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时间:2022-02-14 09:48:19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起着主体作用。高中历史课堂,不能再是历史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看客;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是一场话剧,教师只起着艺术指导的作用,而学生应该做自己的导演和演员。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做好引路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之以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关键字:自主学习能力 主体作用

一、教师要做好引路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当然,这并不是让教师什么都不做,相反,新教学模式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教师的导入巧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自主学习中,学生才能学得更快乐、更有效果。导入材料的选取应该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下功夫,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例如,在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笔者的课前导入是这样的:

2008年南方雪灾造成南方供电短缺,给南方的广大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极大的不便和损失,电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了。那么你知道这么重要的电能源是谁发明的?它的发现促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怎样的时代?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

做这样的导入,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了形象的认识,学习起来更加有兴趣,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背时间、背成果。

(二)宏观把握课堂,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再一味进行讲解,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多看、多记、多提问、多思考,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等。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不是让学生闭门造车,也不是只是用多媒体放几段视频、多找几个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教师必须宏观把握课堂,指导学生能自觉、主动、相对独立地借助于已有的知识、技能有效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完成历史学习活动。

例如,可以为学生提供查找资料的途径,而资料的查找、整理和分析工作则由学生自己完成。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应先让学生通过对已搜集资料的分析来推出结论,然后再适时进行点拨,起到主导作用,宏观把握课堂,把微观知识交给学生去处理。

二、“授之以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历史课相比于其他学科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复述法、图示法、提炼法、巧用资料法等。

例如,图示法,可以简化教材、化零为整、纵横比较、宏观认知、完整体系。

用此种方法,学生就能理清思路,记忆深刻,对知识进行宏观把握,无论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还是进一步分析,都会事半功倍。

(二)角色互换,让学生自己主持上课

以前一直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次“小老师”,自己主持上课。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能更扎实地掌握课本知识,而且还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在学生主持讲课的过程中,各种学习方法的运用都得到了锻炼,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主持讲课的任务是以小组任务的形式下发的,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共同提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有利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

(三)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

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能直接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由学生组成小组合作解决,或是整个班级共同讨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不要怕讲错。这样的讨论往往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拓宽学生的思路,最后达到深化其认知的效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于课本知识的把握更加娴熟,而且培养了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精神。

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小组、班级的讨论下解决了出现的问题时,学生的自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得学生对历史课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升华,这需要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对课本知识烂熟于心,并且敢于质疑,而不是固守所谓的标准答案。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练习题,自己找相关资料,自己设问。这样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又加深了对教师和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的益处。刚开始设计练习题的时候,可以先对已做过的练习题进行改造,多设计几个新的问题。知识掌握扎实之后,学生可以自己尝试找相关的材料,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材料选取的途径可以多样化,比如新闻、纪录片,甚至是歌曲和电视剧。当然,材料的选取和问题的设置要新颖、独特,突显创新性,对于设计非常巧妙的训练题,可以全班印发,共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取长补短,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有一句话说的好“改变愚昧就从不相信开始”。对于在学习中存在的疑惑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来,教师对于自己当堂回答不了的问题要坦诚地承认,而不能含糊解释了事,然后通过课下查找资料、班级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也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学生通过提出疑问、查找资料、共同讨论,解决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既深化了课本知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举三得,一箭三雕。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只是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要教会学生的不是死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鼓励学生去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正贵.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2]向泉英.浅谈历史课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探索,2010(19).

[3]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编 金 东)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汉英语调、节奏之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