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目的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时间:2022-02-12 12:15:17

浅谈教学目的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摘要]教学是教和学的一种相互过程,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学习目的是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有效协调教学与学习的过程,将传统的传授教育与被动接受模式转变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教与学相互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与学共同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目的 学习目的 协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06-01

教学目的是依据课程的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而提出来的概念,是对教师所要教内容的一个概括说明。在传统教条的教学行为中,教师仅仅负责去教,而学生来执行学的任务,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教育行为,具体可以体现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也就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教师成为了知识的拥有者以及传授者,而对于那些想求知的学生而言,教师就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是一本有活性的教科书,因此,教师成为了课堂上的主宰者。因此,传统的教学关系就演变成了:“我来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现象。原本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能说是会学了。另外一方面是以教为基础,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师支配和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了教,丧失了学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教也向其反面发展,最终成为学的阻力。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性的相互叠加。[1]

而在新课程的标准中一再重申,教学应该实现教和学的互相交往、相互的互动,师生双方彼此共同交流、彼此沟通、互相启发学习以及相互补充的一个过程。在这个重要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教与学过程中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可以大大丰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并提高学习兴趣,从中求得一些新的发现,进而实现彼此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发展,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不会彼此独立。在这个共同体中,不在存在“教师的学生和学生的老师,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老师不再仅仅去教学,通过对话也可以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教老师,在教与学过程中彼此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与学而言,往往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建构一种合作性的协调关系,那么,如何才能构建起这种和谐的关系呢?以本人几年来的学习与教学经验看,如何将教条的书本知识转变成有活性、有生命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兴趣与好奇的驱使下,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去吸取与探究,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成为一个协调的共同体。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是学以致用。从哲学角度看,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都不是自然而然就产生的,而是根据某种需要才应运而生。学习也一样,如果学生迫切想要知道某些知识,学生才会有动力、有激情迫切去学习。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2],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吧,剧情中有这样一段,为了能让张慧科继续上学,孩子们到砖厂去搬砖,再回到教室计算需要多少钱的路费,其实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孩子们相当于上了思想品德、数学、体育这三门课,魏敏芝的教育水平及文化程度虽然都不高,但是在体育、数学、思想品德课这三门课却上的很成功。正是因为需要知识,所以学生才学得快,进步得快。

在大学专业学习中也一样,为了能够唤起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我曾经尝试过几种教学模式。[3]后来发现,学生们更对一些前沿、时尚、有应用价值能刺激其需求的一些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尝试将书本上的很多理论知识与一些故事、电视内容、实际应用相结合,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展讨论式互动教学。例如,我在讲动物克隆时,我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变成很多小猴子”联系起来,引出克隆动物所能达到的效果,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过去学生们只是看过西游记,却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我们能够用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来勾起学生创造性地学,用我们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换一双眼睛看待问题,换一幅脑子思考问题,换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那么,教与学才会协调结合并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标新立异的冲动,才会有创造思想和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发展。如何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并运用好,真的是一门值得我终身学习并研究的学问。

【参考文献】

[1]熊晓琳,李海春.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吸引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120-123.

[2]吕红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思考――欧美日近三十年教学方法变革的历程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10).

[3]邓雪妍.三结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7):62-63.

上一篇:从质和量相统一的视角看教师专业化评价 下一篇:实用主义对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的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