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时间:2022-02-12 10:20:40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基于数学学习的教学情景创设的重要性,创设动态的教学情景的方法与案例以及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艺术之一。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巧妙地创设情境。为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教学情境创设

(一)创设目标情境

初中生在课堂上如果没有明确目标引导,要调动良好的学习积极性是不可能的。古代学者指出,治学必先知学。因为知学然后能勉,然后日渐而不息。这就是说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才能产生自觉勉励的动力,收到不断前进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开门见山提出要求,意在让学生明确目标。例如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可以设计“上网付费”:某市电信局对计算机拨号上网用户提供两种付费方式,用户可以任选其一:(A)计时制:1.8元/时;(B)包月制:100元/月;此外,每一种上网方式都得加收通信费1.2元/时。问:采用哪一种付费方式划算,说明理由。教师指出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一开始就帮助学生设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把学生的兴趣、期待转化为激情,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聚集了动力。有目的学习学生自然就成为主动、积极的探索者,并将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创设实验情境

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做一做,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常会有启发。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从实际情景中发展数学的过程。在此,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实践,营造集体协作气氛,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讲授“证明”时,拿出一条长长的纸带,把一头反面与另一头的正面粘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圆圈,问学生:把这个纸圈沿着纸带中心线剪开,会得到什么结果?学生会说变成两个纸圈。教师拿起剪刀沿中心线剪开,学生个个睁大眼睛:并没有得到两个纸圈,而是比原来长度增加一倍的大纸圈。这说明在数学上单凭想当然是靠不住的,从而引出推理和下结论须步步有据。同时,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并与同伴互相交流评价。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亲自动手摆、想、说,调动各种感觉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表象。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了做课堂小主人的快乐。

(三)创设形象情境

形象性是艺术的外显特征,数学课堂同样需要形象性。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好奇、好动、精力不集中,个性中还充满天真与活泼,根据这一生理和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把课文中枯燥、抽象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变成了五彩缤纷的画面,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一只只活灵活现的青蛙从荷叶上入水的画面,感触现实情境并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唱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入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入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入水”;

……

n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声扑通跳下水。

从课堂上学生的眼神,笑脸、发言等方面都充分证实了形象模拟化教学的理想效果,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学生从中认识了字母代数的思想,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寓教于乐。

(四)创设类比情境

所谓类比,就是由研究对象A联想到与它有某种类似或相关的对象B的思想过程。类比情境的创设可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诱发其创造性的发现,如教学“互余的角、互补的角”时,采取如下设计:首先电脑演示打台球,让学生观察。打台球是学生喜欢的运动,学生兴趣很高。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AD)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沿方向(DB)会直接入袋。简单地表示为下图,此时

∠1等于∠2。其中CD与EF垂直。提问:各个角与∠1有什么关系?学生容易回答,有与∠1的和等于直角的角,与∠1的和等于平角的角。教师引导归纳: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以上教学过程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自然地引出余角、补角概念,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就能学到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反过来,才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就是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类比情境创设,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顺理成章。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生长的连接点,从而体验了“学会”的快乐,是教师实施类比教学的依据。

二、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更新教学观念,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用心血和智慧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师生双方情感共鸣,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激发,相互为对方的发展架桥铺路。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平等研究与探讨,老师既是学习的引路人,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发现者、合作者,教学相长在这里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2、还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没有活动,没有“做”,就形不成学习。教师是知识者的输出者,更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地表现在“策略”的指导上,为学生创设可激发探索欲和创设欲的问题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以我为主”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实践证明,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需要认知因素,而且也离不开情感因素。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毅力、态度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教学生机勃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任何有效的学科教育教学都是情感在先,认知在后,所以创设任何教学情境,必须要有情趣,同时必须将所教学的重要内容尽可能地融入其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其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张奠宇过伯祥数学方法论稿

[3]季素月中学数学能力培养研究

[4]孙晓天张丹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5]夏小刚等,数学情景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教育学报

上一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 下一篇:课内外结合“四环三习”搞好高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