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多元信息整合

时间:2022-02-13 08:36:18

善于多元信息整合

党报要在复杂的市场挑战中突围,首先必须在内容上做文章。而新闻报道的内容又取决于特定环境下的版面容量,从新闻生产环节上看,现代报纸的竞争主要是编辑的竞争,即编辑如何对同质化的信息(事实)进行整合,如何在特定时间和版面空间里提升多元信息的新闻价值。

突发事件、热点事件发生后,其信息并不是以单一、静态的形态出现的,而是以“信息集束”方式不停地刷新。信息集束包含一个事件的多元信息,都有新闻价值。但报纸编辑不可能采用网站、电视媒体的流线型手段来处理多元信息,尤其注重多元信息的取舍、整合、重组,按照纸质媒介传播的特点来呈现一个事件最主要、最有前瞻性的新闻信息,这就需要编辑具备多元信息整合的创新手段。

一、新闻的“二次生产”

传统的党报编辑往往擅长处理单一信息,即处理一个事件的一篇稿件,侧重在导语中抓取新闻信息点成为稿件的上版标题。导语是新闻,但是随着出版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变成非新闻。实际上,导语仅仅是记者在采写过程中(或者那个时段)认为“最主要的信息”,它包含的是一个特定时段内的“最主要信息”。在快速报道语境下,夜班编辑要视情况重新整合信息,把真正的新闻放在标题中。这既是传播速度的需要,也是在竞争中显示差异化的要求。网站、电视、电台可对新闻“即时播报”,尤其能大容量即时突发、动态信息;日报的新闻节奏则是“24小时”,即使夜班编辑在当日凌晨第一时间抢得新闻,但经过制作、印刷、流通等环节至少也要落后“即时播报”6小时以上。现代报纸的致胜之道在于独家信息和独家见解,在新闻同质化不可避免的语境下转而追求深度,与其他媒体进行差异化竞争。因此,作为报纸新闻“总装车间”的夜班编辑部必须拓展“新闻生产”的功能,其中之一便是编辑要具备对多元信息的整合能力。

信息整合概念来自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将已有信息集合在一起,生成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新的信息集合体,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价值的增值。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说,就是夜班编辑在“最后一道关口”通过对新闻资源筛选重组,实现新闻的“二次生产”,达到新闻增值的效果。此举目前最常见于网络媒体,现在的中国主流的网络媒体鲜有原创新闻,但它们的新闻来源却颇为广泛,网络编辑通过信息整合,全面迅捷地报道出“独家新闻”。而报纸编辑在完成信息整合后即可借助报纸独有的版面语言,突出事件新闻的某个点,以及事件发展的倾向性判断。

整合,并非简单的信息集纳,而是在编辑思想的统帅下“出品”的次原创新闻作品。从稿件数量上看,整合要的是“1+1>2”的效果。如《参考消息》在一个意味深长的主打标题统率下,对各通讯社稿件集纳处理,信息之间补充、延伸甚至矛盾,但却给了读者更多的信息筛选和独立判断空间。2009年6月17日,《参考消息》头条围绕“金砖四国”首次会晤整合了法新社、俄塔社、香港媒体等8个通讯社、报社、网站稿件,在主标题“金砖四国挑战八国集团地位?”统领下,探讨四国对“八国集团”、美元储币地位的挑战,提供跨界视角让读者思考判断。《参考消息》抓住了读者最关心的焦点问题,脱开一般媒体选取的程序性报道路数,抓准并做强了新闻要害。从篇幅上看,多元信息在整合后信息更明晰易读。像《参考消息》这样的大整合效果并不逊于一些党报消息+侧记+评论的常规套路,在“金贵”的报纸版面内传递出了最重要、最关键、最有价值的信息和判断,稿件数量上做“加法”,信息质量上则实现了增值。

多元信息的整合,实质上是编辑对信息源消化梳理后的“二次写作”。信息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读者在不大的版面空间里即可获取新闻精要,无需花费太多时间。信息整合把“版面编辑”带入了“内容编辑”的新角色,这一新角色超越了报纸夜班编辑的处理静态单一稿件的一般性要求,对编辑把握能力、文字能力、新闻理念等都提出较高要求。

二、信息整合的角度选取

信息整合的角度选取非常复杂,取决于编辑能力、新闻信息量、版面空间和政策尺度等。新闻角度选择与编辑的把握大局能力、新闻理念、责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关联度极高,但有一点可以把握的是――抓住新闻落点确定新闻角度。新闻落点既指已知的新闻事实,又指已知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目前党报对新闻事件的反应明显落后于同城都市报,其中一个重要的不足就是传统党报编辑缺乏或不重视抓取新闻事件的某个信息点,从而不能帮助读者从一个小的“切口”顺利进入新闻文本。信息整合,就是编辑对已知信息进行“初次解读”并传递给受众。信息整合中抓新闻落点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出版时间和倾向性表述。

出版时间决定报纸获得和表现新闻信息的可能性。就报纸出版节奏来说,新闻事件发生在下午至凌晨,日报就获得了第一新闻落点,晚报则获得第二新闻落点;发生在上午,晚报则抢得第一新闻落点,日报则获得第二新闻落点。无论是获得新闻第几落点,报纸编辑最主要的是把这个落点内最有价值的信息体现在版面上。很多事件发生后,新闻点随着信息透明不断转移,“非唯一落点新闻”最突出特征是:一、具有很多悬疑未解;二、具有不断发展性;三、题材具有代表性。比如,空难事件若刚巧发生在中午,下午出版的晚报则可能以快讯方式在版面上处理这一重大“截稿消息”。随着时间推移,航班多少人、什么原因、有无本市人士等空难信息会不断出现,对次日出版的日报来说虽然没有获得第一新闻落点,但却获得了后续、更加详细的第二落点、第三落点新闻。

倾向性表述则是弥补报纸出版周期“短板”的一个编辑手段。报纸即便获得第一新闻落点,但仅仅进行事实报道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网站新闻、电视新闻、电台新闻在报纸编辑、印刷、分送之前早已“即时播报”。故报纸在整合多元信息、抓新闻落点时还要发挥标题功能,作出基于事实分析得出的客观的倾向性表述,拓展信息深度,使报纸能“管24小时”,或至少能在新闻与读者见面时不会变成“旧闻”。如,2009年6月5日上午8时许,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后,晚报抢得第一新闻落点,但信息单一,只能报道发生了燃烧事件并造成乘客死亡。燃烧事件随时间推移,大量现场图片、事件细节等详细信息给了翌日出版的日报。但日报毕竟不能像网站一样做大容量的“专题”,必须对信息进行深入梳理整合,抓出第二新闻落点。日报夜班编辑在众多信息中几乎都把视线集中在事件原因上,并以标题或提要方式作出倾向性判断:

事发时车门紧锁,车内或无救生锤,油箱完好

不排除人为因素,事故暂不能定为自燃或机械故障

(6月6日《东方早报》第一版提要)

逃生的乘客讲,他们在车上没有见到救生锤

车内太拥挤,只有最后排位置车窗能打开

乘客闻到燃油味,具体原因尚待调查认定

(6月6日《解放日报》第二版提要)

现场:火苗蹿到四五层楼高

救援:路人用砖块砸窗救人

寻亲:医院挤满寻亲家属

原因:车上可能缺乏逃生工具

(6月6日《南方日报》第三版小标题)

6月7日公布的事故原因确是人为带汽油上车择机点燃所致,印证了一些日报编辑作出的事件原因倾向性判断。相比某些日报步已出版的晚报后尘,仅描述发生燃烧事件、多少人伤亡,《解放日报》等的倾向性表述则把新闻事件指向了更深远层面,等于提前抢到了新闻。因此,这种对多元信息的整合,实质就是夜班编辑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初步分析解读,从传统的“版面工”转向“新闻二次生产者”的新角色。

多元信息整合支撑点是编辑版面手段的创新运用。笔者认为在稿件分合、版面设计等方面值得探索。

拆分和组合新闻稿件,信息多点组合,这对处理新华社稿件尤为有用。把符合报纸定位和报道重点的信息重新排列,能真正实现信息增值,摆脱所谓“为新华社办报”的弊端。譬如,重要的时政新闻,记者往往围绕主题采写多篇大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信息多、信息不突出,读者很难“进入”新闻。对此类稿件采取“撕开来做”是编辑手段的一个新尝试,即拆分稿件,抓取多点信息,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点。如,2008年11月9日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扩内需促增长十项措施。当日新华社播发了大量解读稿件,解放日报夜班编辑通过对“新华视点”和其他多个解读稿的拆卸,手中积攒下了许多“子弹”:中心任务、具体手段、货币政策变化、民生获益点、股市和企业等等。内容多问题杂,编辑经过仔细比较,决定突出处理“力撬内需:4万亿‘保增长’”、“提振股市:稳定资本市场预期”、“再启税改:企业减负1200亿”这三项内容,其他次重要信息再重新按照逻辑关系组合成一篇稿件。这三个信息点把隐藏在稿件中的最有价值信息“撕开来做”,在有限的版面空间把最主要的新闻呈现给读者。“撕开来做”犹如把许多小型炸弹装在一起齐投或连续投掷的子母炸弹,其“新闻爆炸”效果更加明显。

拆分和组合信息,给夜班编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高度新闻敏感和政治鉴别力,还须有较为深厚的文字功底,使整合后的“次原创新闻”的新闻事实准确无误,关键词句和基本观点忠实于记者来稿。此外,整合多元信息对版面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要时需要综合运用图片、图示、色彩、线条等版面元素加以强化,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冲击,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毫无疑问,报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危机,党报的新闻宣传效果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在目前的新闻环境下,纸质媒体在报道事实方面已无优势可言,而报道的价值就在于用独特的新闻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事实并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从新闻生产环节来说,多元信息整合实质上是党报夜班编辑对“新闻成品”的主动干预和“二次创作”,是对已有新闻信息的强化或弱化。放大一些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新闻细节,在出版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弥补记者稿件的缺陷,这一补救性的编辑措施不失为党报在逆境中突围的一个新路径。■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解放日报新闻编辑部主任编辑)

上一篇:一盏做生意的“指路灯” 下一篇:手机3G技术背景下的中国传媒业发展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