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时间:2022-02-10 04:47:15

语文课堂,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著名喜剧。它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上的人文主义思想。节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两部分,前半场是夏洛克的戏,后半场主要是鲍西娅的戏。戏剧情节波澜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丰富生动而又富于个性化,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才能。笔者在设计教学案时,精心设计了四个话题,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平台,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文本理解的目的。现以此为例,加以剖析。

第一个话题:搭建学生与作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台

首先,电脑多媒体呈现:作者莎士比亚名言。

1. 最大的无聊,就是为无聊费尽辛劳。

2. 宁为聪明的愚夫,不作愚蠢的才子。

3.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4.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

5. 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6. 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沁舌的蜜糖。

教师带领学生齐读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句句精辟、隽永的话语,相信大家一定会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而折服。而这些句子都出自一个人之口,他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这样的切入,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接着屏幕呈现:莎士比亚生平及创作,人们对莎士比亚的评价以及莎士比亚的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

之所以为学生搭建与作者交流的平台,是缘于学生要真正读懂文本,就需要知人论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列有《体性》篇,论述体貌与性情,即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王国维的《屈子之文学精神》,对屈原创作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尤其是地域文化)的关系作全面考察,注意到特定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对诗人创作的影响,王国维的分析也落实到诗人的审美精神和作品的审美特质上,可以说是对刘勰以来“知人论世”精神的最佳继承者。

“知人”即研究、了解、理解莎士比亚。通过他的生活经历、社会遭遇、思想渊源、家世交游等来理解作者在特定的主观条件下的个性气质、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创作才能等。为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进行深入交流奠定基础。

第二个话题: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平台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理清大意,尝试复述故事。然后交流:

(1) 本场戏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 这场戏的冲突双方都有哪些人物?

(3) 双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接着,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细细研读后,分组探究: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探究安东尼奥、鲍西娅、夏洛克等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接着小组内交流、总结;最后是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作交流发言。

粗线条式的整体感知文本,理解戏剧的相关要素,是十分必要的。戏剧的情节、出现的主要人物、主要的矛盾冲突以及其中显示出来的人物性格等,都和课文的主旨密不可分的。课文的主旨规定了文章思想感情基调。对仁爱、友谊和爱情的歌颂,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渗透着感情因素。初读课文最好能受到一定的感染,激发一定的情感体验,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为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是很正常的,也应该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课文的感情有隐有显,有的人物台词表达的感情很直露,有的人物台词所表达的情感倾向虽然比较复杂,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感受理解,但课文表达的感情仍然有一个基调,因此,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必然要从课文本身出发。这就需要为学生搭建一座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平台。

另外,粗知作者的思路或文章的脉胳也非常有必要。张中行先生说,思路是“流动于脑子中的意念”。通俗地说,思路是作者在思索和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线索。思路体现在文章之中,就是文章的内在脉络;落在文字上,就是结构框架。只有了解全文的思路脉络,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本主要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围绕什么样的矛盾冲突来展开,都是进一步深入文本的基石。

第三个话题:搭建学生与文本主要人物之间对话交流的平台

这一教学流程,让学生细细研读文本,赏析作品语言,与文本中间的人物进行对话交流。

(一) 从安东尼奥、鲍西娅、夏洛克等人物中选取一个人物的语言段落朗读并加以体会,说一说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有何特点?

(设想:文中许多人物语言,是诗化的语言,既个性化,又生动形象,精练优美,富有诗意。要求:请同学们从课文选取你喜欢的语段,揣摩回味,体会语言的内涵,进行朗读练习,并在全班交流,要读出人物的个性、语气)

示例:指出下列各句是谁说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1. 你这样没有慈悲之心,将来怎么能够希望人家对你慈悲呢?

(这是公爵说的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想引起夏洛克对“慈悲”的思考,从而引导他放弃“一磅肉”的要求)

2. 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这是夏洛克说的话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说明钱对他的重要性,活画出要钱不要命的守财奴的典型性格)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研读文本,与文本碰撞;走进主人公,揣摩他们的语言,与主人公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主要人物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的目的。安东尼奥、鲍西娅、夏洛克等人物的语言充分显露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明白了仁爱、友谊和爱情的纯真。

给学生搭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通过研读人物对话,逐渐就会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触动他们心灵的脉搏。从而很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潜能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代表正义、善良一面的安东尼奥、鲍西娅与代表阴险、狠毒一面的夏洛克,无论在人物语言,还是在人物语言基础之上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都形成了鲜明的结比。对于学生细致品味语言的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个话题:搭建学生与作品之间对话交流的平台

学生静默沉思,归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文本,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这时候,让学生交流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点。这是一个文本学习的提高过程,学生在反复品读作品语言的基础之上,逐渐学会归纳提升,这是学习的至高境界。学生能够体会出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这是一种语文素养。因为莎士比亚语言的极富个性化,通常运用既贴切又新颖的比喻来形象化地表达,语言显得诙谐、优美动人、含义隽永。他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绚丽多彩和质朴自然的语言的巧妙结合,既有浓郁的诗意又有如话家常般的流畅。同样有利于学生习作文风的形成。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戏剧是第一次见识到的一种文学体裁样式,戏剧艺术、戏剧语言、戏剧人物、戏剧冲突以及戏剧情节等等,学生都比较陌生,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内学习完《威尼斯商人》(节选),可谓是容量大、节奏快、要求高。

在预设活动目标时,我采取了“长文短教”的方法,即“抓主干、丢枝节”。舍弃了戏剧常识的机械讲解,将这些知识融入课文内容,进行有机渗透;舍弃了公爵、巴萨尼奥、尼莉莎等次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将安东尼奥、鲍西娅、夏洛克等主要人物性格作为理解重点;舍弃了常规状态下的剧情表演,将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变为学生个体的渐进式的品读感悟;舍弃了课堂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将课前同学们的预习感悟变成学生在课堂上的直接合作交流。

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展示学习心得”是本节课上运用的新课程理念。学生课前的预习,也许是支离破碎、肤浅片面的,但通过对话交流,学生所呈现出来的预习答案应该说是丰富多彩、全面深刻的。通过初读课文、再读课文、品读课文,学生带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去阅读文本、揣摩语言、理解文意、把握情感。一方面,通过“读”,抓住语文课的特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在语言训练中培养的道理;另一方面,通过“初读、再读、品读”,师生逐步展示个人的阅读体验,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老师的搀扶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

在活动成果的展示上,既肯定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公平性,又承认了学生完成活动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学生享有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能力差异。课堂上,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学习成果时,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子课题“‘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在现代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HB110067―2012―7)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级中学】

上一篇:兴趣引领,方法跟进 下一篇:寻境品读,向文本深处漫溯