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照亮前程

时间:2022-02-15 09:43:03

用思想照亮前程

以下是我们对未来社会的一瞥,希望我们对未来的把握能够越来越清晰,希望我们未来的成功能够越来越可以预见。

可以预见的未来:日本京瓷公司和KDDI公司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在其《活法》一书中明确提出,未来是可以被预见的,而且可以被精确地预见;对未来的预见越准确,企业才会越成功。对于习惯了“IT市场变化迅速、连一年的预测都不会准确”这种论调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当头棒喝。尤其是在网络逐步实现泛在化、联机应用渗透到人们生活各个角落的今天,全球变化的速度都在加快,只针对眼前市场的经营无异于刻舟求剑,把握未来才是制胜的先机。

未来如何预见:美国有个IT专家叫克利夫・斯多,他曾在20世纪80年代因为跟踪互联网黑客最终抓住了一个间谍组织而变得尽人皆知,并根据此事出了一本叫《杜鹃下的蛋》的书、拍了同名电影。这位专家有句名言:

“如果你想知道社会2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不要去问科学家,去问幼儿园老师,他们知道。”因此,要看社会的未来,就要去看教育;要看全球的未来,就要去看美国的教育。从美国近年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理念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社会将有以下几大特色:

信息过剩: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迅速实现了从不是到有余的转变:处处都能上网,人人都是博学之士。从而,《开放教育技术2008大会报告》的作者Marie Glenn指出:知识不再是力量,能够将知识转换成洞察的能力才是力量。20世纪的教育是知识教育,基于的假设是信息不足,目标是在学生的大脑中装进尽可能多的将来可能用到的知识;而21世纪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基于的假设是信息过载,目标是培养在现代社会中随时利用现成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1世纪的技能包括全球意识的开发、协作和沟通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能提升:Web 2.0和社交网络(SNS)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大量行为轨迹被留到了网络上;GPS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现实活动轨迹可以被跟踪记录。这些,都预示着一个从群体行为中找到最佳路径的“群体智能”时代的来临。从生物角度,群居性生物通过协作表现出的宏观智能行为特征被称为群体智能。而从科学的角度,群体智能是通过模拟自然界生物群体行为来实现人工智能的一种方法,利用的就是群体行为往往优于个体行为这一特性。未来,群体智能将在从国家管理、市政交通,到个人生活安排、购物推荐等广泛的领域内发挥作用,其潜在市场将空前巨大。

进化加快: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人类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Michael Merzenich已经证明,大脑并非如以前了解的那样,一到成年就停止生长,而是终其一生都有成长的能力,即大脑弹性(Brain Plasticity)。意大利的研究机构SISSA的学者Jacques Mehler于2009-2010年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一岁以前的幼儿即具备双语学习能力。而且,由于学习语言其实是对语言背后的模式进行识别的过程,从小学习双语可以避免成人容易出现的对模式识别的僵化现象。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有句口号叫“高科技、高触感”(High Tech,HighTouch),高触感就是对未来的把握,而高科技只是实现的手段,相较而言,高触感无疑更加重要。而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强调追赶国外的高科技,却不重视对未来方向的研究,难免不会南辕北辙、越追越远。

上一篇:从交易范围到生命化的数学含义 下一篇:百度联盟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