造“诸侯”。什么叫“诸侯”呢?就像华为老板说的,你是省办事处主任,你就是“省长”,你是一个国家的首席代表,你就是“国王”。一个区域市场的总领导就叫“诸侯”,他必须要能坐镇一方,有非常强的综合能力。“诸侯”要和政府打交道,要和客户打交道,要和合作伙伴打交道,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诸侯”。

有些企业在海外雇了当地员工,甚至在国内雇了外国员工。IBM很多员工在联想并购的时候并入了联想的团队。还有一些海归的国际化人才,有一些来自于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外籍员工和国际经理人,对这些海外华人和国际化人才怎么管理?我认为,主管本身也要国际化。不管你是CEO还是总监、VP,这些人如果本身都不懂得国际化,你跟他没有共同的理念,没有共同语言,你怎么去管理他呢?你认为对的东西,他们不认可是对的。你认为错的东西,他们不认可是错的,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准则很难驾驭,所以国际化的人才团队对主管的要求也很高,也必须国际化。

联想也在进行国际化,当然国际化路线和华为是不一样的。它是通过收购IBM的全球网络,来实现联想全球网络国际化。我们是以外派为主,还是本地化为主?华为都是以外派为主,把中国员工派出去当主管。联想不一样,通过收购IBM的一个销售机构,利用IBM完整的流程、完整的团队、完整的渠道、完整的体系降低成本,使原来不赚钱的部门变成赚钱的部门。怎样变成赚钱的部门?还用那帮人,还用那套体系能赚钱吗?一定要派中国的高管去主导市场。做本地化的一个原因就是以夷制夷。虽然是以夷制夷,以我为主不能忘。

联想购买IBM之所以能成功,首先就是中国所有的优势得到了发挥,而不是仅仅换一个老板。像TCL购买阿尔卡特、BenQ-明基购买西门子手机等失败案例,就是因为他们购买了法国的阿尔卡特和德国西门子的工厂以后,因为有当地劳动法和工会组织的保护,使中国企业很难施展拳脚,结果只是换了一个股东老板。要运行西方的工厂还是西方人最厉害,如果不让我们去改革流程、置换主管,那就不要并购他们了,因为他们自己会运营的更好。

跨文化企业如何管理

比如在华为有一万个外国员工,怎么管理呢?现在华为的全球市场体系都是用电子流,在伦敦填申请,通过(英文)系统然后互联网进行签批。所有文档、规章制度、技术文件、报价文件、商务资料、投标文件全部是用英文来处理。这个系统是服务全球的,但是在法语区和西班牙区还有专门的投标办将文件转化为当地的语言,首先文档要做国际化。

其次就是理念、制度、标准要做国际化。要遵守行业标准,也就是说,你不一定做天下第一,但你的发明创造,要做同类产品天下最好、市场最好、款式最新、价格最低、服务最好。我们知道这些就是国际标准。另外就是国际法和惯例,我们做国际市场要遵守法律。特别是我们做发达国家的市场,要遵守法律。香港有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叫张五常,他在美国巡回讲课的时候,可能收入了几万美金但没有交税。美国联邦调查局就来中国通缉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他著名,法律就不管他,也不能因为不著名,法律就会饶过我们。

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

做国际市场非常的寂寞,非常的辛苦。什么叫文化?你吃不到炸酱面了就叫文化,听不到相声了就叫文化,吃不到饺子叫文化。我当年在国外常驻的时候,坐返航的飞机回来,最大的乐趣就是问人家,你这儿有没有方便面。我能连着吃三、四罐方便面,因为国外吃不到面条,这就叫文化。你的吃穿住行都跟国内完全不一样,你可能每天吃着西餐,一顿饭吃几百美金的大餐,但是这种大餐你连着吃三个月就会恨死它,特别想吃一碗面条、吃一碗饺子、喝面糊糊、吃点咸菜,这些就是文化。

宗教、文化和人文的关怀,在国际化过程中都需要。如果做的不好,海外员工队伍就会很不稳定。在非常寂寞、非常辛苦的环境下,宗教、文化和人文关怀是非常重要的。当时我们公司给海外员工经常会刻一些光碟出去,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国内畅销的电视剧,春节晚会等,这些都是人文关怀。

人力资源政策的国际化

人力资源政策怎样国际化,我们和美国相比,成本要低很多,但是在中国企业里,薪酬已经非常高了,如果岗位年薪五万就可以雇到人,为什么要花到年薪二十万去雇这个人?主要还是要跟国际化接轨,如果你薪酬激励机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跨国公司会轻易通过薪酬机制把你瓦解掉。你培养一个团队五十人一个小组,小组长比如说是一百万年薪,一般工程师二十万年薪。那么你的竞争对手要挖你的时候,如果他不给予两倍以上的待遇他很难挖走。两倍以上的待遇,这个团队要花好几千万挖走,一般企业不具备这个能力,具备这个能力的企业不一定非要这么做,这给竞争对手也设置了一些障碍,所以薪酬机制也必须国际化,激励机制国际化就是把股权做成期权这种形式国际化,工作流程国际化和职位体系国际化。

国际化人才范文第3篇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相关举措

“国际金融”课程研究国际货币信用关系和资金融通规律[1],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点。首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包含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如外汇与汇率、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等),又包括实务知识和操作的介绍(如外汇交易、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等),还有相关政策的研究(如汇率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需要运用到国际贸易学、金融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其次,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地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强调对与国际金融业务相关的经济事务、涉外企业管理等工作所必备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的理解和应用[2]。如面对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复杂局面,如何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针对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而中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这一事实,如何调节国际收支并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等问题,都是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3]。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这些知识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越发重要。近年来,我们在“国际金融”课堂教学中探索性地灵活采用了多种教学改革措施,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国际化

首先,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应遵循国际标准。国外经院流派教材以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下册)“国际金融”部分为代表,涵盖汇率和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内容,并在第六版中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全球化的冲击等新内容;商学院流派的教材则更侧重微观与实务,以布特勒的《国际金融学》为例,突出了国际金融市场与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内容[4]。近两年,美国次贷危机对货币金融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等教学内容形成了冲击,国外课堂教学有将此部分内容分量加重的趋势。在参考经典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国际金融“宏观与政策”、“微观与实务”、“创新与监管”三大内容模块。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我们做到了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其次,大幅增加对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货币合作等内容的讨论。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金融本土化和区域化研究趋势明显。以人民币汇率为例,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本土化问题,也是全球关注的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因此人民币汇率问题及区域金融合作应成为国际金融课程重点探讨的内容,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相关焦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课程内容有意识地突出“面向东盟”的特点。广西是中国与东盟经贸文化联系的桥头堡,高校具有研究和探讨东盟相关问题的区位优势。除了在教学内容上大量引入东盟国家相关案例以外,还利用学生来源国际化的特点,让金融专业的留学生以课堂报告的方式制作课件介绍越南、泰国等国家的金融体系情况。

(二)教学手段多元化

第一,重视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各高校商科专业最流行且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优点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类典型案例中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判断、决策的机会,提高分析和创新能力。由于接触新知识的角度从传统的“演绎”变成了“归纳”,学习难度下降不少,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轨迹也更符合人类的本性。“国际金融”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学生平时不容易有机会接触到,理解难度大。如果能够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将具体的知识点和世界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核心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例如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加入美国次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等历次金融风暴的实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由此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求;在讲授汇率变化的影响时,可结合日本签订“广场协议”的教训,讨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可能影响;又如在外汇风险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部分,可加入华为、中兴等明星企业的真实案例,使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模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第二,重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感式的页面展示教学内容,学生的感受直观,既能丰富课程内容,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思路。通过播放一些贴近重大国际金融事件的视频、音频文件,可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深受学生欢迎。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5],有助于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添加最新的统计资料、案例等信息,使学生能学到最新的知识。通过建立国际金融课程网站,让学生实现网络自助学习,在线查阅课程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等。通过开设教学互动平台,方便学生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形成完整的互动知识体系。答疑问题和教师的回答和分析都被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可以形成独立的教学知识库,对课堂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6]。第三,优化实训环节,实现情景化教学。为配合国际金融的理论学习,在金融综合实验中设立了外汇交易等实训模块,通过在实验室里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进行仿真模拟,制造出身临其境进行实际买卖的氛围,有益于增加学生对证券、外汇等市场运行机理和具体金融产品交易的感性认识。通过模拟学习,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熟悉业务流程,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快适应环境。第四,建设国际化的实践基地。培养国际化的专门人才,要广泛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营造有利于国际化的人才成长环境。在利用国外资源方面,我们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根据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采取互换、交流、实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出国门,接受国外多元文化的教育,扩展视野,充分享受国际教育资源。在利用国内资源方面,与银行、证券等行业的企业、机构密切联系,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利用广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将学生派往南洋银行、淡马锡银行等东盟国家在华金融机构进行参观和实习,收到良好效果。

(三)教学语言双语化

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内在要求。在教育部2001年8月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曾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双语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理念,业已被国内多所知名高校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通过双语教学,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国际金融涉及的众多专业术语,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理论表达的能力,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世界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也将为今后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英语基础。由于东盟国家广泛采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在面向东盟的金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中,教学语言的双语化改革一直受到格外的重视。根据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双语教学的两种尝试。如果任课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英语口语水平较高,同时学生也有较好的英语阅读能力,那么安排采用国际金融原版教材进行授课。如果没有上述条件,则要求老师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多使用英语词汇。特别是国际金融的有关概念,都应将其英文名称标注在中文名称的后面。在讲解有关汇票、本票、支票、信用证等内容时,要对照全英文的票据样本分析它们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点[8]。

二、今后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金融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案实施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坚持面向东盟的国际化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这些不足也成为今后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金融学专业教材建设要突出面向东盟的特点教材是进行教学的知识载体和基本工具,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直接关系。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和地区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及其相关领域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以及新的解决方案。之前的国际金融理论在持续深化、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出新的金融理论。例如汇率决定论、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各国金融政策协调理论等,均在最近20年间取得了非凡成就。为方便学生系统认识这些新问题并接收新的成果,需要对现有金融教材及时进行更新。在中国-东盟框架下,国际金融热点不断涌现,例如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9年的越南金融危机、中国与东盟货币合作以及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等。近两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加剧了该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复杂局面,成为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新热点。在此背景下,发挥广西东盟研究优势,推出面向东盟的金融学专业系列教材,成为金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教材的出版,除了成为学生学习和了解国际金融前沿问题的重要保障,也构成广西加强面向东盟特色和扩大经济金融学科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完善教材建设的同时,还应鼓励进行双语教学精品课的尝试,充分发挥双语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突出作用。

(二)深入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合作,拓宽交流平台教师队伍国际化是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模式从“以知识导向”的学科体系课程,向“职业能力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发展,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经济学、金融学的扎实专业理论功底,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还要具有高级商务管理的丰富实战经验。传统型的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迫切需要建设由“双师型教师”和“一体化教师”组成的新型师资队伍。具体可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建立激励措施:

1.创造机会并提供条件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强调教师对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以及对本领域前沿知识的获取。依托现有与东盟国家知名大学的联系,尝试建立教师之间三个月到半年时间的定期互派制度。

2.派出教师轮流到金融、经济领域的实际工作和决策部门挂职锻炼,或面向全社会招聘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高级经贸商旅管理人才到学院举办小型讲座或授课,形成结构合理,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国际化人才范文第4篇

一、全球化中不同文明之间的利益博弈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由于狭隘民族主义、霸权沙文主义和极端军国主义的存在与猖狂,二战几乎席卷全球,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损失。下半叶又长期被冷战的阴霾所笼罩,国家利益的争夺、意识形态的不同等都加重了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更使世界几乎时刻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危险之中。

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进入21世纪后的世界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冲突的根源由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对立转变为不同文化的差异和排斥,人类社会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尤其在美国“9・11”事件之后这种威胁不断加剧。可以说,全球恐怖主义已经进入3.0时代,开始出现强烈的国际化倾向,活动范围扩大,从西欧、中东、拉美三大热点地区向全球各地区和国家蔓延,打击目标的扩大和恐怖手段的多样让一个又一个受袭城市和国家深陷血流和惊恐之中。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缘起

正如前文所述,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因为不同文化的差异产生的冲突,已经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长期的威胁,但在对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文化有其产生的合理背景与发展沿革,要避免因不同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排斥、歧视、仇外等情绪,就必须普及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认识,包括历史的、语言的、习俗的,当然也包括对所处整个人类社会文明演进历史的总体把握,广泛、深入、客观地进行认识。从认识到理解,在认识、理解文化的基础上,人们互相尊重、宽容不同文化的存在;在尊重、宽容的基础上,沟通、交流,促进和平共处、协调合作,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冲突频繁发生。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言所言,“战争既发动于人心,故和平之堡垒须建筑于人心”。因此,二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大力倡导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三、时展对初中历史教育的要求

“没有历史,理解便不可能,因为人是生活在历史中的,历史使理解得以可能”。客观的历史课用真实的方法让人们认识到世界上有许多与自己不一样的人的存在,从而在认识的基础上,接受差异,承认差异,理解、尊重这些不同文化底蕴在同一个地球中的共存。在今年3月刚刚向社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第三条的“国际理解”,明确写明了中国学生发展应具有全球视野、尊重差异,即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这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的课程目标“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不谋而合。而青少年是国际理解意识教育的重点人群,尤其是处于13-16岁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由于特殊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加上年龄特点和认知局限,他们最易受到不宽容、种族歧视和仇外情绪等的煽动。因此,在初中历史课中渗透国际理解意识教育是当务之急。

国际化人才范文第5篇

国际化人才不完全在于是不是外国人或是留学人员,关键在于他是否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是否具备全球经营意识和能力,是否具备能够跨越国界和地理空间的国际思维,是否具备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内涵,是指按照国际通行的人力资源规则和惯例,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全面参与国际间人才分工和交往的过程和状态。它的外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人才总量、质量、结构等各项指标要达到国际大都市的相应水平,其中包括留学与海归、外国专家等人才数及占比等。二是在人才素质方面,要培养、引进精通国际规则、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创新素质、能够在本领域内熟练地处理各种涉外事务的人才。三是要营造国际化人才活动的国际平台,包括人才教育国际化的平台、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平台、国际信息交互平台、国际经济交流平台等。四是人才机制要与国际接轨,具体包括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管理机制等等。

表1~4显示了全国各省市区2010年人才国际化方面的部分指标。

表1显示,在“外国留学生毕业生数”指标中,北京遥遥领先,数倍于第2—4名的上海、江苏、浙江,近10倍于其后的山东、黑龙江、广东、云南、湖北、辽宁、吉林等省。云南居于此指标的第8名,值得关注;在“外国留学生在校学生数”指标中,北京、上海、江苏位列前三甲,且与后继者辽宁、浙江、天津、湖北、广东等省拉开了较大差距。外国留学生云集京城理所当然,而上海、江苏较大规模的外国留学生在校学生数,显示了其较快的人才国际化进程。在抽样调查得到的“已回国创业的海归人才分布”指标中,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吸引了70%的海归人才,显示了这些省市由于综合条件具有优势而受到海归人才的青睐。而西部地区的诸多欠发达省区在留学生与海归人才分布中处于弱势。

表2显示,在“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单位数”“聘请外国文教专家数”指标中,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湖北等省市具有较大优势,显示了这些教育大省在接纳外国文教专家方面的能力;而在“聘请外国经济技术专家数” 指标中,上海、浙江、北京、重庆、辽宁、广东等经济大省则显现其对外国经济技术专家的需求能力和使用能力。相比之下,西部一些省区如、宁夏、青海等在需求、接纳、使用外国专家的能力则显得比较弱。

表3 全国各省市区2010年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信息交流指标

注: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 为原ISTP。

表3显示,在表征区域国际科技合作成效的“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指标中,上海、江苏、广东、北京、重庆等省市名列前茅,且与后继者拉开了较大差距;在表征区域人才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国际公认的“国外主要检索工具(SCI、EI、CPCI-S)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按地区分布”指标中,北京均居第一,且遥遥领先;江苏、上海位居第2—3名,浙江、陕西、湖北、辽宁、广东跻身前8名。在显示国际信息交流平台的“从业人员平均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的指标中,上海稳居第一,其后的北京、天津、江苏、广东、辽宁、福建、浙江处于同一水平。而在此三项指标中,西部省区的、贵州、宁夏、青海等均处于弱势。

表4 全国各省市区2010年人才外商贸平台及经济外向度指标

表4显示,在表征人才国际化的经济平台及外商贸平台的“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含港澳台)直接投资占比”“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外资(含港澳台)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外资(含港澳台)企业总产值在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比”等5个指标中,广东、江苏、上海、福建、浙江在大部分指标中均居于前5名,北京、山东、辽宁、海南、天津等省市在部分资本中进入前8名,显示了这些省市具有国际化人才融入经济全球化活动的较高平台;相比之下,绝大部分西部省区则显得尤为不足。

国际化人才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国际化人才 人才开发

随着“走出去”战略步伐的加快,施工企业已处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然而目前其国际化人才开发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再加上国际人才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的多元化,他们严重缺乏合格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大力开发国际化人力资源,选拔、培训、造就一大批适应国际工程的国际化人才,是当前施工企业十分重要紧迫的任务。

一、国际化人才内涵及其开发所处环境分析

至今国际化人才没有固定的标准,笔者认为,国际化人才既要有全球视野、国际化意识,还应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应变和国际交往能力,能够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

国际化人才能力要求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不仅在国际空间范围内有很强的深层交流、交往、对话、沟通和抗衡能力,还应有走在世界潮流前面、领导世界潮流发展的创造性能力,还应有主动的应变和挑战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和高度的务实能力,且还应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国际化人才开发处在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下,与国内人才开发所处的环境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国际化人才开发的对象——国际化人才具有多国籍性,可以是东道国的,也可以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只要符合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其次,国际化人才处在不同的国家,从小接受不同的教育,所处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也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风尚习俗等。

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特点的国际化人才,虽然他们都符合国际化人才标准,但是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在思维方式、做事方式、交际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可能具有较大的不同。如果不考虑这些差异,在工作中,不同特点的国际化人才就有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导致企业规划和任务不能按进度完成,使企业遭受损失。

二、施工企业在国际化人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观念没有国际化。施工企业尚未真正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政府模式的企业干部管理机制仍然存在,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观念在他们内部并没有达成共识,世界广为接受的市场经济人才价值观念在施工企业也没有被普遍接受。

2.人才评价没有国际化。长期以来,对于人才能力和业绩的评价,施工企业的评价标准常局限于国内,没有把国际化人才评价标准作为衡量人才的尺度。然而,随着施工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才国际化是施工企业的必经之路,国际化的人才评价标准也必然成为施工企业衡量国际化人才能力和业绩的准绳。

3.人才培养没有国际化。目前,施工企业人才大多通过国内高校或者国内人才市场招聘得到,而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型并没有国际化,高校教育仅仅强调专业技能的提高,对创新能力和其他国际化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

4.人才激励机制没有国际化。效益决定工资的原则在施工企业的员工收入分配当中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员工收入总额的增长速度低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再加上施工企业的其他激励手段比较落后,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挫伤,高级人才流失到其他企业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加强施工企业国际化人才开发的对策建议

1.树立国际化人才开发观念。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尽快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使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观念和市场经济人才价值观念在施工企业内部尽快达成共识。只有这样,在施工企业,人才和知识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人才和知识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国际化人才的优势才能得到尽量发挥,国际化人才能留得住。

2.加强国际化人才开发规划。国际化人才规划是企业根据自身国际化战略发展目标和任务的需要,科学分析和预测自身某个时期内国际化人才需求与供给,制定必要的政策与措施,以确保企业能够在需要的时间和岗位上获取需要的国际化人才的过程。我国施工企业也不例外,只有实施国际化人才规划,通过有计划的招聘、甄选录用、培训、选拔、提升、发展等方法,适时地为施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国际化人才,以满足他们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3.加强国际化人才选拔与培养。国际化人才选拔的基本目的就是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能满足施工企业国际化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在确定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既要广泛吸引国内外国际化人才前来应聘,又要从施工企业内部充分挖掘符合国际化人才标准的员工,通过一系列选拔程序,筛选出一批个人目标与施工企业国际化发展目标需求一致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培训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或经验传授,在知识、技能、态度等诸方面提高国际化人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满足施工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需要。施工企业既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国外大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又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培养。通过国际化人才在国内外高校有针对性的再学习与培训,可以使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得到更新,思维方式得到改善。通过国际化人才在国外大公司的培训,既可以学习到国外大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又能学习和掌握国际惯例、国外经济运作方式和法律规范条例,体验国外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使国际化人才尽早具备国外工作的能力和素质。通过施工企业内部培训,使国际化人才了解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经营状况、规章制度等企业基本情况,认同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增强国际化人才之间的相互信任,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忠诚意识及集体主人翁意识。

4.加强国际化人才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不同于绩效考核,但以绩效考核为基础,它通过绩效考核,评价绩效期内员工和组织的工作完成情况,发现和分析在工作中员工和组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绩效反馈,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形成绩效改进计划,指导下一个绩效期的员工工作和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它是一个循环管理过程。国际化人才开发也需要绩效管理,通过绩效管理,可以增强员工和企业改进工作效益的意识,提高员工和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5.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既注重物质激励,又充分运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包括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搞好工资奖励,做好生活福利和社会保险工作等。其次,要做到个人激励同群体激励相结合,将个人荣誉同群体荣誉、个人利益同群体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再则,要注意激励的及时性、可获得性和公开性。在强调重视激励的同时,还必须完善约束机制,做好激励的约束工作,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激励约束机制,对施工企业国际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国际化人才开发对于我国施工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进行国际化人才开发,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适时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长友.浅谈石油企业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3: 57-58

[2]丁发友.解读国际化人才[J].人才开发,2006,8:20-21

[3]李庆领等.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07,2:101-104

[4]蔡建国.国际化人才的素质是什么[N].文汇报,2003-9-2.

[5]袁蔚等.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6-69.

国际化人才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培养规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渐渐成为人才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国的人,更多的是和国外的人,在此基础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演变为国际化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优秀的国际化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比较领先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对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别提到要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烽火猎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才资源中存在两个“5 ”现象值得警惕。一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 %;二是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则更少。

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地方高校,此时就承担起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地方高校应不断探索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国际化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1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1.1 国际化人才的概念界定

上述的所有都指向了国际化人才,那么什么是国际化人才?目前学术界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比较权威的是2003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的界定,它认为国际化人才应该是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并且在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内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分解国际化人才本身的含义:一个是国际化,一个是人才。

(1)国际化。国际与国内相对应,国际化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商品、货币、文化等等参与国际交流。国际化对人的要求,首先,既然你要交流,你必须掌握一门及以上的外语;其次,你必须有国际化的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再次,必须拥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2)人才。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最终,结合上述两个特点,把国际化人才界定为:掌握一门及以上的外语,熟悉国际化惯例,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和承受跨文化冲击的,对社会起贡献作用的人。

1.2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通常分为三类,一类是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类是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类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里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的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这里借鉴周远清同志对这一概念作过的阐述,1998 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2 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

借鉴前面的定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2.1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中首先应该涉及到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常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7种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该7项基本素质涉及到国际化人才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国际化的知识,一个是国际化的能力。通常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一是通过开发活动提高人的才能;二是通过开发活动增强人的活力或积极性。

2.2 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规格

通过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规格就应该是高规格的。根据现实学习中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同,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规格通常应该划分为3类:第一类,按照高校国际化人才的最高规格,即最终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国际化的知识和能力,毕业以后可以独立从事国际化的活动,能够真正成为国际化的人才。这部分学生应该占整个高校的三分之一;第二类,按照高校国际化人才的中等规格,即培养的学生具备了国际化的知识和能力,但是还不能独立从事国际化的活动,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这部分学生应该占整个高校的三分之一;第三类,按照国际化人才的最低规划,这类学生可能还不能完全掌握国际化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这类学生以后可能从事的仅仅是国内的基本活动,这部分学生应该占整个高校的三分之一。

2.3 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法

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法主要结合高校和人才培养的双重特点。作为高校,首要的和通常的培养方法就是讲授式。这里主要是向学生传播国际化的视野和讲授国际化的知识和惯例,其次就是研讨式,这个研讨主要研讨国际化的案例和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方法,国际上通用的就有两种,一种是在职培训,一种是脱产培训。

3 高校国际化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结合上述高校国际化培养模式,应对国际化人才的强烈需求,可以确定我国高校在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3.1 更新理念,树立国际化的思维模式

教育观念国际化就是要将本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更多地注重国内人才的培养,理念里面很少涉及国际化,思维模式更多地定性为适应国内企业的需要。作为高校而言,面对国际化的冲击,首先必须更新理念,树立国际化的思维模式。自上而下,作为高校的领导阶层,首先应该具有国际化的大视野,具有国际化的全局观,顶层设计必须考虑国际化;作为高校的中层管理,应该全面贯彻高层的意图,管理活动中坚持国际惯例;而作为直接接触基层学生的基层教师,更应该以国际化指导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工作。

3.2 围绕国际进行课程设计

面对国际化的冲击,高校在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的时候,应该紧紧围绕国际两个字。首先,优化对于外语课程的设计。其次,优化对于国际化课程的设计。最后,通过加强与国际间优秀的大学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设备,更新教学管理理念,重新设计课程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

3.3 围绕国际进行师资引进

高校国际化人才有赖于国际化的师资。只有高素质的国际化的师资才能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对于高校而言,首先,应该对现有师资进行分类提升,能够进行国际化学生培养的师资,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其次,在引进师资的时候,强调国际化。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引进师资的时候,最适合引进的应该是具有留学背景的博士和教授。最后,除了引进专业教师以外,为了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可以聘请国外专家、跨国公司高管、知名学者等有一定影响的外国智力作为学校的外聘教授,可以聘请短中长期外教作为学校外语培训的重点师资,可以进行国际项目的合作、跨文化学术研讨等提升学校师资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师资队伍适应国际化的能力。

3.4 围绕国际进行培养实践

高校的培养模式,通常是理论知识+实习模式。为了适应国际化的潮流,创新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对于学校可以关注国外远程教育网和中国远程教育网,扩大与国外高校、跨国公司的联合培养;对于师资,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师资国外学习、培训、交流;对于学生,不拘泥于学校的学习,不拘泥于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一切都已国际化为衡量标准,可以试验直接在国外学习或者在国外跨国公司学习,以提升国际化水平。培训方法不拘泥于课堂,一切新的能够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的培养方法都可以采用。

总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适应国际化潮流的必然选择。当然,作为高校在进行国际化的进程中,仍然不能忘掉民族化,坚持国际化,并结合民族化,才能使我们国家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基金项目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君晨,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4.

[2] 曾明,徐晨.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深圳大学学报,2009(9):149-152.

国际化人才范文第8篇

名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行业:交通运输

人才培养特色: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株机公司”)为了培育具有文化适应性、岗位胜任力和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从能力素质模型构筑、胜任能力提升和文化融合三方面,对国际化人才进行培养,不断推动整个组织的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随着海外扩张速度的不断加快,多个海外基地的相继成立,株机公司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国际化人才作为组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本,也逐步成为海外生产基地能否顺利投产的重要因素。

为此,株机公司愈来愈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育,对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海外业务需要大量既有精湛技术、良好职业道德,又懂外语、适应国际协作的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海外项目需要聘用大量外籍技能操作人员,使他们具备相关知识技能,认同公司文化,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这些是培训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株机公司搭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型,并据此对国际化人才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

筑基:为人才培养建模铺路

为有效解决国际化人才短缺的问题,株机公司设计并搭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型,模型由人才培养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实施和培养评价等五个基本要素组成(见图表1)。同时,辅以相应的国际化人才选拔标准,采用第三方参与的形式,对具有国际化人才潜力的人员进行甄选,力求人才选拔和评鉴的公正与客观。

围绕培养模型,株机公司以国际化人才的任职资格、绩效改进、能力发展为需求主轴,持续优化基于战略驱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纵横交错” 立体培养

每年,株机公司都会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国际化人才选拔工作,并对选拔合格的人员制定专项的培训提升方案。该方案围绕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职业通道,培B员工的基础素养、专业素养和管理素养,在提升员工胜任力的同时,也为其后续发展筑好路、搭好桥。

以两级培训管理体系为基础的分层组织培训,是株机公司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公司级培养注重前瞻性,侧重于国际化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跨文化沟通、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应急处理等课程;二级培养注重时效性和实用性,侧重于国际化人才能力的实际应用,安排学员提前参与具体的国际项目,培养其国际项目运作能力和国际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牵引 自主推进

依托任职资格体系建设项目成果,根据不同能力等级者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化要求,株机公司逐步完善了基于员工能力、分层分类的国际化人才培训课程体系(见图表2),建立起针对经营管理、专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人力资源、项目管理、工程技术、技能操作等不同岗位类型的必备技能课程系统,确保员工在从事国际化业务前掌握完备的知识技能。同时,对国际业务感兴趣或即将从事国际业务的员工,公司会为他们指明方向,引导员工自主学习,提前进行相关准备。

优化评估方式

检验培训效果的最好标准就是看学员能否学以致用,将所学应用在国际化业务拓展中,用业绩说明培训成效。为确保培养效果,对于学员的短期能力掌握以及项目实际应用,株机公司都会进行全面评估。如针对国际化技能人才,株机公司采用“行为标准+业绩举证”的方式进行评估,用行为标准评价员工国际业务的行为表现,用业绩举证评价员工绩效改善,打通人才培养与绩效管理的关联环节,促进其能力改善和绩效提升。

同时,在人才配置机制上,鼓励人才的内部流动,确保合适的人从事合适的岗位,人尽其才,并对业绩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制定专项薪酬方案和挽留政策。

培养:多维度输入

为确保国际化人才在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及国际视野等方面都得到提升,在人才的培养方式方面,株机公司采用多维度输入的方式,全方位保证培养效果。

人才深造 技能提升

针对尖端技术人才,采用与国外学校项目合作及进修等形式,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并在薪资待遇、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针对部分技术岗位,如国际焊接工程师、国际粘接工程师、国际焊接质检人员等,株机公司会组织专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取证,培养满足EN15085及DIN6701等国际标准体系要求的专业人才。

标杆学习 拓展视野

对标学习是企业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改进、超越自我的最好方式之一。因此,株机公司组织国际化人才去西门子、三星、华为、中兴等优秀企业交流学习,了解众多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对于国际化人才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做法,拓展员工视野,并帮助公司建立有效的外派人员培养和承接机制。

以岗代练 挂职锻炼

最有效的学习来自于切身体验与实践。因此,株机公司建立了国际化员工的岗位锻炼制度,以随岗锻炼的形式,进行国际项目的实践,快速提升国际化人才的综合能力。同时,将公司海外基地纳入挂职单位,挂职时间根据学习锻炼和工作需要安排,挂职锻炼人员试行一岗一人的“见习制”模式,同时安排外籍人员作为工作指导老师。

挂职锻炼能够丰富国际人才的体验和经历,拓展他们与国际对接、交流、沟通的能力,并且提升其跨文化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融合:拒绝文化休克

重视国际化过程中的文化融合工作,是提升组织跨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很多企业经常会发生因“海龟”与“土鳖”难以融合而出现的“文化休克”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实现人才的本土化,导致引进的人才不能为我所用,输出的人才难以发挥作用。为此,株机公司打破传统思维,在公司内部倡导国际文化。

传播精细制造文化

在与国际企业的技术合作过程中,株机公司意识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离不开良好的软环境,而这个软环境中的关键就是精工细作的制造文化。因此,株机公司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很重视国际先进制造文化的宣贯,严格把控“一步一到位和精益求精的工业制造标准”,将国际标准贯彻到人才培养中,实现国际职业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重视文化融合

国际化人才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国际化;“走出去”;矿产资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34-02

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竞争更为激烈,合作也更为密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被推到了放眼世界的国际化高度,国际化已成为明智的富有远见的共同选择。“走出去”战略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内矿产资源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截至2010年底,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矿产项目已经有数千个,分布在80个国家和地区,涉及投资主体6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根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的数据,2011年中国企业的海外矿业投资项目为284项,中方协议投资额226亿美元,涉及的投资主体由215个。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是国内矿业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走出去”进行海外运作与矿业企业本身所擅长的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对一些以前专业进行矿业开发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引进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原本很多专业进行矿产开发的企业,直到“走出去”之后才发现缺乏很多了解国际相关法规的法律人才,能进行财务经营、国际融资的财务人才,以及既熟悉工程技术、又能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谈判国际化人才等,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有的甚至使“走出去”之旅功亏一篑。

一、国际化人才的界定

“国际化人才”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人力资源专家彭剑峰曾对“国际化人才”的概念进行了一个总结,他认为那些具有全球视野和胸怀的人才,具有跟国际对接、交流、沟通能力的人才,或是那些能够适应跨文化、具有在国外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人才以及能够在国际市场把事情搞定、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都属于国际化人才的特征。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作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应以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战略眼光,同时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能熟练掌握某领域的国际化知识并熟悉相关的国际操作惯例,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背景并拥有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相对于一般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具备必要的跨国经营知识,包括跨国交流和语高知识、国际相关行业市场的动态分析、国际资木市场知识等;具备制定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能力,如对东道国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分析、预测的能力;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理解不同文化对管理行为和实践的影响,理解文化差异和文化敏感性,并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与不同国家管理人员配合工作的能力,技术人员要有对新技术的敏感和学习、研发及创新的能力。国际化人才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应指满足海外业务发展需要的特殊人才。那些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熟悉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国际惯例,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经验比较丰富,特别是具有全球性跨国公司工作的丰富经验,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都应是国际化人才。

二、我国国际化人才现状

世界著名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在《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称,中国缺乏训练有素的毕业生,这可能阻碍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更先进的产业。报告中指出中国的毕业生人数多,但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10年后,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目前中国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从这组数字中可以解读出,在中国每年500余万的大学毕业生中,极少有人具备从事跨国公司所要求的行业的必备技能,满足跨国公司所需技能要求的综合型管理人才更是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超过6,0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为3,900万名,但低层次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高龄高级人才多,中青年高级人才少;传统产业人才多,高新技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少;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精通市场经济、国际化市场规则及国际化运作能力的人才少。由此可见,我国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不合理性也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社会需要复合型、创新型、协作型的国际化人才,而我国多数人才在短期内很难适应这一新要求。结合当今世界各国对国际化人才的具体需要,以及中国矿产资源国际合作开发的实际,我们对我国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素质要求做出如下概括:具有宽广的国际战略眼光;与世界接轨的矿产资源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广博的国际化知识结构和市场观念;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1.宽广的国际战略眼光。国际战略眼光是适应国际商业活动全球化提出的要求。国际矿产资源合作交流活动是目前国际商业活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宽广的国际战略眼光,才能适应本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充分理解和掌握当前国际社会中的本专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在实践中主动的运用国际性的前瞻眼光考虑和解决问题。

2.与世界接轨的矿产资源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国际化矿产资源专业骨干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又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既精通本专业国内矿产资源企业开发运行模式,又熟悉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既了解国内相关法律、合同模式、经济政策市场特点,也熟悉国际矿产资源开发的一般规律和国际惯例。

3.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因此必须以全球性的眼光看待、处理人际交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问题。应具有包容的心态,懂得尊重不同的文化,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对异域文化、民族风俗、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能够熟知和准确把握。

4.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矿产资源领域的工作具有工作地点流动性大的特点,新的工作环境总有新的现象和问题出现,这就要求矿产资源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不仅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且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多变的关系,在竞争中能够与人合作,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另外,矿产资源工作者多在野外从事工作,工作、生活环境比较艰苦,因此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下面将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国际化矿业资源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践,对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初步探讨。

1.更新教育理念,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设有矿产资源相关专业的大学首先应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培养国际化矿业资源人才的目标。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增加国际化内容,包括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两个方面。国际意识主要是指学生的国际思维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国际竞争能力则包括国际化的知识和技能、国际活动能力等,具体来说,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通晓外语,掌握矿产资源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具有高度的务实精神和创新能力。

2.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应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应包括增设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师资、引进国际化教材等方面。基本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开设国际理解课程,开设国际理解课程的目的在于消除国际问题和误解,增进国际理解。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十八界大会上通过了著名的《1974年教育建议》即《关于教育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建议》。在指导思想上强调了全球的视点、多元文化理解和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二是在已有传统课程中增加国际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或采用国外教材,或在自编教材中大量吸收国外同类教材中的内容,或指定相当数量的国外教材和有关著作为教学参考书目;三是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国际交流实践的机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国际知识。四是开设矿产资源输出或输入国研究课程,如中东研究、非洲研究、澳大利亚研究、南美研究,东亚研究等;五是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课程,如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六是师资国际化。大学中聘用外籍教师,不能仅用于语言教学。而应改变传统的外教观念,聘请专业领域内世界知名学者、教授担任长期或短期的授课教师,引领学生把握专业世界理论前沿和研究动态,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3.丰富培养途径。跨国之间的联合培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通用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该方式潜力日益凸显,逐渐受到国内外大学的普遍重视。方式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与联合培养,与国际知名大学签署学分互认的校际教育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跨学校修读课程。方式二是由中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直接参与教学,开设相关的国际理解课程,以此来培养既精通业务又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方式三是与国内外大学共创合作交流平台,整合优势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包括开展师生国际交流、多样化的联合培养、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国际化的培养方案、广泛的双语教学、营造多元化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等。我校地球科学学院长期聘请国外专业教师给学生上课,先后聘请了英国的罗杰・梅森教授,美国的科斯比教授和美籍加拿大教授鲍尔・罗宾逊先生来校任教。2012年,我校修改了聘请外籍教师的方案,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聘请外籍教师的模式,更注重于语言专业以外的地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

4.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招收来华留学生不仅能够促进国际文化的研究与交流,提高大学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又能为本校学生营造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给他们提供实际锻炼对外交往和运用外语的能力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国际交流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留学生已经成为各国重要的智力资源,各国纷纷制定政策,吸引海外留学生归国,为本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我校从学生的国际交流、教师和学者的国际交流、课程的国际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而不同程度地培养国际化人才。我校与国外大学订立短期培训课程协议,设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留学基金,支持300余名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出国深造或短期游学,极大地推进了我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我们不但积极接受外国留学生,还鼓励本校大学生到海外学习;我们设定专业教育的国际化目标,并在课程内容的设训一上趋向国际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置身于外语环境强化外语的机会,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

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培养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已成为地质矿产类大学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从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的定位开始,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国际化矿业资源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践,对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和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要素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构建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高等教育机构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日渐突显,我们应该不断改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拓展民族教育的生存空间,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人才,不断推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2).

[2]李庆领,吕耀中.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7,(02)

[3]吕水华,郑妮.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1,(11).

[4]莫凡.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3).

[5]邵奋芬,秦霞.浅议国际化人才[J].现代商业,2008,(18).

[6]谭兵,胡安林.面向东南亚培养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研究[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0,(02).

[7]肖鹏,赵丽霞.有色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有色金属,2013,(08).

[8]郑爱翔,崔平.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D].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2007.

国际化人才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背景及内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教育资源在国家之间共享的程度不断增强的背景之下,国家之间的教育要素相互依存度也不断提高。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以及相关手段和方法的采用上,不仅注重凸显本土化的教育特色,更重要的是积极探索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培养与发展趋势。

教育部在2010年和2012年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①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宏伟目标的背景下,《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支持高校加强对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培养,提高国际化课程比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②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学校在全球化、国际化、经济一体化观念的指导下,以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为基础,以多种形式培养与国际接轨人才的一种发展过程或趋势,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观念、国际化培养方式、国际化教育内容、教师队伍和学生生源的国际化等内容。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熟知国际文化和国际礼仪并能够参与到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去。能否培养出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是衡量一所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在全球国际化时代建设国际知名大学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推动力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因此,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全球一体化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国际跨校交流联合培养本科生是一种新型的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校本科生教育及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的推动力量之一。

(二)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提高整体办学实力的有效推动力

目前,世界各国高校纷纷把教育国际化纳入战略目标,并积极开展联合人才培养项目。新形势下,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可以有效促进高等院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教学实力的提升。交流生的管理工作需要我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出新的思考和变革,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能给带来合作院校先进的管理方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学习和借鉴,对我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三)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跨国跨校进行交流学习,学生们开阔了国际视野,深入了解异国文化,提高了英语能力,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认识问题更有深度,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增强,适应能力明显提升,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跨国跨校联合培养学生也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交流生通常能影响到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丰富了校园文化。

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

(一)专业设置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和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高度。因此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及自身特点,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满足全球化发展的趋势需要。在专业设置的调整中,应该增加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比如开设世界文化、世界历史以及涉及国际经济、法律、贸易关系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全球的多元文化。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应该补充和增加引进国外原版优秀教材的数量以满足授课的需要,同时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国际前沿研究,并通过专业实践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应用所学理论探索实际情况,从而培养其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

(二)培养目标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之上,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培养目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立足于培养能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具备敏锐的政治触觉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具备广而专的知识结构,具有独立思考、要有高度的务实、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具备了解、追踪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国际意识,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的高层次国际性人才。

(三)课程体系国际化

国际化课程是指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与观念融合到课程中来,培养出具有国际观念、国际视野和技能的国际化人才,使本土学生不必出国就可接触到本专业的国际学术动态,了解国际问题,形成多元文化意识和全球性视野。国际化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首创意识和研究能力,通过课程国际化设置,还可以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学校学习、教学和开展研究,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须设立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课程群之外,应注重本民族文化传统课程群、教学实践课程群的设计。在专业课程群的设计上,即应注重专业的系统性、科学性,更应注重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需求。国际化人才的专业培养方向,应该是高校与政府、企业对接,建立符合全球化、国际化的专业课程设计模式。在本民族文化传统课程群主要包括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化历史类课程,培养政治坚定、充分了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国际化人才。

(四)实践教学国际化

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需要构建从课内外走向校内外,进一步扩大海内外的完整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以课堂实践、社会调查、文化考察、见习实习、海外实践等环节为基本链条的能力训练平台。将课内实践与课外第二课堂相结合,打通课内外;从校内实践走向社会,进行专业学习调查、社会访谈、历史文化调研、走进社会、感受人文,打通校内外;从国内见习、实习最终到海外(海外实习基地、联合办学单位、相关企业、公司等),在海外见习实习过程中,实行国内国外相近课程置换,学分互认。③

(五)师资培训国际化

在国际化背景下,建立一支国际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主要途径,着力打造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36页)伍。首先,需要增强英语教师国际化培训力度。通过与外国相关院校缔结友好学校,选派英语教师赴境外访学学习、培训,通过组织境外学习或友好学校师生互访,扩大国际交流的渠道,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授课水平。其次,聘请外国专家来校进行示范教学,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提高教师教学授课国际化的质量。再次,积极谋划,稳步推进本校教师教学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自主培训。认真布局教师队伍的结构,尊重教师个人意愿,做好梯度建设工作,帮助教师进行生涯规划,实现教师师资培训的国际化。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②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zong_he_870/20110325/t20110325_592388.Shtml.

③张化新,梁瑜霞,高萍.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参考文献:

[1]张化新,梁瑜霞,高萍.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2]曹毓.关于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2(35).

[3]任聪静,张红,陈丰秋,祝京旭.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2(6).

[4]韩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中国外资,2012(11).

[5]安哲锋,宋微,顾沛卿.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远程途径之思考[J].Education Research,2012.

上一篇:驾驶培训范文 下一篇:非法经营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